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抗美援朝戰争時,志願軍戰士們最頭疼的對手,就是美軍的轟炸機。這些身軀龐大的東西飛得太高,還有厚重的裝甲,一般的防空炮火根本奈何不了它。而它那臃腫的肚子一打開,傾瀉而下的就是威力強大的炸彈。3年的戰争中,不知道有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成了炸彈下的英靈,包括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為此,很多戰士都稱美軍的轟炸機為“喪門神”。不過也有一個人,在遭遇轟炸之後很幸運地活了下來,還因為兩隻不起眼的蒼蠅而最終獲救。此人,便是開國少将王扶之。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王扶之,名字很别緻,讓人想起了清朝大才子王夫之。一字之差,王扶之自然沒有大才子的博學。事實上,他是一個出生在陝西的貧農。他幼年喪母,父親和爺爺累死累活,總算讓他在私塾裡上了三個月的學。通過這一個短短的學習階段,王扶之能做到識字,但是學問談不上。不過,王扶之的身體發育卻很早,個頭比别的孩子要高出不少。1935年,陝北紅軍活動頻繁,深得民心,剛剛12歲的王扶之也萌生了參軍的念頭。後來他來到招兵處,一打聽才知道至少16歲才能當紅軍。王扶之不管這一套,愣頭青似的就去報名了。當從業人員問他年齡的時候,他脫口而出“我17了!”從業人員看了看他足有1.6米的身高,也就沒有懷疑什麼。王扶之就這樣當上了紅軍,被配置設定到了紅二十六軍“少共營”。不久之後,因為表現優異,他成為了共青團員,并在次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算起入黨年齡來,他和著名的女英雄劉胡蘭差不多。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之是以能有這麼快的發展速度,王扶之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作為一個真正的“紅小鬼”,他的機智勇敢甚至連不少成年戰士都望塵莫及。當時紅軍條件艱苦,槍支彈藥是稀罕物,許多正經連隊裡的戰士們都分不到武器,更何況王扶之這樣的孩子兵!他手中的武器,不過是一杆梭镖。一次,紅軍與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交火,王扶之所在的少共營負責去奪取一塊高地。敵人瞧着這些“乳臭未幹”的孩子,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僅僅是打了幾槍意思了一下。王扶之是一點也不怕,他讓幾個人從正面搖旗呐喊,吸引敵人注意力,其餘的人則從側面包抄,悄無聲息地跑到了敵人背後。占據有利地形後,王扶之大喊一聲,當先就沖了上去。敵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他一梭镖抵住了喉嚨。這一戰,他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繳獲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槍。

有趣的是,被王扶之用梭镖抵住脖子的這個人,名叫馬德良。他被俘虜後,就幹脆參加了紅軍,和王扶之做了戰友。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在紅軍時期,王扶之身上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兒:當時部隊為了提高士兵身體素質,開展了籃球比賽。王扶之個子高,自然能入選。他上場打球,有一手别人學不來的絕活:輪到自己進攻時,往往是以“灌籃”結束任務;輪到别人進攻,并且投球将要入籃的時候,王扶之則可以起跳伸手,把球從籃筐底下把球頂出來。當時紅軍戰士們并不知道這是犯規,反而對王扶之驚為天人,每次都會派兩個人專門對付他。

抗日戰争初期,王扶之憑着在部隊中學到的技能,先後擔任了團級部隊的測繪股長和師級部隊的通信股長,之後就開始投入到一線作戰當中,轉戰于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七省,參加了不少著名的戰役,也參與建立了很多抗日根據地。解放戰争中,王扶之随部隊進入東北,參加了東北野戰軍的所有著名戰役。在攻克錦州、攻克天津的戰鬥中,他立了大功三次,職務也升至團長。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1950年10月底,王扶之任志願軍三十九軍一一五師三四三團團長,随部隊進入北韓。他參加了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戰役,尤其是1952年的春、夏季防禦作戰,指揮相當出色。1952年8月,他已經是一一五師的副師長了。但就在這時,他險些犧牲在敵人的炸彈之下。

當時,王扶之率部堅守臨津江以東陣地,正在一個山洞裡和幾個參謀研究戰況,邊上還跟着新華社的記者劉鳴。突然,山上傳來幾聲悶響,山體随之搖晃了起來。顯然這是吃了敵人“喪門神”投下的重磅炸彈了。山洞裡立刻塵土飛濺,大小的石塊不停地往下砸。一股灼熱的氣浪,将王扶之推到了山洞的盡頭,救了他一命。可别人沒這個好運,記者劉鳴和幾個參謀都不幸犧牲了。等到一切平靜下來後,王扶之恢複了意識,開始掙紮着從碎石中站起來。此時,另外兩位幸存的同志也醒了過來,三人合力,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總算爬了出來。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可是,此時的山洞洞口已經被封得嚴嚴實實,憑他們三個人根本挖不出去。而山洞裡面沒有糧食和水,時間長了也是死路一條。王扶之冷靜地想了一下,和兩個幸存者商量,把各自的尿液收集一下。有水就有生命,必要的時候,這些尿就是他們活下去的機會。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山洞中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其他兩個幸存者慢慢絕望了,開始哭了起來,說自己不怕死,可就是不想就這樣窩囊的死去,能拼上幾個敵人多好啊。但王扶之一直很冷靜,他鼓勵其他人不要放棄。隻要活下去,就有獲救的希望。

事實上,從王扶之被埋住之後,志願軍司令部就得到了消息。司令員彭德懷下了指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将王扶之他們搶救出來;萬一他們犧牲了,也要将其遺體挖出,運回國内。”于是救援的工兵火速出發,此時已經在清理救援場地了。為了避免出現救援中的二次傷害,負責挖掘的指揮員反複提醒,要注意觀察洞記憶體在的生命特征。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大約二十多個小時之後,王扶之終于聽到了連續不斷的挖掘聲。他們立刻在洞内喊了起來,還用飯盒等物品敲擊石壁。但是山體實在太厚,聲音根本傳不出去。而同時,外面的挖掘工作進行得也并不順利,很多巨大的土石難以搬運,如果再多派人來的話,目标太大,很容易成為敵人空軍的活靶子。實在不行,就隻能動作大一點了,但那樣很容易引起洞内結構的穩定,如果裡邊的人活着,可能就會有危險。正在兩難之際,一個眼尖的工兵連長突然看見兩隻蒼蠅從洞内的縫隙中飛了出來,馬上意識到洞内肯定還有空氣,那就有可能還有活人!他趕緊将發現告訴了其他人,大家采用比較穩妥的作業方式,用了整整38個小時,總算把王扶之等人救了出來。

很幸運的是,雖然被埋住了這麼長時間,王扶之的傷勢卻并不嚴重,僅僅是些皮外傷。在恢複了一些體力後,他才問工兵是怎麼知道自己還活着的。工兵就将一個連長發現蒼蠅的事兒告訴了他,他趕緊去找那個工兵連長,但很遺憾地沒有找到。事後每談及這次遇險,王扶之都會說:“要不是洞中飛出兩隻蒼蠅,我這條小命肯定早完了。隻可惜我沒記住那位工兵連長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他。”從那天以後,王扶之就将蒼蠅稱做了“救命恩人”,終生不曾傷害。

少将王扶之:遭遇美軍轟炸機,因兩隻蒼蠅活命,從此不再打蒼蠅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王扶之以一一五師師長的身份回到國内,之後就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新中國第一次授銜,王扶之被授予了大校軍銜。此後他仍在部隊中工作,曆任任三十九軍參謀長、第一副軍長、總參作戰部部長等職,得到了葉劍英、鄧小平等國家進階上司的稱贊。1964年他晉升少将,此後便在山西、新疆等地工作,直至1998年離休。

有句老話說:受人恩,當以湧泉報。王扶之終生不打蒼蠅,看似小題大做,其實卻展現了一個革命軍人知恩圖報的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成就了軍民之間的魚水之情。正如詩人說的話,中國軍人每次上戰場,心中都會懷着對人民的無限熱愛。這也正是中國軍人百戰百勝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