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墳場阿富汗三部曲(一)——阿富汗抗英戰争

作者:小瑀說史

阿富汗地處伊朗、巴基斯坦及中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上,是歐亞大陸島的核心區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近代以來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羔羊,英國、蘇聯、美國等不同時代的超級大國涉足這裡,但都遭遇失敗,是以阿富汗也被送上帝國墳場的美譽。

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号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先後發動三次阿富汗戰争,試圖将這塊要地據為己有,但均折戟沉沙。

19世紀初,以英國為代表的海洋殖民勢力和沙俄大陸勢力從南北兩個方向染指中亞。

帝國墳場阿富汗三部曲(一)——阿富汗抗英戰争

英國殖民印度後,企圖控制阿富汗,以此作為阻止俄國向印度洋擴張的屏障,俄國則想通過阿富汗向印度洋擴張勢力,阿富汗成為英俄兩國激烈争奪的對象。

1838年11月,英國借阿富汗統治者穆罕默德汗結盟沙俄,派出21000人出兵阿富汗,次年4月占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穆罕默德汗被迫向英軍投降,但阿富汗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争并未停止。

帝國墳場阿富汗三部曲(一)——阿富汗抗英戰争

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阿克巴爾上司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于絕境,再加上當地惡劣糟糕的自然環境,英國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

1842年1月,英軍16500人從喀布爾撤退,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占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複,但英軍怕重蹈覆轍,不久撤出阿富汗。英國第一次侵略阿富汗以失敗告終。

19世紀70年代,沙俄加緊對殖民地的争奪,相繼占領中亞布哈拉、浩罕、希瓦3汗國後,其勢力直抵阿姆河畔,并對阿富汗虎視眈眈。

英國在1874年保守黨執政後,又積極推行對阿富汗的侵略政策,英俄均派軍事代表團到阿富汗勸說國王希爾·阿裡汗與其結盟,但英國遭到拒絕。

于是英國在1878年11月派遣3.6萬人分三路入侵阿富汗,發動第二次阿富汗戰争,親俄的希爾·阿裡汗稍作抵抗後逃往北方,在向俄國求援被拒絕後,希爾·阿裡汗心力交瘁,于1879年初死去。

帝國墳場阿富汗三部曲(一)——阿富汗抗英戰争

其子雅庫布汗放棄抵抗,于同年5月與英國簽訂岡達馬克條約,條約規定阿富汗的對外關系由英國人控制,英國人在喀布爾設駐紮官,阿富汗的一部分領土和幾個重要山口劃歸印度。

1879年9月,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殺死英駐喀布爾總督,12月,阿富汗10萬起義大軍在謝爾布爾包圍英軍。英國軍隊再次派大軍占領喀布爾,屠殺阿富汗人民。英軍的暴行更加激起阿富汗人民的無比義憤,起義遍及全國。

俄國趁機給英國人制造麻煩,支援希爾·阿裡汗之侄阿蔔杜·拉赫曼汗從中亞北部回到阿富汗,組織軍隊,向喀布爾推進。

英國陷入阿富汗起義軍的包圍難以脫身,于是同阿蔔杜·拉赫曼進行談判,承認他為國王,并答應給他大量金錢和軍火,阿蔔杜·拉赫曼則承認岡達馬克條約的主要條款,即由英國控制阿富汗的對外關系,但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抗敵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阿内政依然由阿富汗掌控,英軍于1881年撤出阿富汗。

1919年,阿曼努拉·汗繼任阿富汗國王,并宣布阿富汗在對内對外方面完全獨立,并寫信給英國的印度總督,要求英國承認阿富汗的獨立,遭到無理拒絕。

同年5月,戰争爆發,阿富汗軍民在大部分戰線上取得勝利。1個月後雙方開始進行談判。當時,由于印度境内爆發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國元氣尚未恢複,是以急于結束戰争。

帝國墳場阿富汗三部曲(一)——阿富汗抗英戰争

1919年6月雙方締結停戰協定,8月,雙方代表在拉瓦爾品第簽訂和約,1921年雙方簽訂條約,英國正式承認阿富汗獨立。經過四十年的英勇鬥争,阿富汗最終擺脫英國的控制,重新獲得獨立。

而超級大國英國在經過三次英阿戰争後,尤其是進入20世紀,已是日落西山,再無能力組織殖民戰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