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司馬懿是同一時期的人,兩人都發生了“臣下奪權”的造反。 曹丕奪走了漢獻帝的江山,司馬懿奪走了曹魏的江山。 為什麼兩個人做同樣的事曹丕沒有留下污名,司馬懿卻永遠不被人們所了解?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由于曹操的長子曹昂戰死,曹丕順利地接替曹操成為魏王。 曹丕成為國王後,趁蜀漢與東吳交惡之機,雙方無暇顧及之際,乘機逼迫漢獻帝禅讓皇位。 司馬懿是曹魏重臣,受到曹魏幾代君主的重用。 曹叡死時,将司馬懿安排為曹芳的托孤大臣,不久司馬懿在曹芳、曹爽等人外出供養祖先之際,發生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江山。
兩人做了同樣的事,曹丕篡漢不留污名,司馬懿篡魏名聲變差,主要是因為這三點。
一、曹丕“代漢”,司馬懿“魏篡”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有站穩腳跟的理由,隻有在道德上占有制高點,才能得到人們的支援。 例如朱棣、安祿山、劉濞等叛徒,打着“清君側”的旗号,他們起兵除掉皇帝身邊的佘臣,為皇帝做了好事。 李淵起義打着“夷群雄,兇險地拯救百姓”的旗号。 朱元璋起義打着“驅除鞑靼戰俘,奪回中華”的旗号。 因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人民和民族,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成功後可以順利洗滌自己,留下好名聲,失敗後隻能留下永遠的罵名。
曹丕也深谙此道,是以想要奪取漢朝江山時,殺了漢獻帝并稱帝,而是仿照古代堯、舜等先賢,讓漢獻帝禅讓皇位。 漢獻帝讓位時,曹丕多次拒絕表示謙讓,但最後漢獻帝主張禅讓。 曹丕才是為了天下人民,才勉強接受了皇帝。 之後,他封漢獻帝為山陽公爵。
曹丕的地位是正确的,是漢獻帝給他禅讓的,是以曹丕沒有留下污名。 司馬懿在政變中奪取了他的江山。 司馬懿是曹芳的托孤大臣,沒有全力輔佐主公,而是在主公去供養祖先的時候發動了政變奪走了曹魏江山。 司馬懿與同時期的周瑜、諸葛亮等托孤大臣相比,他的人品太差了。 同時,司馬懿通過政變奪權,是謀反行為,是以司馬懿在曆史上留下惡名也不足為奇。
二、曹丕篡漢有利天下,司馬懿篡魏禍天下
天下大勢,久而久之必合,久而久之必合。 我們民族對促進天下民族統一的人總是給予高度贊揚,但對破壞天下統一、分崩離析、禍民的人,容易留下曆史罵名。 曹丕登基的時候,天下已經群雄混戰已久,人們飽受戰亂之苦,但希望有為的你能推動天下統一,結束戰亂的局面。 漢獻帝是傀儡皇帝,承擔不了這個重任,是以人們把希望寄托在曹丕身上,對曹丕被稱為帝不太反感。 曹丕稱帝後,天下也确實走上了統一之路。
司馬懿篡魏的時候,曹魏滅了東吳和蜀漢,差了很多人要去,可以見天日了。 亂世之後,随着曆史的大勢,迎來統治時代。 曹魏出現的幾位君主、曹丕、曹叡等也都被明君數落,是以人們對曹魏很滿意,期待曹魏之手能在天下出現強大的統一帝國,但司馬懿竊取天下後,江山交在他的子孫手中,尤其是司馬晉将皇位捧為“白癡皇帝”司馬衷。 由此,飽受戰争折磨的中原人民在天下統一後沒有迎來盛世,反而迎來了更加黑暗的亂世,差點把國家滅亡在周邊民族手中,是以史書對司馬懿和西晉的評價不好。
三、曹魏的江山是自己築的,司馬家的江山是偷來的
董卓起義後,天下進入群雄割據的亂世,漢獻帝為天下之主,天下百姓的土地也明顯屬于漢獻帝。 但是諸侯沒有真正服從漢獻帝的,漢獻帝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和兵馬,天下不再是漢獻帝的。
曹魏的國土是曹操一點一點構築的,他親自帶兵消滅了袁紹、袁術等強敵,取得了曹魏強大的基礎事業。 是以,曹丕從漢獻帝手中奪走的江山,名義上是漢獻帝的,但實際上是曹操的,統治權也在曹丕手裡。 他隻是讓漢獻帝禅讓他實際統治的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
司馬懿是曹魏的臣子,為曹魏抵禦諸葛亮、平定叛亂等做出了許多貢獻。 但是,曹魏的江山,不是司馬懿構築的,隻是曹芳部下的臣子。 是以,司馬懿的奪權行為,就等于竊取他人勝利的果實。 這比收回曹丕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東西要惡劣得多,是以人們不願意原諒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