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至于中國期刊源流的考察,普遍認為,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的萌芽應該是1792年蘇州醫師唐大理主編唐大理的《吳醫回講座》,該書一年出版一卷,從十年到1801年停刊。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孤立、思想克制、科技文化和生産力發展落後的狀态,是以在短暫的萌芽之後,一切都陷入了沉寂。到1815年,在他的中國傳教團被阻止後,英國傳教士威廉·米哈伊爾(William Michail)撤退到馬六甲,開設了第一份中文期刊《世界月刊傳記》(The Worldly Monthly Biography),以中文為主要讀者。然後,在1876年,中國第一本自然科學期刊《大雅彙編》誕生了,由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創辦,中國著名化學家徐壽主持。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科技期刊,當時都全創辦了1900年的《雅泉雜志》。
杜阿斯普林斯的生活
杜亞權(1873-1933),原名孫,秋凡字,名。亞泉,筆名,父親,高羅等,是現代中國著名的科普出版家和翻譯家。杜阿泉家庭情況,少練,16歲才藝。1895年,當他在中日戰争中戰敗時,他覺得老派救不了中國,"翻開新的一頁",投入實踐學習來拯救世界和人民,然後放棄了這個行業,從中法法和西方法律轉向學校。1898年,他被蔡元培聘為紹興中西學校的計算機科學教師。此後,他"既有理化,又學東方","雖然沒有老師,但能找到自己的道路,理化要領",自學日語,"很快可以暢通東方無阻",然後還教授化學、實體、動植物等自然學科,"表演隻教西方研究"在紹興一段時間傳播到美國。

《杜阿泉的肖像》及其主編期刊(圖檔來源網絡)及其主編期刊(圖檔來源網絡)
1900年秋,杜亞全在上海創辦了雅泉大學,次年更名為"通識室",這也是現代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雅泉"沒有其他數字也來自此,他曾經說過:"雅泉,省線(yu)寫的,原來在空氣中最冷的,線(yu)在幾何上為無臉形式;1904年,應張元基的邀請,杜亞全成為上海經濟出版社編纂部主任28年,1911年至1920年擔任《東方》雜志主編。1918年,杜亞權主編、13位專家共同編纂了一本12年、300多萬字的書《植物學詞典》問世,這是現代中國第一本專業詞典。1932年,在上海發生的"一二八"事件中,商業印刷廠和杜阿泉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戰争中被摧毀,迫使一家人逃回家園。在他生病的中間,他繼續寫科學書籍,并在1933年因病去世之前是山高中的必修教師。
鑒于杜阿泉對科學傳播普及的貢獻,有人稱他為科學家,杜謙虛地回答說:"不,引進了特殊的科學耳朵。"
雅泉雜志簡介
19世紀末,我國學術界,特别是工業界對化學非常重視,認為化學"冠冕高于聲學、熱學、光學、電學","真正是萬物之根"、"制造功夫、算作體、運用化學"。但當時,我國翻譯出版的化學書籍的内容相當陳舊,落後于當時世界化學的發展。杜亞權創造性地認為,期刊可以彌補圖書的不足,具有連續性和及時性的優勢,及時介紹最新的學術成果,期刊的靈活布局可以充分發揮其叢集效應,增加對一定關鍵内容的讨論深度和強度。是以,1900年11月,他在上海創辦了《雅泉雜志》,由雅泉博物館編輯出版,商務印書館印刷。每個月上下串(前八、二十三)每期,鉛印花,豎線載,25開,單色蕾絲封面。每卷長 16 頁。從第 5 期更改為每月一期。直到1901年4月23日(1901年6月9日)。出版物資金不足可能是暫停的主要原因。
雅泉雜志(文獻中心館藏)的創始編号和創始詞
作為第一本由中國人經營的自然科學期刊,《雅泉雜志》旨在推廣化學、實體和數學,旨在"揭開農貿工藝科學的面紗"。在該期的序言中,杜亞全呼籲"降職、拼搏、熟悉技能",倡導"科學救國"。僅出版一年的《雅泉雜志》共10期,主筆是主編杜亞全,除了作者的2位王沲沁、1位周美泉、1位葉振軒、1位餘和秦,其餘都是雙拳寫的。全部39篇文章,涵蓋自然科學的數學、實體、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包括化學,翻譯23篇文章,帶有"化學問題"欄目,在《日大學學與數學書目》一文中介紹了86種化學書目。《化學》在總長度和重量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是以化學曆史學家張子高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雅泉學報》"可以算作中國第一本化學期刊"。
三本《雅泉》雜志,中國化學史上第一本
袁漢青在《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中收錄了30多篇中國化學史上的重要論文,其中四篇出自《雅泉》雜志。作為中國人民創辦的第一本自然科學期刊,《雅泉》雜志也創造了中國現代化學史上的許多第一。
元素的周期性規律首次引入
《雅泉》雜志第6期,于鶴琴先生翻譯的《化學循環法》,首次将元素周期法引入中國。在此之前,郭文貴在1878年的日記中提到了門捷列夫元素的周期規律,但正是《雅泉》雜志系統地向中國讀者傳播了這一重要發現。本文分為5個部分,詳細介紹了元素循環規律、同循環元素性質變化規律和同一進制素性質相似等重要内容,文中還附有英國實體化學家沃克最近修訂的元素循環表。此外,在《雅泉學報》第一期上發表的《化學原文新表》中,其中中文翻譯了當時編纂出版的化學元素書籍,比較徹底統一,并重新命名了13個新元素,其中6種至今已被翻譯成中文。化學元素名稱"Yao"是Duaquan中的第一個,也是驕傲的傑作。使用"氣體"一詞作為頭部來表示室溫氣态單晶元素,也成為迄今為止使用的元素的平移原理。
《新化學原件表》(文獻中心文集)發表于《雅泉》雜志第一期
首次引入了氡和氡等新元素的發現
《亞洲之春》雜志關于放射性元素ra和氡(Po)的報道是中國最早引入放射性元素的。王勤熙于1900年12月19日出版的《去年的化學》第三期介紹了居裡夫人1898年宣布的氡和氡兩種放射性化學元素,并準确報告了它們的性質和光譜線波長。現在距離這兩種元素被發現隻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此外,雅泉雜志第1、7、8期刊刊登了《鈣的産生與品質》和《瓦特次元的本質》(Yi、Ni、Andi)等新化學元素的發現和特性,如鈣、氡、氡、氡、氦等,在氡、氡、氡等文章中都有介紹。這些元素是19世紀後期的重大發現,并通過《亞洲之泉雜志》首次引入我國。
分子理論被引入最早的系統
《雅泉》雜志第一期、第二期系統地介紹了分子理論,最早向國内讀者介紹,彌補了中國近代化學史上對這一内容介紹的不足。品質理論還闡述了對原子分子理論重要性的了解:"萬物的實體性,如何建構,家庭尋求其原因,以及理性的質感","物質化的元工作的物化,物質的根本形成。此外,第3期、第4期連載的《化學理論》還在一定程度上介紹了理想氣體狀态方程、酸堿理論、相變理論、化學共值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學的理論體系,促進了西方現代化學引進的體系和完整性。
作為中國最早創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雅泉》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對當時的中國科技、政治、文化和思想産生了積極影響,留下了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寶貴文化遺産。
引用
徐克敏.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雅泉雜志,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研究,1990,1(03):48-51。
陳偉文, 姚源.杜阿泉先生的年鑒譜(1873-1912)(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5):845-850。
蔣家發, 王剛.《雅泉學報》傳播了現代化學的曆史成就。化學教育, 2011, 32(01):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