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人魚的故事,
我猜,
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安徒生童話》中的
《海的女兒》。
小美人魚的形象确實深入人心。
但是古今中外關于美人魚的故事,
可不止這一個。
01 美 人 魚
西方文化中,
關于海妖的最早記載是《奧德賽》中
人面鷹身的塞壬。
它用優美的歌聲迷惑過往船員,
引發海難。
後來,
海妖塞壬的形象逐漸演變為人魚。
此後,人魚大都與誘惑、災難聯系在一起。
在《海的女兒》中,
人魚的形象發生了巨大變化。

小美人魚雕像位于安徒生的故鄉—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前往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故事裡的小美人魚依然有着動聽的歌聲
和美麗的面容,
但它的身上已經看不到那些負面特質,
相反,
它善良、深情、敢于打破正常。
這也讓小美人魚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02 鲛人泣珠
中國神話中也有不少關于人魚的記載。
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
就記錄了不止一種人魚,
其中有一種名叫“人魚”的動物,
形似鲇魚,
有手有腳,聲音像嬰兒,
這與民間對大鲵的描述很像。
書中有一個叫“雕題”的民族,
族人會在身上文魚鱗狀的圖案。
雕題族人
比起人魚,
雕題族更像一個有着特殊習俗的人類部落。
此外,
書中還記錄了人頭魚身、長有四肢的“陵魚”,
陵魚
以及人面魚身,無足的“氐人”。
氐人
後者的形象與我們印象中的“人魚”似乎最為相似。
說到中國最著名的人魚故事,
要數“鲛人泣珠”。
《述異記》《搜神記》《太平禦覽》等書中
均有關于“鲛人”的記錄。
據說,
鲛人像魚一樣生活在海底,
會織布、紡紗,
能紡出薄如蟬翼、入水不濕的“鲛绡”,
而它們流出的眼淚就是珍珠。
有時,
它們會借宿在人類家中,
替人紡紗。
離開時,
它們會問主人要一個盤子,
泣出一盤珍珠作為報答。
03 血淚珍珠
合浦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
是我國著名的淺海珍珠産地。
合浦附近海域風平浪靜,
生活着大量浮遊生物,
是珍珠貝的樂土。
早在漢代,
合浦的采珠業就十分發達,
當地以采珠為生的珠民有上千人。
古代珠民的生活十分悲慘。
許多朝代對珠民有嚴格的要求:
珠民采到珍珠必須上交,
朝廷會根據珍珠的數量、品質
發放一定的糧食作為補償。
采珍珠
這些糧食往往隻能勉強維持生活。
合浦珍珠的成長周期約為3年。
高強度采珠後的一兩年,
常常出現無珠可采的局面。
據記載,
明朝嘉靖五年(1526),
因為采不到珍珠而餓死的珠民數以萬計。
古時候,
人工養殖技術尚未成熟,
人們隻能冒着生命危險在大海中尋找珍珠,
以至于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采珠者
因操作不當而溺亡。
返航的珠民拖着溺亡的同伴,
一邊哭泣,
一邊上交珍珠的場景,
也許正是“鲛人泣珠”這種想象的現實來源。
END
這4本書,超好看
《駛向深藍·縱橫九萬裡》
海洋船舶、海洋衛星和極地探索的故事。
《挺進深海·潛航一萬米》
有關深海的故事和秘密都在這本書裡。
《定海神針·決戰新要地》
亮眼的海洋科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耕海牧漁·奮楫千重浪》
海洋牧場咋回事兒?這本書給你講明白。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海洋探秘編輯部所有,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背景聯系“探秘君”修改權限。
點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