天天看點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十五年仍有2億人要進城,中國城鎮化還沒結束

作者:搜狐财經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十五年仍有2億人要進城,中國城鎮化還沒結束

11月30日,“2021年搜狐财經峰會”在北京舉行。

本屆峰會彙聚十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經濟新周期與消費新動力”、“金融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支撐國貨崛起”等主題,深入探讨目前經濟形勢與創新機遇。

峰會共分為上午、下午兩場。上午的會議聚焦宏觀經濟形勢,下午的會議聚焦企業經營的微觀層面。

在下午的會議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并發表了題為“經濟新周期與消費新動力”的演講。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十五年仍有2億人要進城,中國城鎮化還沒結束

(圖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

姚洋指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經曆了一輪非常深刻的調整,他認為調整已經基本到位,即将迎來新一輪較快速的增長。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在姚洋看來,這些隻是一種情緒,并不代表經濟增長前景不樂觀。

對于新能源領域,姚洋表示,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基本上世界上占據統治地位。碳達峰的目标,他認為,2030年中國應該是可以達到的,關鍵在于要改變能源結構,就是要降煤。

姚洋還談到城市化,他表示,城市化仍然是未來二三十年推動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動力,不能忽視這樣的動力,未來十五年仍然還有2億人要進城。中國的城鎮化沒有結束,意味着中國的投資沒有結束。

此外, 姚洋提及,去年我國的财富五百強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多的國家。我國有很多全球技術領先的企業,特别是一些隐形冠軍企業,實際上這樣的企業有很多,隻是我們沒有看到,他認為,整體上中國經濟仍然是向好的。

以下為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再一次參加搜狐财經的論壇,今天下午的主題跟消費有關系,但我自己是研究經濟的,更多關注的是宏觀經濟層面的事情,是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還是中國經濟消費趨勢。

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經曆了一輪非常深刻的調整。實際上過去四十年中,中國經濟基本上十年一個周期、兩年一個調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高速增長的十年,九十年代是非常深入的調整,然後有了本世紀頭十年的飛速增長。過去的十年又是一個調整期,我認為調整已經基本到位,恐怕又要迎來新一輪較快速的增長。然而這個判斷和很多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大家容易被一些短期的事态所左右。比如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了,有些通貨膨脹正在擡頭,大家就在談滞脹,經濟增長速度較低,通貨膨脹水準較高。然而這些隻是一種情緒,并不代表經濟增長前景不樂觀,更不代表通貨膨脹的預期,實際上我們根本談不上所謂的“脹”,這些和氣候也是有關系的,今年的天氣比較怪,并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的物價。我們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長是5.8%,即使是最後一個季度不增長,仍然有7.5%的增長幅度,隻要我們最後一個季度能夠有4%的增長,全年的增速就是8.5%,已經是非常高的速度了。我們不要被這些短期的情緒所左右,這很容易對投資和生意産生不好的影響。

未來的十到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國新一輪技術都是長周期。我們正處在中國或者中華文明最高光的時期,應該說是千年一遇的文明最高光的時期,大家應該有這種信心。

今天上午有的演講者提到城市化,這裡我也簡單地講一講。城市化仍然是未來二三十年推動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動力,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動力,未來十五年仍然還有2億人要進城,中國的城鎮化沒有結束,意味着中國的投資沒有結束。

過去的二百多年,世界的發展是被技術進步所推動的,很多技術都是非常吸引投資,但如果不允許任何泡沫存在的話就不可能有新的技術的産生。每一輪新的技術出現,我們都會發現是有泡沫的。是以我們要容忍這種科技創新的泡沫,最後才能真正變得成熟、應用廣泛。

中國在很多新的領域正是處于這樣的一個階段,這裡主要想說三個方面:

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基本上世界上占據統治地位,1/3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在中國,75%的太陽能闆元器件在中國生産,成本也在大大下降,現在的成本已經和火電一樣便宜,火電現在也在漲價,是以太陽能價格變得更低,目前成本還在下降,預期未來五年還會變得更低。

我國在風能領域也是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節能減排和戰勝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中國還是走在前列的。大家可能會說到如何儲能的問題,我國的電網也是非常強大的,是不是可以想像一個全球的電網,不存在儲能的問題,中國在這方面也可以做出很大的貢獻。

我國面臨碳達峰的挑戰,碳中和恐怕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要考慮的事情,2060年太遙遠了,但碳達峰是2030年,中國能不能達到?應該是可以達到的,關鍵在于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能源結構,就是要降煤。因為現在煤炭占到整個能源消費的60%,排放占到80%,“十五五”期間我們要建12.5%,如果規劃能夠達到這樣的速度,2030年碳達峰就有希望。但需要強調的是,能源革命是這一輪世界戰勝氣候變化最至關重要的一環,中國是占據上司地位。

我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也是占據統治地位,去年我國電動車銷量占到世界的40%,今年占到将近60%,電動車銷量是美國的6倍。中國在電動車新能源相關領域完全出“城市化仍是未來二三十年推動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動力,中國的城鎮化沒有結束,意味着中國的投資沒有結束。”于領先地位,甚至是上司地位,因為我們領先型的絕對是在世界電動車的第一陣營,無論是電池技術、續航裡程都是世界比較領先的。預計到2030年,我們的電動車銷量能夠達到1400萬輛。

造車新實力并沒有因為特斯拉的競争被打敗,實際上很多小衆品牌銷量遠遠超過特斯拉,但銷量仍然在持續上升。很有可能未來的十年會重複日本上個世紀大規模地犯下的覆轍。中國在AI方面也是世界領先,得益于中國巨大的市場、海量的資料、這麼多的人才。有的時候都不知道AI在哪裡應用,大家回到我們住的地方仔細觀察一下,路邊停車都沒有看車的,一個人騎着電動機車繞着街區走,後面有三百六十度的攝像頭,拍下來以後AI不停地分享,哪些車停對了,哪些車沒停對,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已經開始應用起來了。

過去的城市化都是跳躍式的,工信部直接跳躍到沿海,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城市化會面對梯度的城市化,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向一二線城市集中,農村地區人口向縣城和三四線城市集中。人口集中是世界性的趨勢,美國、日本都是這樣,特别是日本國土面積這麼小,500公裡的路程集中了将近70%的人口,未來中國也是一樣。

城市能不能無限發展下去呢?生物和企業都是有規模限制的,因為産出跟不上規模膨脹的速度,但城市不一樣,城市擴張的過程中産出是超線性的,成本是低于線性的,是以可以無限地擴張。

過去十年間東北三省的人口正在減少,沿着胡煥庸線下來,西北到東南這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正在失去人口,經濟比較好的地方特别是中心級城區人口在大規模增長。過去的十幾年發生的事情幾乎在每一個省份的省會城市發生,就是人口在快速集聚。

我們可以想像,未來人口集中到9個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7個城市化區域,其中我國60%-70%的人口仍然是可能的。集聚将會帶來更大的效益,也會對沖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誇大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未富先老其實是我們的優勢,仍然有那麼多人要進城,因為人的集中需要生産力提高、教育水準提高,這些足以彌補勞動力數量下降引起的勞動力供給的不足。當然,現在還有一些城市會衰落,但沒關系,隻是一個時間問題,城市的發展總是有規律的,我覺得不用太糾結,應該讓老百姓有自己選擇的自由。

國際環境趨于穩定,記得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說産業鍊要斷了,中國要被世界孤立了,當時我就說不可能。事實證明我是對的,産業鍊沒有斷裂,中國沒有離開世界,世界也沒有離開中國,事實上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在上升而不是在下降。原因在于,整個世界分工的格局是沒有改變的,相信世界分工是有道理的,我們也要對自己有信心。中國的信心在哪裡呢?我們有巨大的市場,我們怕人家跟我們脫鈎,别人還怕我們把他們踢出去。中國的制造業占到世界制造業總額的29.2%,什麼概念?把美國、日本、德國三大世界制造業強國加起來剛比中國多1個百分點,中國有着強大的生态網絡,中國生産一個東西很容易,但要搬到别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昂貴,我們的人力資本水準也在不斷提高,這也是中國的一個巨大的優勢。

看一看中國出口的資料,事實上中國的出口根本沒有停下來,完全就是季節因素,每年1月份出口下降是可以了解的。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情況沒有太大變化,疫情之後也是在增加的,是以我們看到的不是脫鈎,而是重新更加緊密地挂鈎。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實際上是在增加的,因為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是在增加的,無論是GDP還是出口,大國之間對比的話,中國份額也是直線增長的。

去年我國的财富五百強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多的國家。我們也有很多全球技術領先的企業,特别是一些隐形冠軍企業,比如在座的趙燕就是隐形冠軍,十幾年前就是第一,現在技術也是第一,技術水準是排在第二位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樣的企業有很多,原來我們說山東衰落了,實際上山東遍地都是隐形冠軍企業,隻是我們沒有看到。我們做企業做媒體的太容易被情緒和大的事件左右,其實整體上中國經濟仍然是向好的。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國家之一,今年上半年按照OECD統計,中國吸引的外資是1770億美元,占到世界的20%,也就是說國外的資本已經在用腳投票。如果國外資本都認為中國是值得投資的地方,沒有任何理由國内的企業和投資者不把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地。

時間也到了,我就和大家這裡,感謝大家!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