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明文脈」高明皂幕山:無邊綠帳傳頌紅色故事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杭瑩 梁正傑

「高明文脈」高明皂幕山:無邊綠帳傳頌紅色故事

在少有偉岸之山的珠三角,屹立于佛山西南方的皂幕山,這一座莽蒼蒼、黛綿綿的屏障實屬上天饋贈。皂幕山,深黑為皂,帷帳為幕。皂幕山林木幽深,蒼翠深邃,遍布山體,目力難窮,宛如無邊綠帳,因而得名。因山體起伏攙連,酷似古時讀書人放置毛筆的筆架,故又名筆架山。

從高明市區前往皂幕山風景區,會經過井皂公路。2021年10月,井皂公路榮登“廣東十大最美農村路”。與此同時,不久前國家交通運輸部聯合有關部委組織開展的2021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建立工作公示名單,井皂公路也榜上有名。

「高明文脈」高明皂幕山:無邊綠帳傳頌紅色故事

皂幕山是一條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山脈,橫跨佛山高明、江門鶴山兩地,直抵開平,綿延數十公裡。主峰大部分在高明區境内,在佛山境内以804.5米的絕對高度,享有“佛山第一峰”之稱。因山中常有白雲缭繞,皂幕山久有“皂幕淩雲”之譽。在相隔至少四百年的高明新舊八景中,它都榜上有名。在官方和民間的鶴山八景中,皂幕山也從未缺席,可見其地位之高。

「高明文脈」高明皂幕山:無邊綠帳傳頌紅色故事

道不盡奇說怪談的石頭

皂幕山,扯不盡的山水情緣,唱不完的山水之歌。在皂幕山的悠悠歲月裡,有一塊石頭的故事一直沒能停止。

清雍正十年(1732)鶴山建縣,第一任知縣黃大鵬将皂幕山中部山脈取名彩虹嶺。但在當地人口口相傳中,彩虹嶺也被稱為黃帝石,就因為嶺上的一塊平躺在地上的石頭。《鶴山縣志》記載,黃大鵬帶人開鑿彩虹嶺山道期間,看到這塊石頭遠看像人橫躺在地,便題“橫地”二字,并命人刻在石頭上。“當地多是客家人,在客家話裡,‘橫地’和‘黃帝’近音,故該石頭當地人稱為黃帝石。後來有人在山上建了一個小小的黃帝廟,但随着居民陸續遷走無人維護,今已不存。”江門鶴山博物館館長李錦飛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鶴山縣志》還記載,後來乾隆年間的縣令張甄陶因厭惡石頭形狀過于似人,甚至酷似女性生理特征,就命人将其敲碎。不過,李錦飛小時聽村裡老人說的是另一個版本,因為石頭過于怪異,村民怕外人破壞便将其掩埋了。“有老人還很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8歲,就在旁邊看村民掩埋了石頭。”李錦飛說,相傳這石頭怪在人腳踩上去後,有軟綿綿之感,似有凹陷下去,形成一個腳印的形狀。過一段時間就又會恢複原樣。

此外,高明區愛國擁軍促進會副秘書長黎文東介紹,據傳遠古時代,南海西岸慶雲洞有一位羅漢公仙人,善馴野獸為寵物。這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他帶着犀牛、大象、猴子、駿馬慕名爬上皂幕山。登高遊興正酣,不防駿馬埋頭吃草竟沿着山脊闖入鶴山地界,吃掉禾苗上百畝。羅漢公急忙去找,無人看守的犀牛、大象又在山頂撒歡,竟把神廟打碎。羅漢公慌忙驅獸下山,天庭以他縱獸逞能行為不檢入罪,予以拘禁。駿馬等寵物自知有愧,不願棄主人自逃,就立于石水河邊苦苦等候,一等就不知何年何月,漸漸化成五座石山,人稱五嶽山,至今仍有象形的山頭散落河邊。

聚居此地的瑤民與客家人

據《高明縣志》記載,宋朝至明嘉靖年間,皂幕山一帶隸屬于肇慶府,曾有瑤族聚居此地,廣東境内的瑤族山寨有540多處在肇慶,占總數60%左右。

「高明文脈」高明皂幕山:無邊綠帳傳頌紅色故事

“他們喜歡過與世無争的優悠生活,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幾乎都住在皂幕山深處。”李錦飛談道,當時遇到天災,官府會鼓勵一些當地鄉紳,用錢财救濟生活窘迫的瑤民。

李錦飛介紹,對于這類鄉紳,官府會封其為撫瑤官。因為鄉紳慷慨救濟,瑤民也多感激願聽命于撫瑤官。“當時,鶴山有一個叫李宏的撫瑤官,其官職一直世襲到其第七代孫輩。縣志記載,明朝時廣東沿海一帶常有倭寇來犯,其孫李盤就帶領善射箭的瑤民前往上下川島一帶清剿倭寇,還活捉了一個倭寇首領。”

後來,瑤民大量遷走,明朝中期以後,皂幕山一帶就經常有盜賊出沒,“土寇”聚集。史料記載,康熙中期,第一批客家人前來皂幕山一帶建立“十七村”。村民既要應對匪患,又面臨山上不時出沒的老虎。至雍正十年,清政府出于“興地利而遏盜源”的目的在鶴山建縣。建縣後,因通行受皂幕山阻隔,黃大鵬才在彩虹嶺開鑿了一條山道,這就是彩虹古道的由來了。

談不完的熱血革命故事

一名資深驢友曾表示,皂幕山雖不高,但深不可測,每一次探索都有驚喜,每一次探索都會增加一分敬畏。這樣的敬畏,除了要給神秘的皂幕山,還應當賦予藏在皂幕山中的革命紅色記憶。

和老香山一樣,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易隐蔽的地形,皂幕山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成為了珠江縱隊、粵中縱隊等革命遊擊隊的重要根據地。《吳有恒傳》中記載,1949年10月18日,著名革命家、時任粵中縱隊司令員的吳有恒曾在此率部迫敵3000餘人投誠。

書中提到,17日午夜,縱隊司令部接到情報,稱有敵軍經高明更樓墟向鶴山宅梧方向開來,吳有恒立即指令準備戰鬥。兩方相遇後,吳有恒發現敵軍是從正面戰場敗退下來、準備向海南島逃跑的國民黨劉安琪兵團第三十九軍第九十一師。在對方人數衆多、且裝備精良(都是美式裝備)的情況下,吳有恒預料我方大軍會從高明方向而來,于是一面和對方會談,一面命率領的縱隊司令部和獨一團在周圍布下監測哨以應不測,同時派國語娴熟的文工團團長和副團長前往高明找尋我方大軍。

多管齊下後,18日清晨,等來大軍一個加強營到來的吳有恒率軍将敵九十一師押送到三水西南鎮,作為投誠處理。

【記者手記】

危峰倒卓若虛懸

深黑為皂,帷帳為幕。因着這樣絕妙地取名,坊間推測,古時為皂幕山取名之人,當為飽學之士。和老香山一樣,皂幕山既不缺充滿奇幻色彩的民間傳說,更不少蕩漾革命英氣的紅色曆史,或許這就是一座大山該有的靈魂。正是在這樣一塊熱土上,發生過屏山(龍潭坑)戰鬥、井頭戰鬥等,給國民黨反動派、日軍以迎頭痛擊。

明朝李之世詩雲:“半露雲牙半插天,危峰倒卓若虛懸;試從霁後看山色,白白蒼蒼幾縷煙。”在某個豔陽天的午後,去皂幕山上看看昆侖雨霁、彩虹夕照這鶴山八景,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杭瑩)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