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故事:話說韓非子的網文時評大作流傳到秦國,秦王讀後非常贊賞韓非子的才華,說:“寡人若能見到韓公子,與他品茶暢談,便是死也沒有遺憾了”。 毛澤東曾和毛遠新交流讀書,說:“你說的《韓非子》我年輕時就看過幾遍,其中的《孤憤》、《五蠹》都能背得下來。這個韓非和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也都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法家”。

二、卓越成就: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則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權貴也不徇情。“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将辯證法、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成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
韓非發展了商鞅,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應該尊重客觀規律,凸顯辯證法原理。中國哲學史上提出“沖突論”的第一人。主張進化論,認為曆史向前發展,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的理論最偉大的實踐者是秦始皇,以法為教,加強法制,鞏固集權,完成統一六國霸業。
警策世人的作品《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内儲》五書,十萬餘言,歎世事之艱,人生之難,洞察人心。《韓非子》中有“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著作飙升先秦法家理論巅峰。
三、被陷害客死秦國:南韓兵敗向秦國割讓土地,獻君印做附庸,派韓非為使者拜見秦王。李斯嫉妒韓非,對秦王說:“韓非是南韓的公子。我們想吞并諸侯各國,韓非終究向着南韓而不會向着秦國,這是人之常情。
大王現在不任用韓非,然後放他回南韓去,這是自留後患。不如用刑法誅殺他”。秦王說好,便将韓非交刑部治罪。李斯指使人送毒藥給韓非促其自殺。韓非想向秦王陳述冤屈,沒能見到。後來秦王後悔,派人去釋放韓非,韓非已經死了。
四、韓非身份證:别号韓子,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南韓新鄭(河南)人,南韓王室公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韓非是法家而博采道家儒家思想衆長集大成者,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五、後人念想:孤墳攤兒,韓非屍體後運回南韓,葬在故土孤墳攤。韓非著書之餘時常登臨的孤憤台猶存,在臨棠溪岸邊,原是一處高地,松柏銀杏蒼蒼。後來孤憤台漸漸低小,鄉民們叫孤墳攤兒。
專家考證為“孤憤”台,符合韓非勸谏韓王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曆史事實。史志韓非的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韓堂村建有韓家祠堂,韓堂村留名至今。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