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終其一生的探索與發現

作者:光明網

作者: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研究員 劉黎明

李約瑟,一位偉大的探路者,引發了二十世紀西方世界對中國科技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全新解讀。六集文化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站在曆史與人性高度,用大量珍貴史料再現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李約瑟20世紀40至80年代來華考察并編寫科學史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經曆,探讨李約瑟對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恒久貢獻;同時,紀錄片也借李約瑟之眼,全面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輝煌燦爛,塑造出戰火紛飛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铮铮鐵骨。

《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終其一生的探索與發現

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海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紀錄片開篇由李約瑟啟程前往中國說起,巧妙地以人物傳記為視角,用《到中國去》《先生之風》《文明高地》《科技之光》《傑作誕生》《人去留影》六個不同主題,完整呈現了李約瑟探尋中國古代科技的曆程。在大量史料與故事的支撐下,一個熱愛中國、充滿偉大科學國際主義精神的偉大學者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正如片中李約瑟研究所董事會理事Geoffrey Lloyd在采訪中所說:“李約瑟是一個非常善于架橋的人,不僅連接配接了中國和西方,也連接配接了科學和人文學科。”作為一個“橋梁”,李約瑟當之無愧是中國科技傳統的重要發現者,也是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使者。

片中李約瑟與童第周、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們的交往過程,也同樣讓人津津樂道。在凄風苦雨中的李莊中,李約瑟與梁思成夫婦在病榻前會面,患有脊椎病得穿上鐵馬甲才能坐直的梁思成,仍在書寫着《中國建築史》以及《中國建築史圖錄》;在荷塘與稻田見識到童第周夫婦親自帶着學生捉青蛙,在簡陋的環境中仍堅持做實驗;與傅斯年從初見時的話不投機到惺惺相惜,最後稱傅斯年為“我們最友好的歡迎者,在那裡他曾引領我們徹夜暢談火藥的曆史 ”……在交流互鑒中,李約瑟在中國學者身上看到了即使身處戰亂,仍傲骨凜凜、信念不屈與濃厚的家國情懷,李約瑟開始一步步走近中國文明的核心,最終義無反顧選擇走上研究中華科技文明的道路。

此外,紀錄片巧妙借李約瑟視角,展現了中國的壯麗山河與傳統科技的魅力:以四大發明為首的中國傳統科技進入西方人的世界,徹底颠覆西方對中國科技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看法;水運儀象台在李約瑟對其嘗試複原的研究下,引起世人的重視;還有筒車、織機、算盤、敦煌星圖等國人司空見慣的器物,都通過一張張照片、一份份文字記錄,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見證。同時,也讓觀衆潛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科技創造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還公開了多張由李約瑟拍攝的未公開的老照片,這些照片,定格了李約瑟的中國時光,二十世紀40年代戰火紛飛的中國社會風貌與各階層人士的精神狀态,在他的鏡頭下恍若重生。該片通過對照片新穎地活化運用,讓凝固的黑白影像成為連接配接兩個時空的“滑動門”, 同時,還創新采用手繪水粉、水墨動畫的方式,探索曆史紀錄片叙述曆史新形态,生動立體地呈現了一些筆記與日記中的故事。

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用他的足迹與筆記,輾轉戰火硝煙,走遍大江南北,終其一生,都對中國報以溫情的注視與熱情的掌聲,帶着對中國科技與文化的巨大好奇,慢慢填滿世界科技史研究領域裡中國的空白,倡導人類文明積極對話。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用一個人的視角,回望一個時代,用藝術化表達還原了一段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曆史,賦予曆史紀錄片深厚的人文内涵。而紀錄片中燦爛的中國科學技術與知識分子們的風骨和氣節,也不斷激勵着當代學者們刻苦專研、勇挑重擔。(劉黎明)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