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作者:鄒不為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而在這四大美女中,西施是最神秘的人物,她的存在人盡皆知,但關于她的故事,人們卻一知半解,原因在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文獻裡沒有記述過關于西施的事迹。而且《國語·越語》裡記載了越王勾踐送美人給吳王夫差這一曆史事迹的時候,也沒有提過西施的名字。是以,有人不禁懷疑,西施在曆史上根本不曾存在過,還說她是後人虛構出來的曆史人物。

雖然西施的經曆未知,但她的确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盡管《國語》《左傳》這些記載春秋戰國的正史書籍裡沒有提及西施,但西施的身影卻出現在《莊子》《孟子》和《韓非子》這些經典名作中,而與西施有關的“沉魚落雁”、“西子捧心”以及“東施效颦”等典故均出自于《莊子》。

由此可見,西施是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隻不過關于她的事迹實在是少得可憐。但這份神秘感,正是我對西施産生興趣的原因,是以,特地寫一篇文章來講述西施的生平事迹。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西施的影視化形象,扮演者為蔣勤勤

根據史書的記述,西施是美若天仙的存在,傾國傾城的美貌令見了她的男人沒有一個不心動的,就連她身體不舒服時皺眉撫胸的姿态都美得令人窒息。

西施的美,僅憑文字是無法完整地表述出來的,還得結合“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苎蘿山賣薪女”這一典故。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戰敗于吳王夫差後,采納了士大夫文種的滅吳七策,而其中一策就是美人計。這一計策也對越王勾踐後來能夠一雪前恥、伐吳滅吳起到了關鍵作用。

文種認為,吳王夫差是一位貪圖女色之人,隻要投其所好,獻上美人,以此消磨他的意志,降低吳王夫差對越國的警惕,于是勾踐便派範蠡去民間物色美女。

範蠡奉命來到民間搜尋美人時,得知了西施的存在,于是他便前往西施所在的地方。據說範蠡看了西施一眼後便被迷得神魂颠倒,後世相傳範蠡與西施兩人在交流的過程中心生情愫。但範蠡為了幫助越王勾踐實作複國大業,便舍棄了自身對西施的感情,然而這隻是後人相傳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曆史。

挑選出來的美人需要符合文種的三個要求:美若天仙、能歌善舞、體态優美。但身為民女的西施隻符合了美貌這一條件,于是越王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教會了西施歌舞和禮儀。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西施浣紗圖

對此,夫差身邊的忠臣伍子胥看穿了越國的意圖,便規勸君主切勿掉以輕心,但這一切正如文種所預料的一樣,吳王夫差見到西施和鄭旦之後就沉浸于女色之中,沒有把伍子胥的警告放在心上。吳國正是因為夫差的這份傲慢,以及其對好戰的激情而走向滅亡。美人計隻是迎合并放大了夫差的征服欲而已。

吳王夫差對西施和鄭旦也着實寵愛有加,為其修造了春宵宮,還在宮内修築大池,并且為了能與她們二人戲水,進而特地設了龍舟。

但鄭旦自己卻認為西施比自己好看,到處對人說西施是美女。鄭旦是主動與西施做朋友的,可是,生性内向的西施卻對自己的長相感到自卑,屬于那種美而不自知的類型,于是鄭旦便時常鼓勵她,拉着她去湖邊,讓她照湖面,仔細端看自己的容貌,還說她的美貌就連湖中的魚兒都看入迷了。在鄭旦的激勵下,西施最終克服了自卑,成為了中國古代曆史上四大美女之首的人物,而鄭旦與西施相比則顯得默默無聞了。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鄭旦畫像

但這兩位美女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史料在記述她們的結局時都是模糊不清的。而記載春秋末期的史書裡,甚至都沒有提到過她們的存在。是以,關于鄭旦的死,在曆史上成為了一個不解之謎。而西施在越王滅了吳國之後,也下落不明了,像是人間蒸發一般。

關于鄭旦的結局,據民間的史料記述,鄭旦到了吳國沒多久就給吳王夫差生了一個孩子,不過那個孩子因為虛弱而夭折了,鄭旦是以陷入了整日郁郁寡歡的狀态,并最終死去。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吳王夫差相較于鄭旦更喜歡西施。感覺自己被冷落的鄭旦最終想不開就自盡了。由于史書沒有記載有關鄭旦的事迹,是以我們也無法查明真相,隻能把這些當做是後人的猜測與想象。

第一個版本是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後,西施雖然完成了越國交代給她的任務,但與此同時,她又有愧于吳王夫差,是以她在這種複雜且沖突的心态中不斷掙紮,最終精神崩潰選擇了自盡,但這一說法我個人認為可信度不高。

第二個版本是越王勾踐完成複仇大計後,登上了人生巅峰,但卻對那些助他滅吳的功臣趕盡殺絕。範蠡因為看清了越王勾踐的本性,進而逃過了一劫,然而最初沒有察覺到這一點的文種卻在臨死前悔恨自己不聽範蠡的話。而西施作為越王勾踐滅吳的功臣,同樣也逃不過被清算的命運,于是有人猜測西施的結局是被越王勾踐抛屍于河中。這一說法主要是出自于墨子的“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說西施的死與她的美貌有關,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西施的影視化形象之一

第三個版本是吳王夫差自刎後,殘存的吳人視西施為禍水,即導緻吳國衰落的罪魁禍首,于是人們将怒火發洩到西施身上,并殺害了她,抛屍于揚子江。關于這一說法,由于我沒有找到可以提供考據的史記,是以難以證僞這一說法。

第四個版本是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後,将西施召回宮内服侍他,但這卻引起了勾踐夫人的嫉妒,于是她讓範蠡規勸越王勾踐要吸取吳王的教訓,不能被美色迷惑心智,後來勾踐夫人借此除掉了西施,并抛屍于太湖。這一說法主要出自于明朝的小說《東周列國志》。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舍身救國,隻用一招美人計就滅了鄰國

第五個版本是衆多關于西施的結局中最流行的一個。在民間相傳的故事中,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範蠡就帶着西施隐姓埋名、遠走高飛。而這一說法主要出自于東漢時期的史學家袁康的著作《越絕書》,并影響了後人,隻要提及西施,人們認為這就是西施的結局。

根據《越絕書》記述,“吳滅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根據《史記》記載,當年範蠡決定離開越國去往齊國的時候,并沒有帶着西施,而範蠡在後來的回憶錄裡也沒有提到過西施。或許他早就把西施忘記了,但是人們都相信西施和範蠡之間唯美浪漫的故事,因為這迎合了人們的幻想,但現實是殘酷的,而且古時候的人們對美人普遍存在着一種偏見,認為美女會帶來災厄,正所謂“紅顔禍水”。

後來的文人都認為吳國的滅亡完全歸結于西施,而支援這一觀點的文人有蘇拯、李紳、玄魚機。但也有反對這一觀點的文人,比如王維和胡幽貞,他們認為西施不是紅顔禍水,而是紅顔薄命的悲劇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