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正在傳導,世界糧食市場會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今年全球糧價漲幅達40%以上,中國糧食安全走勢如何?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國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糧價總體保持平穩運作。專家認為,我國需統籌利用好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防範國際市場輸入性影響,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糧食産量與進口量齊增
今年我國糧食呈現産量與進口量“齊增”的良好局面,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全年糧食有望增産,實作年初确定的1.3萬億斤以上的穩産增産目标;糧食進口量創紀錄式增長,據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1月份至10月份進口量為13795.6萬噸,同比增加23%,全年進口量有望超過去年。“糧食大量進口對保障國内糧食穩定供應有積極意義。”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塗聖偉說。
“糧食結構性短缺是糧食進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钰說。今年生豬産能加快釋放,飼料需求旺盛,大部分進口糧食用作飼料。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前三季度,生豬出欄49193萬頭,同比增長35.9%;三季度末,生豬存欄43764萬頭,同比增長18.2%。此外是補充玉米庫存。2020年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50.8%,確定庫存充足,能夠有效穩定市場預期。
在全球經濟緩慢複蘇之際,今年全球糧價持續攀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份全球谷物價格指數平均為137.1點,達到2013年4月份以來的最高水準。“目前國内外糧食市場深度融合,價格關聯性強,全球糧價上漲對國内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塗聖偉說。
我國不同糧食品種對外依賴程度不同,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從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糧食進口結構看,大豆進口7908萬噸,占進口總量的57.32%;玉米高粱大麥進口4435萬噸,占進口總量的32%;小麥稻米進口1198萬噸,占進口總量的8.7%。大豆進口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谷物進口異軍突起。大豆對進口依賴程度高,玉米、小麥實行進口配額管理,配額内進口關稅較低,配額外進口關稅較高,對國内市場形成有效保護。大麥、高粱不受關稅保護,但是在糧食進口總量中占比較少,對國内市場影響微乎其微。
維護全球糧食貿易鍊穩定
今年全球糧食産業鍊供應鍊雖然遭受疫情嚴重沖擊,但貿易量有增無減。
塗聖偉認為,在疫情引發的糧食安全恐慌之下,各國普遍增加儲備規模,一些糧食進口國積極鼓勵進口,促進了全球糧食貿易量增加。目前全球糧食庫存持續增加,庫存消費比穩定在30%以上,遠高于17%至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
“疫情導緻全球糧食供需失衡,盡管今年全球糧食産量增加,但是需求量增加更多,供需關系呈現穩中趨緊的态勢。”鐘钰說。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21/22年度全球谷物産量為27.93億噸,比上一年度增加2100萬噸左右;全球谷物需求量将達到28.12億噸,比上一年度增加4900萬噸。
作為負責任的糧食進口大國,我國始終堅持全方位開放政策,糧食進口規模保持穩定增長。
鐘钰認為,這激發了美國、巴西等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生産能力,維護了全球糧食貿易鍊穩定。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未對糧食進出口實施限制,維護了全球貿易秩序。
今年雖有所增加,但全球糧食貿易量終究有限。鐘钰認為,我國應更加有效利用國際市場,通過進口彌補調劑國内餘缺,解決國内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但也要充分考慮世界糧食供給能力,保持進口規模相對穩定,避免突然間大量進口影響糧食安全。為此,我國應每年向世界釋放明确的進口信号或合理穩定的進口需求預期,讓糧食出口國根據趨勢提前擴大生産或增加出口供給,甚至激勵糧食出口國加大糧食生産投資和技術創新。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國際糧食市場供給狀況、價格走勢,加強監測貿易風險、自然風險、要素供給風險,在國際價格低、供給寬裕時适度進口,切實提高進口效率。
掌握糧食進口的主動權
在疫情持續、國際經貿環境日益複雜的大環境下,我國糧食進口面臨嚴峻挑戰,牢牢掌握糧食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鐘钰認為,掌握糧食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首先要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大糧商。糧食企業一方面要深化與大糧商的合作,確定糧食進口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等多邊協定架構,發展更多貿易夥伴,全面參與全球糧食産業鍊、價值鍊、供應鍊建設、重構和管理,盡快跻身跨國糧商第一梯隊。
同時,要積極開拓貿易管道,着力實作糧食進口多元化,降低貿易集中度,抵禦航班阻塞、出口限制等潛在貿易風險。面對未來糧食進口的常态化、趨勢化,我國應在世貿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架構下推動糧食出口限制措施的規範化、透明化、程式化,促進完善出口限制措施。要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積極打造我國的全球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增強我國全球糧食貿易話語權和定價權,關鍵還是要立足國内,練好“内功”。塗聖偉認為,我國要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産,提升糧食儲備能力,確定“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掌握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抵禦國際糧價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風險。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經濟日報 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