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倫共生:曆史文化街區如何煥新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研究所城市更新調研小組

11月30日,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落幕,本屆藝術季的主題是“15分鐘社群生活圈”。虹口社群樣本展設在多倫路上的多倫現代美術館。

隸屬于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的多倫路,隻有550米,但在這條路上,有魯迅、馮雪峰、沖突、郭沫若等文人故居,還有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紀念館。多倫路是上海首條中國曆史文化名人街,這裡曾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點,而如今遊客寥寥。

但計劃于本世紀初啟動的多倫二期,因為房屋産權、資金等問題,直到2015年才完成土地征收,目前多輪二期還在前期規劃階段。而離它不遠,同屬于四川北路街道的由典型的新式石庫門裡弄住宅組成的今潮8弄,已成為虹口新的文化地标。

“L型”多倫路,是一條很難走到盡頭的路。多倫路的發展命運就如同它的地形,20餘年來,多倫路始終沒能走出曆史文化名人街的自我叙事的循環。

但這20年間,中國的城市更新已從簡單粗暴的拆除轉向更加注重文化資源、注重曆史文化與社群融合共生的新階段。

今年藝術季虹口社群樣本展設在多倫路,以及樣本展以“多倫共生”為主題,本身就預示着與社群融合發展,是多倫路的當務之急,是多倫路未來重獲生機的關鍵所在。

新時期的城市更新,更加強調空間的重要性,空間已經不再僅僅是發生商品消費的載體,而它自身就能産生消費,是以,多倫路要煥新,最重要的是活化街區。

本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調研今潮8弄時說,老建築、老街區是城市記憶的物質留存,是人民群衆的鄉愁見證,是城市内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寶貴價值。要在尊重建築、街區整體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更新改造、持續利用。

今年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提到,城市更新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上海共有44片曆史文化風貌區,在風貌區内劃定了總長度超過100公裡的144條風貌保護道路。如何讓曆史文化街區既能凸顯城市記憶,又能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不僅是多倫路的難題,也是上海所有曆史文化街區都要做的必答題。

最近一個月,澎湃新聞記者前後十次到多倫路調研,采訪了多倫路居民、商戶、四川北路街道、負責多倫路開發的長遠集團從業人員,以及遊客。我們希望通過對多倫路的調研了解制約曆史文化街區發展的影響因素,為提升街區的活力政府與社會力量所做的努力,以及展現這樣一條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街區在城市更新中的樣本意義。

“多倫共生:曆史文化街區如何煥新”調研報告明起推出。

多倫共生:曆史文化街區如何煥新

澎湃新聞 祝碧晨 制圖

責任編輯:吳英燕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