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家分晉”的來曆

三家分晉是一個成語,說的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諸侯瓜分的事件。

唐國本為古代帝王唐堯之後。

有一天,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和自己的弟弟叔虞一起在院子裡玩耍,成王順手從樹上摘下一片梧桐葉子交與叔虞說:“我分封你為唐國候,以此葉為證。”

這原本是倆小孩子之間的玩笑話,然而,古代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史書記錄在案,不可以可以出爾反爾,此謂“君無戲言”。

叔虞長大後真的成了唐國(今山西省南部)的國君,号稱“唐叔虞”。

叔虞做了國君後,堯的後人們就從唐國遷移到了杜國(在今陝西西安東南部)。

叔虞之子燮父繼位後,因唐國有晉水,将國号改成了“晉”。

山西的簡稱“晉”,就是這麼來的。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建立三軍,每軍設将、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将、中軍佐、上軍将、上軍佐、下軍将、下軍佐,是為“三軍六卿”。

其中,中軍将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成為中國最早的内閣制度。

六卿采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三家分晉”的來曆

六卿前後十幾代人輔佐晉公“尊王攘夷”,捍衛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故有“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之說。

六卿内部的沖突變遷,也造就了春秋五霸的更替,其間恩義情仇跌宕起伏,兼并厮殺激烈無比。

到晉平公時,勢力不斷發展壯大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不斷互相傾軋。

“三家分晉”的來曆

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之後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

至此,晉國公室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國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分裂晉國。周威烈王不得已賜三家為諸侯。于是,南韓、趙國、魏國三國分晉。

在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中,将這一事件列為開篇之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徙晉君于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并将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

“三家分晉”的來曆

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這就是“三晉”的來曆。

在中國曆史上,“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被視為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注: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