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作者:膠東故事會

在膠東地名當中,除了“夼”、“疃”“、“店”、“溝”、“格莊”之外,“庵”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字尾,前面通常與“姓氏”和“家”相搭配,組合成“某家庵”的村莊名稱(也有其他組合類型)。

如果仔細觀察地圖的話,不難發現這些帶有“庵”字字尾的村莊的共同點——它們大多地處偏遠山區。比如牟平昆嵛山周邊有王家庵、李家庵,文登虎山一帶有孫家庵、崔家庵等,地處即墨東部海隅的田橫鎮,也有不少帶“庵”的村落。

根據字典的解釋,庵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指出家人修行的場所,也可以指草屋。而從實地走訪和查詢資料的情況來看,膠東地名字尾中的“庵”,大多指的是“草屋”(有部分村莊周邊的确也有寺觀)。實際上,“草屋”也是庵(異體字:菴)這個字的初始含義。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就淵源來說,“庵”字村莊的出現,與古代一種職業有密切關系。這種職業,就是“看山戶”。

所謂“看山戶”,就是過去專門給富裕人家看管山岚的雇工。為了友善工作,他們通常會在山裡就近蓋座草房(庵)用來居住。是以,外人有時也會把他們稱為“看庵戶”。

“看庵”是一種長期性的工作,短則數年,長則終生,乃至父子相繼。這一點,跟過去的佃戶有些相似。在這種情況下,來看庵的人,一般都會拖家帶口來定居。子生孫,孫生子,經過幾代人的繁衍之後,當初的草房,有可能就會逐漸擴充成為一個小山村。

有了上述的背景鋪墊之後,現在再提起本文的主角——海陽“于家庵”村,相信即便是沒有去過那裡的朋友,在頭腦中應該也會出現一個大概的形象吧。

沒錯,就像此前描述的那樣,于家庵村是一個地處深山且為“看庵戶”後人聚居的地方。

具體而言,于家庵位于海陽市西部偏南的小紀鎮轄區内,村莊所在的山區,名叫“歪嘴山”。

從鎮駐地到于家庵村,需要先走公路到崖後村,然後從村中心大街穿過去,轉到東面的一條水泥路上。繼續走三四裡,翻過一個大坡之後,在遠處的山坳裡可以看到片片紅瓦,那裡就是于家庵村了。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從崖後村到于家庵的山路)

走近之後,通過目測就可以估算出當地的房屋數量,大概二三十棟的樣子。顯而易見,于家庵村的規模很小——這二三十棟房子即便全住滿人也不見得太多,更何況其中還有不少已經空了出來。也正因為這一點,它的性質隻是自然村,在行政上則隸屬相鄰的崖後。上世紀的生産隊時期,這裡的正式稱呼,其實是崖後大隊的第十小隊。

在如今的鄉村,很多人都已進城工作、生活。即便是一些大村,平時街頭的人也都不多,而小的村莊自然就更加冷清。在去往于家庵村之前,筆者曾擔心找不到合适的人打聽情況。但幸運的是,我們在村裡一戶院落的門口,遇到了兩位正在修理農機農具的大叔。在他們的熱情介紹下,我們對這個小山村的曆史增進了不少了解。

原來,最早來此看庵落戶的于姓人,是遷自行村北面的杜格莊,時間大概為清代中後期。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于家庵的村貌)

相傳,于姓起初是兩兄弟遷來,之後一人又遷回杜格莊,另一個則紮根在當地,如今于家庵的村民,正是其後人。

按照過去的宗法制度,杜格莊于姓為大宗,于家庵的于姓屬分支。是以,後者曾長期遵循規定去杜格莊祭祖,直到上世紀中期才逐漸淡化。

從建村至今,于姓共繁衍了多少代?兩位大叔說,他們記不清完整的族譜,難以給出準确的答案。但按照他們的介紹,現在村民彼此之間的血緣關系還比較近,最遠的可能也就是剛出五服吧。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相對親近的血緣,也增加了人們的凝聚力。于家庵雖小,但村莊也收拾得相當整齊,這其中就有心齊的緣故吧。

根據兩位大叔的介紹,雖然村裡的房子隻有二三十棟,但人口也曾達到了三位數——過去的家口都比較大。大約在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于家庵村的人口達到峰值,當時住在這片山坳裡的男女老幼加起來,共計106位,差兩個人就可以湊足一百零八将了。

不過,自此之後,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外遷人口的增多,這個村莊的規模開始回落。目前,還在村裡住的約有二十戶人家,每戶平均下來,大概也就是兩人左右吧。

探訪海陽一個袖珍山村:清代建立,最多時有106人,居民普遍長壽

(▲從大坡上遠眺崖後村的場景,其規模明顯要比于家庵大不少)

住在深山當中,有利也有弊。所謂“弊”,主要就是交通不便。而“利”,則展現在近乎原生态的山水上。

或許正是常年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關系,于家庵村的居民普遍比較長壽。在為數不多的總人口當中,百歲壽星出現過不少。巧合的是,給我們介紹村莊曆史的兩位老大叔,他們各自的母親都屬于這一情況,其中一位現仍在世,再過個年就103歲了。“水好,空氣好,心态好,就容易長壽。”兩位老大叔如此認為。

在結束了與他們的對話之後,我們又用了沒幾分鐘的時間,圍着村莊轉了一圈,然後按照原路傳回。當重新翻過那個大坡時,不知為何,筆者心裡忽然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十年之後,還來這裡看一看。”(本文作者:耳左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