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将于2021年12月5日閉幕。該展遴選相關書畫146件(組),時間跨度從三國至現當代逾千餘年,從學術視角對上海曆代書畫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展現上海傳統文化與城市精神脈絡。
展覽特别梳理了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相關的知識版塊,友善觀衆更好地了解展品、展覽,及其背後的上海藝脈。值此展覽尾聲,我們擇取其中幾例與大家分享。

知識版塊一:
與上海相關的早期書法
“法帖之祖”——陸機《平複帖》
陸機(261-303),字士衡,宅居華亭(今上海松江)。陸機存世墨迹《平複帖》為現存最早的古代名家墨迹,被稱為“法帖之祖”。此帖用筆凝厚,帶有篆籀、章草之法,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有着重要參考價值。
西晉 陸機 草書平複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明 董其昌 行書題平複帖
“二陸文翰”——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為東晉名臣陸玩之後,陸玩即是陸機祖父陸遜的侄孫。所書《文賦》為西晉陸機所作,是一篇探讨文學創作的賦文。此卷引首“二陸文翰”為明代書家李東陽題寫,強調的正是陸氏家族不同世代對地方文化記憶的塑造。
唐 陸柬之 行書文賦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度 隸書題文賦
“始草風範”——皇象《急就章》
“松江本”《急就章》相傳為三國時吳國書家皇象書寫,明正統四年(1439)楊政據北宋葉夢得刻本重刻,同時将宋克臨本入石以補葉拓之殘缺處。碑石今在松江博物館。章草為今草前身,流行于兩漢魏晉,随着今草出現,章草漸漸為人忽視。元明之際書壇複古浪潮漸起,章草日益為人重視。“松江本”《急就章》的刊立,為後人學習章草提供了範本。
三國 皇象 清拓章草急就章冊
(上海圖書館藏)
“松江本” 急就章碑原石
(松江博物館藏)
知識版塊二:
上海“吳門畫派先驅/前淵”
“吳門先驅/前淵”,指對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産生影響的元末明初畫家,其中不乏上海前輩藝術家。
“吳門畫派”之岷源——陶宗儀
陶宗儀(1316-1396後),字九成,浙江黃岩人,至正元年(1341)遊松江,娶費雄之女,始居上海,後遷松江鳳凰山之南、泗濱之北,買地結廬,因自号 “南村”。為董其昌等稱為吳門畫派之岷源。
明 董其昌 題杜瓊南村别墅圖冊
(上海博物館藏)
圖注:“沈恒吉(沈恒)學畫于杜東原(杜瓊),石田先生(沈周)之畫傳于恒吉,東原已接陶南村,此 ‘吳門畫派’ 之岷源也。”
“墨花墨禽”——張中
元代墨花墨禽的出現,标志着對兩宋院體的巨大變革,以杭州王淵為個中先導,繼由上海張中發揚,為 “元代兩大巨擘”,皆為開啟以沈周為代表的明清水墨花鳥畫變革之關鍵。張中,活動于至元、至正(1335-1368)間,松江烏泥泾(今上海徐彙)人。
元張中芙蓉鴛鴦圖軸
(沈周家族舊藏)
明沈周牡丹圖軸
“石田門”——金铉
金铉(1360-1436),字文鼎,号尚素,松江人。畫風元四家吳鎮,與沈周家族三世有交,畫史稱其開沈周畫風之先:“金文鼎,永樂中以繪事名海内,為吾松先輩風流宗師。此卷墨氣郁勃,不減勝國時諸大家。至其筆力蒼古,便是石田先生門戶,孰謂無風氣開先之助耶!”
明 金铉 漁舟唱晚圖頁
吳門先驅——馬愈
馬愈,上海嘉定人。能詩善書,工山水,登逸品,明初著名宮廷畫家馬轼子。與沈周家族有三世之交,對沈氏山水有直接影響,為文伯仁等列為“吳門畫派先驅”之一。
明 文伯仁題 杜瓊 友松圖卷
圖注:“此吾吳先達杜東原先生之筆也。先生名瓊,字用嘉,有隐操,善畫詩,與文皆稱能,在景泰、天順年間傳斯文之脈……。同時有劉秋官名珏(劉珏)、沈徵君名貞吉(沈貞)、馬清癡名愈(馬愈)、陳醒庵名寬(陳寬)皆善畫,名品相同。而有陳季昭名暹(陳暹)者,則不及諸公。”(文伯仁題)
知識版塊三:
書畫中的上海自然與人文
青浦區:澱山湖
元代畫家李升所繪的《澱湖送别圖》,為目前傳世所見最早描繪青浦澱山湖景緻的畫作。
元 李升 澱湖送别圖卷
澱山湖
松江區:松江九峰
元代四大家黃公望所繪的《九珠峰翠圖》,以松江九峰為背景創作而成。松江九峰一般指厍公山、鳳凰山、薛山、佘山 、辰山、天馬山、機山、橫雲山、小昆山。
松江九峰
元 黃公望 九珠峰翠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浦區:南溪草堂
圖中南溪草堂為海上顧氏所建園林,顧氏以收藏名聞海内。今黃浦區打浦路、魯班路一帶據考即是草堂當年所在地。
明 文伯仁 南溪草堂圖卷
舊址所在地
闵行區:曲水園
《曲水園圖》是文嘉為友人董宜陽所作,描繪了其鄉間别業曲水園的景緻,據題此園“在黃浦之上”。今闵行區“古藤園”内的一棵紫藤傳為董宜陽手植,已有 470 多年的曆史。
董宜陽手植紫藤
浦東新區:真鏡庵
楊維祯《真鏡庵募緣疏》中提到的真鏡庵據說在浦東高行鎮,今已不存,其故址尚有古銀杏樹一株傳為當年遺存。
元 楊維祯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
舊址古銀杏樹
靜安區:石佛浮江
靜安寺,初名滬渎重玄寺。相傳在西晉建興元年(313 年),兩尊石佛浮于吳淞江(今蘇州河)上,後佛像曾一度供奉于重玄寺。今敦煌石窟中尚存有“石佛浮江”的壁畫。
唐 西晉石佛浮江圖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主室南壁
靜安寺
水系與藝脈,風物與人物,在曆史的滄海桑田中,浸潤着上海這座城市的傳統人文底色。盡管特展即将結束,但值得我們回味的印記,卻構成了“不落幕的展覽”。
你可以循着“上海藝術考訪地圖”(點選進入),親身尋訪這片土地上重要的藝術地标,憑吊曆代書畫中古老的人文自然風貌,感受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品格。
你可以與孩子一起使用我們的教育資源,以藝術手工的形式,有創意地實踐與上海相關的曆代山水畫(點選進入“拼貼與裝置:再造山水”);在動手中感覺海派篆書的魅力(點選進入“漢字的72變&趣味字型藝術教程”)。
你還可以珍藏一本特展圖錄,又或者回顧特展研讨會(點選進入:“萬年長春——海上千年書畫國際學術研讨會”),從中擷取新的靈感。
溫馨提示
自12月6日起,因需要進行展品更換工作,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将暫時閉館調整,恢複時間另行通知。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