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位美國歸來的“故人”在博物館與兵馬俑“後裔”相會

作者:上觀新聞

上海博物館的大堂裡,一套66件館藏明代彩色釉儀仗俑隊陶器,迎來了兩位闊别中國百年的“故人”——它們在此相聚,向參觀者展示了明代的生活場景。

今天正式開幕的上海博物館2021年度最後一個特展“儀象萬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上,兩組文物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見證了中美兩國百年間的民間交往。

1983年,為慶祝上海與舊金山締結姐妹城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上海博物館珍藏——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其中一套儀仗隊俑給當地觀衆蘇珊娜·芙拉圖斯(Suzanne Fratus)留下了深刻印象。

蘇珊娜的家中也有一對類似的陶俑。她的祖父約翰·赫伯特·韋特博士(Dr.John Herbert Waite)20世紀初曾在中國行醫,一位病人被治愈後,将兩件陶俑饋贈給他以表感激,而後她的祖父攜這對陶俑回到美國。這個兒時聽祖父講起的故事一直留在蘇珊娜心裡,她不曾想到多年後竟然在舊金山的中國古代藝術展覽中看到相似的陶俑。

兩位美國歸來的“故人”在博物館與兵馬俑“後裔”相會

“回歸”的一對陶俑

時間又過去近40年。近期蘇珊娜聯系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表示希望向上海博物館捐贈這兩件陶俑,讓它們回歸故裡,回到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她表示:“兩件俑闊别中國土地的這100年間,它們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數不清的疫情、洪水和饑荒。如果它們能夠說話,我知道它們想告訴這個世界很多事情:與人友善,彼此尊重,彼此幫助。它們回歸故裡,不是因為金錢或政治,是因為愛的力量以及對中國人民的尊重。”

今年,國家文物局指定上海博物館接受捐贈。近日在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文物局的支援關心下,上海博物館完成兩件回流文物的捐贈流程,并對其進行修複,還将于近期通過海外連線,舉行線上捐贈儀式。

兩位美國歸來的“故人”在博物館與兵馬俑“後裔”相會

上海博物館藏儀仗俑隊陶器

引起當年蘇珊娜關注的這一套儀仗俑隊陶器共計66件,身着铠甲的騎馬武士開道,吹鼓手緊随其後,騎馬文士俑後面則跟着文俑和樂俑,後面的轎夫所擡八人大轎是墓主人所用。後面跟着的衆多陶俑簇擁着小轎和交椅,最後則是大床、箱籠、屏風、燭台等生活用具。這是一套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和制陶曆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專家推斷,這一套陶質儀仗俑隊的燒造時間應在十五世紀晚期以前。

蘇珊娜捐贈的這一對陶俑與儀仗俑隊中的皂隸俑十分相似。皂隸的主要職責是随同官員出巡、伺候審訊、刑訊犯人等,皂吏俑一般不單獨排列,而是散布在儀仗俑中。

兩位美國歸來的“故人”在博物館與兵馬俑“後裔”相會

此次回歸的陶俑與皂隸俑

以人物儀仗俑隊陪葬的風氣起自先秦,最為人熟悉的是秦始皇兵馬俑以及唐三彩俑。到了明代,縮小版的陪葬儀仗隊較為流行。考古發掘屢見彩色釉陶俑組合群,多出土于藩王和高官墓葬中,即所謂“視生之儀”,即讓去世的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

盡管這套儀仗俑此前從未在上博的展廳公開展出過,但曾多次遠赴國外交流。除了1983-1984年赴美國舊金山、芝加哥、休斯敦、華盛頓特區四個城市展覽外,1992年參加了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的“1492世界文物展”,2018年曾赴俄羅斯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展出。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這一年經曆疫情種種阻隔,在辭舊迎新之際迎接這兩件陶俑的回歸,有着特别的意義。“希望這一段以文物為紐帶,以藝術為橋梁的緣分佳話,再次将浩瀚的太平洋縮短為一條可以跨越的溪流。”

兩位美國歸來的“故人”在博物館與兵馬俑“後裔”相會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簡工博

來源:作者:簡工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