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思想

作者:思想與社會

王傑; 海力波

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思想

人類學的總體目标應當是把對人的精神現象的研究和對人的物質存在、生理基礎的研究加以統一, 使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 以駁斥人文科學是僞科學的某種觀點。而當代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則是由研究未被現代文明改造過的原始文化而轉向對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的研究。新興的教育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環境人類學、文學人類學、審美人類學等人類學分支學科都與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相聯系。今天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學研究, 但更需要學者用人類學方法來研究當代的文化現象, 這會産生很多新鮮的學術話題。

在對理論問題進行新的闡發的同時, 我們也不能忽略學科的學理基礎, 在美學研究領域更是如此。馬克思的思想與美學、人類學有着密切的聯系, 本文試圖闡釋馬克思獨具特色的審美人類學思想, 這一嘗試能否被認可, 還有待于學術界的檢驗。

衆所周知, 馬克思、恩格斯都對摩爾根《古代社會》的出版感到十分興奮, 他們認為該書是對曆史唯物主義 (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抽象程度非常高的哲學理論) 的強有力的實證說明, 在此之前, 曆史唯物主義主要側重于學理方面的論證和政治經濟學方面的論證, 而缺乏實證基礎方面的系統論證。曆史唯物主義與摩爾根的人類學理論具有很大相似性和内在聯系。兩者都側重從人類生活的物質存在和技術進步的方面去說明人類社會的起源和發展, 都很注意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 認為所有文化現象和社會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摩爾根受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啟蒙主義思潮影響, 側重于從技術進步方面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 認為技術進步推動生産力發展, 進而導緻生産關系變化, 進而推動社會制度的改造。這正好與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

盡管有着以上的相同之處, 在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與摩爾根的人類學理論之間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處。在馬克思晚年所做的《人類學筆記》中, 馬克思既有對摩爾根的肯定又有對他的某些觀點的批評。本文以為, 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學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差別:

(一) 人類學作為一種實證科學, 十分重視田野調查和實證材料的比較研究, 相比之下, 馬克思主義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思辨色彩。注重實證材料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田野調查資料不可能做到絕對真實、客觀,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 人類學家可能受到不夠真實的田野調查資料的蒙蔽;并且, 當研究者的研究視野和理論水準對現象無法解釋時, 往往容易閹割、扭曲實證材料, 這是一些人類學家自覺、不自覺做的。馬克思主義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 較強調對學理問題的把握, 對于現代學術研究這是很重要的。

(二) 從研究思路來看, 文化人類學着重對異質文化的比較研究, 而馬克思主義則側重于過去與現實, 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比較研究, 這是一種基本思路的差別。作為理論的根本特征而言, 人類學根基在于實證主義思潮, 與自然科學方法論聯系在一起, 和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程序聯系在一起, 是以大多數人類學理論是肯定現實制度和社會的現代化程序的。而馬克思主義則是批判現實和揚棄社會的現代化程序的, 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 就與現代化理論、實證主義的思潮相對立、相批判。

(三) 在方法上, 馬克思主義以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為最重要的方法論基礎, 而文化人類學以文化理論和文化哲學為基礎。在方法論和研究側重點上, 馬克思主義側重對社會物質基礎、經濟關系、生産方式方面的研究并推及、闡發至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态領域。而文化人類學則側重從文化差異性、文化的不同制度的差別上着手, 追溯差異的根源直至物質基礎。在西方哲學傳統中, 如果說馬克思繼承了德、法哲學的唯理論傳統, 文化人類學則繼承了英國哲學的經驗論傳統。

馬克思主義美學與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關系更為密切, 後者雖受人類學很大影響, 借用了其很多方法、資料, 但它的傳統、根基還在馬克思主義美學上。

1.馬克思主義美學或馬克思主義的藝術哲學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美學, 這一點有許多學者指出過1。它表現在:1) 馬克思認為人的想象、情感是一種人類學意義的人類特性, 馬克思認為“激情、想象是人的本質存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 這一點在馬克思之前尚未有人認識到。2) 在《人類學筆記》中, 馬克思強調人的潛能、能力的全面發揮, 在馬克思心目中始終有一個“理想的人”的模式存在, 這是一種哲學人類學的思想。

2.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以人類學提供的材料來闡發論證其理論。不僅馬克思如此, 其後繼者也如此, 如拉法格關于藝術的起源問題的讨論所用的材料都來自人類學, 普列漢諾夫《沒有位址的信》中大量引用人類學材料, 喬治·盧卡契的重要美學著作《審美特性》也大量引用人類學材料, 瓦·本傑明的神話理論對卡夫卡、波德萊爾的解釋不同于他人, 就在于他借用了神話學、人類學的觀念方法, 這也是他的理論能穿透那一個時代的重要原因。此外, 在西方被譽為“文化研究之父”的著名學者雷蒙德·威廉斯在他的文化研究中也大量使用了文化人類學材料。

3.換一個角度來講, 人類學的許多重要思想和理論都源于馬克思主義, 這在20世紀表現得尤為明顯。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 懷特的新進化論, 馬文·哈裡斯的文化唯物主義, 受阿爾都塞影響的解釋人類學等等, 都受到馬克思學說的深遠影響, 在西方還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學派。

4.兩者的研究領域越來越接近。如當代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象征人類學, 與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研究對象上就有很大的重合性。象征人類學認為任何文化要具有普遍性, 都要把具體的物象轉化為象征, 這是人類文化創造上最普遍的行動, 象征人類學就是研究文化中的象征的産生、作用、意義和彼此關系, 也就是研究文化的象征系統。而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對象要成為審美對象, 就必須從審美物象轉變為象征, 因為不具有象征性就不具有普遍性, 也就不具備審美價值,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審美意識形态其實就是對審美象征系統的研究。可以說這兩門不同的學科走到了一起。

1.馬克思主義美學與藝術人類學的不同之處, 在于馬克思主義美學有更強的抽象性, 更多的本體論色彩。

2.馬克思主義美學與其他美學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僅要認識世界, 還要求改造世界, 在認識審美現象的同時, 還要改造舊的審美關系, 創造新的審美關系, 以審美的眼光來建設新世界, 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性質決定的。而人類學則注重從旁觀者角度進行客觀研究。

馬克思有關審美人類學思想的主要觀點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進一步注意和研究的, 這些思想和理論在現代美學的理論架構中具有新的意義和價值。

審美需要這個概念是美學理論中應該研究但事實上研究得不夠的問題, 除馬克思主義外, 心理學曾對審美需要的問題做過一定程度的研究, 但馬克思的研究與此不同, 在我看來, 馬克思的有關思想具有人類學的意義,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層含義:

1.身體作為審美活動的物質基礎的思想。這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思想, 伊格爾頓在《審美意識形态》中作了重要的論述。今天人類學努力把研究人的精神活動與研究人類社會物質活動之間存在的屏障打通, 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這種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展現, 這對美學研究意義重大。長期以來, 美學是一個沒有物質基礎的學科, 在今天的後現代理論以及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中, 對身體與人的情感的關系以及身體與人的審美活動的關系作了很好的論述, 這些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來自馬克思。

2.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現代化程序對人的身體的限制或者說人的身體在現代化程序中發生異化的思想。伊格爾頓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審美需要并不是生理需要, 而是文化需要。對審美對象的強烈需求是與人的身體在現代化程序中受到異化和被限制相聯系的, 理論上可以說審美需要是與人自身的某種匮乏相聯系的。而匮乏則是社會的結果, 并不是自然現象。是以, 可以說審美需要并不是培養出來的, 需要培養的是人的審美能力。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自然具有一定的審美需要, 他具有什麼樣的感受能力, 就要求用相應的審美對象來滿足他的審美需要。

3.人的潛能的充分實作的思想。這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其他著作中一再表達的重要思想, 也就是審美人類學的思想。它與啟蒙主義、德國古典美學的思想一脈相承, 認為在審美活動中人的潛能得到了某種想象性的實作。馬克思與啟蒙主義、尼采、叔本華等哲學家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在藝術、審美活動中人的潛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實作, 但馬克思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實作是想象性、幻覺性的實作, 不是真正的實作。審美活動中人的潛能的實作是虛幻的, 是以, 馬克思常常把審美與宗教相提并論,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對審美既有肯定的, 又有否定的, 而以否定居多。當然, 正如馬克思從未否定過真正偉大的宗教在曆史中的作用那樣, 他也從未否定過偉大藝術的意義。

4.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美的規律”的思想和理論。關于“美的規律”, 馬克思提出“兩個尺度”的理論, 即對于人的對象, 不僅要用“物”的尺度, 現實的尺度去把握和評價, 而且還要用人的尺度、内在的尺度去把握和評價。隻有當兩個尺度相吻合、相統一時, 這個對象才是符合美的規律的。這一思想是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的重要内容, 馬克思對人的存在、人的意義的了解, 要求不僅用外在的“物”的尺度如效率、金錢、權力等可測量的外在尺度來測量, 還要求用人的尺度即符合人性、符合人的最高倫理、人的理想的尺度來要求對象, 當這兩者相統一時, 才是真正的人, 才符合“美的規律”。在馬克思之前, 萊辛已使用“美的規律”的概念, 但萊辛主要講的是形式美的規律, 馬克思卻從作為人的人類學角度, 即如何才是符合人性的存在的角度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

古希臘神話的永恒魅力問題并不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 浪漫主義美學在此之前就提出過這個問題, 但它在馬克思理論架構中具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意義。浪漫主義美學認為人類在原始社會階段是正常、自由、和諧的, 是以, 這一時代的文明創造也是正常、和諧、美好的, 可以給處于異化狀态的現代人帶來美的享受, 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這種觀點實際上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并不認為原始社會是一個最美好、完善的社會。我們認為, 馬克思針對古希臘神話的永恒魅力問題提出了幾點重要思想。

首先, 在馬克思的理論架構中, 古希臘神話是一個複合性文本或者說多重話語相疊合的文本, 這在他的《人類學筆記》中多次提到2。當時, 以摩爾根為代表的一批人類學家根據神話譜系推論古代社會, 與之相比馬克思對古代神話的辨析更細緻、更辯證, 馬克思認為在古希臘神話中至少疊合着父權制神話和母權制神話的不同形象和聲音。古希臘的優秀藝術能把這兩種聲音同時傳達出來, 古希臘悲劇往往是這兩種聲音最深刻、内在沖突最激烈的表現。

其次, 馬克思對古希臘神話永恒魅力的解釋與曆史背景相聯系。馬克思的神話理論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把神話這種符号系統表現出來的美與具體的審美關系, 與一定的曆史階段相聯系, 這是馬克思神話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馬克思不是單純就神話研究神話, 他認為神話的意義一定要和現實相結合才能呈現出來, 古希臘神話的永恒魅力在不同曆史階段有不同的意義, 它不是靜态的, 而是動态的表現, 應該在具體的生産關系、交往關系、審美關系的語境中把握其魅力[1]。實際上, 馬克思的神話理論是與其意識形态理論緊密相聯的, 可以說是意識形态理論的一種形态。美與具體曆史相聯系的思想, 還表現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 馬克思用幽默的口吻談到, 同樣是資産階級上升時期創造的審美對象, 在資産階級取得政權後, 其審美意義也會發生改變, 而且是實質性的改變。

再次, 馬克思還提到神話學的辯證問題, 即神話現象或者說情感性意識形态的神秘性和解神秘性的辯證關系問題。神秘性和解神秘性的問題一向為神話學所關注, 20世紀60年代以來, 随着審美意識形态成為主流意識形态, 藝術和審美現象本身被神秘化和神話化, 人文科學轉向側重于對神話的解神秘性的研究。我們認為, 對神秘性和解神秘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研究實際就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談到的古希臘神話是神秘性的, 并把神秘性作為永恒的和最高權威, 但它不是藝術。古希臘藝術是以神話為材料, 或者借用馬克思的話, 是以神話為“土壤”、“母胎”、“武庫”, 将其加以處理, 使它變得具有解神秘的色彩, 呈現出它隐含的本真意義。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給自己提出了任務:1) 說明和解釋古希臘神話的原始形态以及為何具有解神秘性即促使現代人感受它的藝術價值和永恒魅力的問題。2) 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近代古典藝術的神秘性和解神秘性的問題, 即它所具有的無比魅力和起到何種價值和作用的問題。3) 我們認為馬克思的思想中還存在着第三點, 即不同于古希臘和古典時代的現代藝術用古代神話的素材将之與現代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重新表達出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審美價值的問題。這應該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審美人類學應對以上不同的審美關系及其意義作出自己的解釋。現在, 學術界對前兩個問題的研究較多, 而忽略了對第三個方面的研究。目前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應加以努力的方向是對卡夫卡、喬伊斯、魔幻現實主義的神話回歸作出解釋, 即神話以現代形态重新出現以及它們與古典神話在審美魅力和藝術力量上的不同之處作出解釋。神秘性和解神秘性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藝術與意識形态的關系。關于解神秘性的力量很多神話學理論通過對神話本身的複雜性、悖論性的形象進行分析和論述, 以說明其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而馬克思主義神話學則把解神秘性的力量最終追溯至現實關系的複雜性和具體性, 這是其獨特之處。

4.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了審美轉換的重要概念。馬克思在思考神話或者說意識形态與藝術、審美啟蒙三者間具有什麼樣的關系時, 他認為存在着從神話轉化為藝術, 又從藝術轉化為接受者的審美體驗, 進而取得審美啟蒙的效果的過程, 兩個轉化過程的聯系環節都是“審美轉換”。“審美轉換”既是一個美學概念, 也是一個人類學的重要概念。文化人類學家哈裡斯在思考為什麼同一社會發展曆史階段的不同人群其藝術表達各不相同的問題時, 也使用了“轉換”概念, 認為它包含了審美傳統和現實材料兩個方面。審美轉換是這兩個方面同時作用, 共同創造出來的對象, 面對同樣的現實材料, 在不同的審美傳統條件下會導緻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而這種審美傳統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一定的意識形态。

馬克思的人類學與一般的文化人類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後者側重于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客觀描述, 而馬克思的所有思考都圍繞着如何使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生産力方式中走出來, 超越剝削、壓迫、階級社會的對立這一中心問題。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成就是, 理論地提出審美活動與曆史進步之間關系的問題, 這是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一般美學的不同之處。

在現象上, 我們不難體會到, 當現代人欣賞古希臘神話、原始民族文化、原始民族藝術時, 總能感受到強烈的不同于現實社會以金錢、效率為唯一尺度的某種合理性;一個事件經過一段曆史時間後以文學、藝術形式加以重新表達, 會變得美好而給我們帶來美感;為什麼在藝術表達中越孤獨就越具有普遍性, 越有個性、唯一性、不可重複性就越具有普遍性呢?這些現象都是審美人類學的難題, 許多理論在這裡被難倒了, 但馬克思主義具有解釋的能力。馬克思在解釋審美活動時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價值颠倒”。在《人類學筆記》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這是一個經常使用的觀念。馬克思在讨論原始文化、讨論交換關系的發展時, 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在一定的巫術圈内現實的價值關系會産生一種颠倒, 一系列在日常生活中處于合理狀态的關系在特殊的文化機制中會發生一種颠倒, 在神話解體後的社會發展中, 這也是審美活動中的特殊現象。馬克思認為, 這一現象是人類社會即使在最痛苦、最黑暗的社會中仍然存在希望的證據。藝術或審美是人類社會的特殊領域, 它儲存了人類社會最有價值、最符合人性的習慣、理想、價值, 它通過颠倒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來超越現實, 實作它的神秘化、實作藝術的特殊性, 對這些價值加以保護, 藝術也是以得以存在。可以說, 藝術存在本身就是社會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正如羅蘭·巴爾特指出的那樣, 正是因為社會存在着分裂、壓迫才需要神話。藝術通過價值颠倒, 或者說陌生化的手法來實作它的自我保護, 來傳達和延續人類文明中最符合人性的東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合理要求, 雖然被壓抑至潛意識的層次, 被排斥出日常生活和一般的文化中, 但仍保留在藝術中。

“價值颠倒”概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人類學筆記》中被大量使用, 在馬克思那裡最典型的形式表現在商品交換中。繼馬克思之後, 弗·詹姆遜繼承并發展了“價值颠倒”這一概念, 他在《布萊希特的方法》、《政治無意識》、《時間的種子》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學生産方式”的概念, 考查馬克思關于審美活動價值颠倒問題與曆史進步的關系。價值颠倒使人們從面向過去變為面向未來。人的心理活動一般都是面向過去, 大部分藝術也往往使人轉向過去, 而真正的藝術使我們正視現實, 面向未來, 從更理想、更合理的存在這個立場上審視現實, 進而使我們能夠充滿激情地去改造現實。

在20世紀人文科學的發展中, 馬克思的理論方法與人類學方法存在着互動的關系, 雙方互相影響, 如列維—斯特勞斯在關于親屬制度的研究中将不同部落間用婦女作為交換媒介來達到彼此聯合的觀點就是從馬克思那裡繼承而來。再如德裡達關于文字的研究, 具有普遍的符号學意義, 德裡達在這方面的研究實際上也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研究, 他坦率承認他關于文字作用的研究受到馬克思關于貨币研究的影響。此外, 拉康的心理學與人類學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他的精神分析理論與人類學具有互動的關系, 拉康的心理學中提出的“剩餘快感” (“剩餘想象”) 的概念與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存在着血緣關系。列維—斯特勞斯神話理論中提出的“神話素”概念, 德裡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提出的“意識形态素”的概念, 都根源于馬克思的意識形态理論。我們認為, 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神話學、人類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關于貨币、交換關系的研究也具有人類學方法論的一般意義和普遍性。今天的審美人類學應當把這些方法和概念吸收進自己的架構系統中去。

[1] 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曆史主義[A].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C].北京:三聯書店, 1997.

1 (2) 馬克思晚年所做的人類學筆記亦稱為“民族學筆記”, 指馬克思1879年至1881年期間所做的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體的原因、程序和結果》摘要、路·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摘要、亨·梅思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摘要、約·拉柏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類的原始狀态》的摘要等, 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2 (1) 參見S.S.柏拉威爾著《馬克思與世界文學》、豪克《絕望與信心》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