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真相探析

作者:淚痕春雨記不住的那天

漢帝國的建立之楚漢争霸(十四)

劉邦主力大約在公元前206年4月南下到封地漢中。

同年8月漢軍就開始進攻關中,大約9月漢軍就基本平定了關中,隻剩下章邯在首都廢丘負隅頑抗。

傳說中漢軍這次進軍之是以如此順利,主要源自韓信的計謀。

他表面上裝模作樣的修複棧道,實際上卻偷襲陳倉。

守衛關中的章邯上當了,他以為韓信修棧道還要修到猴年馬月呢,于是哈哈大笑天天在家玩。

結果突然就報漢軍到了陳倉,倉促應戰的章邯大敗,關中遂平。

後人專門為這段故事創造了一個成語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真相探析

難怪現代人那麼喜歡穿越呢,因為流傳下來的故事告訴我們,曆史人物都是二傻子啊。

韓信像三歲小孩一樣在那高喊我修棧道了啊。

你說我要穿越回去成了章邯,我的智商怎麼也有四五歲吧?

我怎麼可能上當呢?我肯定能識破他這是在聲東擊西。

是以我隻要派兵把陳倉這麼一堵,韓信不就歇菜了?劉邦不也跟着完蛋了嗎?

不過還有三秦戰役在史書的記載非常豐富。

我們翻遍史記和漢書就會發現,暗度陳倉勉強可以說有,明修棧道的事連個影子都沒有。

實際上韓信妙計定三秦的故事主要來自東漢以後學者的不斷補充,一直到大約宋元之際的民間說書故事和戲劇中才逐漸成型。

歸根結底隻怪司馬遷寫的史記實在太成功了,韓信的一代兵神的形象深入人心。

是以當史記在東漢時期逐漸流傳開以後,學者和文人們開始不斷不自覺地發掘屬于韓信的故事。

通過人們的不斷加戲,一個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調戲章邯的故事逐漸傳播開來。

後世除了少數專門研究這段的學者,大部分通史類學者介紹這段曆史時也基本上按照民間故事的藍本點綴正史一本正經地介紹。

這大約是正史研究其實大受民間故事幹擾的一個範例吧。

是不是扯遠了,咱們回頭來看,民間故事之是以信誓旦旦說漢軍有“明修棧道”,大約是根據史料記載的猜測。

史書告訴人們,漢軍在北上關中的主要路段都有出現,基本是和陳倉漢軍同時甚至先于陳倉漢軍打入關中。

史書又同時記載說劉邦南下漢中的時候曾經燒毀棧道。

這說明漢軍肯定修複了幾條主要道路的棧道,是以曾經明修棧道過。

但問題又來了,八月劉邦才出兵,就在這個月各路部隊就都進入關中。

也就是說漢軍如果真的有修複棧道,最多也就十來天。

如果棧道修複工作這麼簡單,所謂明修棧道即便是真,和暗度陳倉也沒有了關聯關系。

漢軍很快就修複了棧道,那這個修棧道就不是假修,而是實實在在的修。

既然是實修,那說明漢軍是多路出兵,哪一路都有可能緻勝。傳說故事裡韓信羽扇一搖把章邯騙得團團轉的爽感就大打折扣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真相探析

不過既然傳說故事把大家胃口都吊起來了,咱們自然要深入看看,這個明修棧道到底怎麼回事。

棧道之是以要修是因為棧道此前被漢軍燒毀了。

咱們首先就得搞清楚漢軍為什麼要燒毀棧道呢?

(張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亦視項羽無東意。

官方資料其實說得很清楚,燒毀棧道的目的主要是防備諸侯的進攻和盜賊的襲擾。

附帶着可以向項羽示弱表明我劉邦無意東歸。

其實所謂設計欺騙項羽,示意自己無意東歸完全是後來給自己貼金的說法。

因為棧道都是北上關中的,稍微對照下軍事地理就知道和東出半點關系都沒有。

不過到了民間故事裡,把官方資料中燒棧道的主要原因“被諸侯盜兵”給無視了。

總之,損毀棧道是劉邦和張良的奇謀妙計,把項羽騙得團團轉。

但是我們稍微用常識分析下就知道,當時對劉邦最主要的威脅肯定不是項羽,而是章邯司馬欣等人。

項羽剛剛給大家排完座次分完地盤,但大夥是不是會遵守是很難說的事。

尤其章邯司馬欣等人把漢中的劉邦火并了,項羽是不爽呢還是開心呢?那就更難說了。

在功侯表裡記錄了一位平棘懿侯林摯(史記寫作林執),他得以封侯的主要功勞是“斬章邯所置蜀守”。

也就是說雖然項羽把漢中和巴蜀的地盤給了劉邦,章邯可沒給劉邦面子。

他提前給人發了份蜀郡郡守的委任狀。

畢竟章邯團隊都是秦國人,對蜀地的豪強無疑比劉邦這個外地人熟悉多了。

劉邦雖然挂着巴蜀老大的帽子,但能不能在巴蜀站穩腳跟那可難說得很。

是以漢軍燒毀棧道完全是基于軍事原因,就是防備來自關中的正規軍和地方亂兵的襲擾,保護漢中安全。

破除民間傳說的幹擾回歸到軍事本身,我們就好了解這棧道的燒毀和修複都沒那麼神奇。

燒毀棧道目的是阻止敵人大部隊通行,我還派成千上萬的人幾百裡一路去燒過去?這得多二啊。

漢軍隻需要毀掉出口附近最險要的一小段關鍵道路。

你要打過來就要修路,我隻要保證我的部隊可以遠端攻擊到你,遲滞你進攻給指揮中心赢得排程時間就可以達到戰略目的。

現在我們就能了解,棧道的燒毀和修複都不是特别大的工程,而且戰略意圖很清晰。

是以棧道和暗度陳倉的軍事部署不會有直接關系,章邯團隊更不會是以而被騙。

後世人們之是以執着于棧道大約是基于對史記中韓信形象的異常喜愛。

不過問題也随之而來,韓信在還定三秦的戰役中有直接參與到軍事指揮中嗎?

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北定三秦的戰鬥劉邦是總指揮,曹參、周勃、樊哙、灌嬰等大将是各路部隊的主要指揮者。

隻在高祖本紀裡提到一句“用韓信計”,而在韓信自己的列傳裡都沒提到韓信有參與戰役。

顯然韓信隻在戰略層面上有參與過決策,整個戰役他并沒有參與指揮。

除非我們認為史書有意隐瞞韓信功勞,可之後韓信的輝煌事迹史料都不吝贊美之詞大書特書,實在看不出史料有何必要在這裡隐瞞韓信功績。

事實上如果看了本連載前面的介紹就會明白,韓信被封為大将主要是基于政治和軍心考慮。

是以韓信拜将初期更多是參與管理組織和戰略讨論等方面的工作。

韓信參與到漢軍一線戰鬥的指揮中來是一年以後的事。

(詳見連結:《蕭何月下追韓信真相探析》)

即便劉邦的“用韓信計”也是模糊不清且很有疑問的。

軍事行動是一個複雜的連續的過程,韓信不參與一線戰鬥卻提出一線部隊的戰略部署,這不符合常理。

事實上史書同時大段介紹了韓信和劉邦的談話,韓信大段描述了漢軍為什麼要東出以及東出必然取得勝利的原因。

是以細心的學者認為這個“用韓信計”指的是整體上采納韓信發動向東作戰的大戰略。

但即便是所謂的東出戰略也是很有疑問的。

因為在韓王信的傳記裡面也介紹說韓王信向劉邦推薦一定要向東作戰,說的内容與韓信說得幾乎一樣。

人們有理由懷疑後人整理史料時有把兩個韓信弄混。

實際上漢軍到底要不要發動進攻,要向哪裡發動進攻,這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大事。

這樣的大事必然是通過了很多次會議反複讨論的。

韓信也好、韓王信也好,其意見也必然是非常豐富和完整的,隻不過最後留在史料裡的隻剩隻言片語。

事實真相很可能是韓王信提出要東歸,而韓信否決了韓王信東出的戰略意圖,最終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

之是以這麼推測并不是随意腦補,而實在是人們忽視了一個關鍵點——漢軍哪有東出啊!

陳倉在漢中的西北,即便是關中腹地鹹陽到長安一帶也隻能算北方稍微偏東,任何正常人都會把這種進軍叫北上而不可能叫東出。

也許有朋友會說,漢軍要先北上關中才能東出,是以北上關中屬于東出的一部分。

可是我們隻要稍微看下地圖就知道這種說法不符合軍事常識: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真相探析

看圖就知道,漢中東出用得着冒奇險繞道關中嗎?

漢中就在漢江邊上,漢軍隻要沿着漢江向東(紅色箭頭所指)就可以輕易地進入南陽盆地和襄陽地區。

幾十年前秦将白起就是沿着這條道路攻破楚國郢都。

最關鍵的是這是條水路,道路難度和物資消耗比北上關中容易了十倍不止!

如果我們不被後世傳奇所幹擾,稍微代入到漢軍主帥的角度來決策,就可以感受到漢軍當時面臨着一個重要的戰略抉擇:

到底是以東邊的南陽為主要目标還是北邊的關中為主要目标。

由于棧道已經被燒毀,漢軍東下後關中的雍軍和塞軍暫時沒能力迅速侵入漢中。

而南陽現在的敵人異常薄弱,漢軍大有機會很輕易地拿下這裡。

雖然項羽把南陽郡劃入了自己的西楚國,但項羽現在還在首都附近整頓内部一堆爛事,根本無力接管南陽。

漢軍南下漢中後就派出了王陵帶着他自己的部隊回到南陽經營。

王陵在沛縣時是劉邦的大哥,之後劉邦成了沛縣老大,不甘人下的王陵自己跑出去帶隊伍,他主要就在南陽一帶活動。

劉邦率部攻克南陽時,王陵已經是當地的一方豪強,現在回到南陽的王陵部實際上仍然控制着南陽的很多地區。

是以從劉邦團隊的角度來分析,如果隻考慮局部,東下南陽才是最合适的戰略。

一年前劉邦攻克過南陽,這裡的地頭蛇不是在劉邦陣中就是跟随王陵回到了南陽。

漢軍可以最快速度光複南陽,得到這裡豐富的物資和人力。

而一旦漢軍光複了南陽,就根本不用考慮什麼棧道、陳倉之類的,一條光明大道就擺在眼前,這就是武關道(圖中黃色箭頭所指)。

一年前漢軍就是走的武關道從南陽進入關中并滅亡秦帝國。(連結:《活下去永遠是最重要的》)

武關道大部分路途可以走漢江支流丹水運輸,比起漢中進關中的幾條數百裡險峻山路消耗要小很多倍。

沿漢江輕松進南陽得到物資人力,再沿武關道進入關中,從軍事角度肯定比直接打關中要合适很多。

唯一的問題在于,你到了南陽别人打你怎麼辦。

說得更直白點,項羽來打你怎麼辦?

這實在是個令劉邦團隊頭疼的問題,項羽會不會來打他呢?

這幾個月田榮在鬧事,項羽卻不管不顧,看上去項羽遇到了麻煩(連結:《攪屎棍田榮》)。

如果項羽騰不開手,那周邊的白銀河南都是些小勢力,而且都是被劉邦張良經營過的地方,漢軍可以輕易掃平這裡。

即便是項羽騰開了手,現在山東、河北甚至河南哪裡都亂成了一鍋粥,項羽多半也沒時間來打劉邦啊。

如果沒有項羽的威脅,從正常軍事統帥的角度去思考,恐怕很難拒絕先東下南陽的戰略。

最終說服漢軍放棄急下南陽戰略的很可能是韓信。

韓信曾經是項羽警衛團的幹部,對于項羽嫡系的戰鬥力有着最直覺的認識。

漢軍在南陽、河南一帶擴張,就增加了直面項羽主力的風險。

萬一人家就覺得你最危險,先打你呢?

韓信直率的告訴劉邦,楚軍主力真的很強,現在的漢軍正面和西楚軍對抗甚至哪怕隻是和其一部對抗都很可能會慘敗,一戰就把籌碼丢光。

還是先打關中更穩妥,楚軍離關中太遠,漢軍打下這裡楚軍也沒能力幹涉。

當然,關中道路太艱難,很難打。但萬事安全第一,萬一關中打不下來,再東下南陽也不遲。

後世的曆史小說看多了,我們會不自覺的以為打仗就是腦筋急轉彎遊戲。

小說裡花裡胡哨的算來算去最怕的是碰到抓阄黨啊。

總之老子華容道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從來就隻會抓阄抛硬币,任你諸葛亮諸葛暗碰到我了那也成了壇三爺啊。

現實中的戰略抉擇是一個複雜的全面的體系,有着數不清的備案與不同情況下的具體應對措施。

就好比漢軍北定關中戰役的整體戰略,我們就可以做下總結:

漢軍将士主力都是關外人,劉邦又有着争天下的野心,是以必須要立即向外擴張。

當時有兩種戰略,一種是北攻關中,道路艱難成本很高,但是可以比較晚面對西楚軍主力;

另一種戰略是東下南陽、湖北,道路較便捷,拿下更容易,經濟後勤壓力更小,但是有可能迅速面對西楚軍主力。

基于安全考慮,漢軍決定先嘗試北攻關中。

其戰略企圖是如果北攻關中成功,則獲得便于東出的穩定根據地,至于具體的攻擊計劃更是非常詳細,我們下節詳述。

如果北上失敗,東邊南陽及周邊地區敵人較為薄弱,漢軍仍然可以轉戰這裡緩解危機。

轉戰南陽後怎麼和王陵部配合,怎麼阻擋關中部隊的南下,怎麼最快速度沿武關道攻擊關中,怎麼盡量躲過和遲滞西楚軍的攻擊,必然會有詳細的預案。

如果我們有幸看到當年漢軍無數次會議整理出來的會議紀要和戰略規劃,肯定比上面說的還要詳盡百倍!

要不我們這麼熱愛曆史呢?

因為再優秀的小說也無法還原真實曆史的百分之一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