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導讀: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為争奪地盤彼此攻殺不休。即便是十八諸侯讨伐董卓,諸侯内部也是勾心鬥角、互相算計。東漢時期北方是絕對的國家重心和财稅富庶之地,是以各諸侯對于北方各州争奪的殘酷遠超南方。青州、冀州、幽州、并州、豫州乃至東北的平州,争奪異常慘烈;公孫瓒、曹操、袁紹、烏桓、遼東公孫氏在曆史舞台上此消彼長,最終曹操定鼎中原一統北方。在這其中,各方勢力的實力、格局、視野、運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四世三公的袁紹、總督四州擁有白馬義從的公孫瓒,都有平定北方的實力和機會;甚至兵強馬壯的烏桓和遼東公孫氏都有入主中原的機會,當然前提是自己不作死、耐得住寂寞。可惜他們或彼此攻伐、或勾心鬥角,給了曹操逐個擊破的機會,讓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礎。魏晉(西晉)都是短命政權,那麼從漢末到魏晉時期,烏桓等北方各部勢力還是有機會出頭,進而稱霸一方的。

總督北方四州的公孫瓒最先出頭,可惜兵敗身死為袁紹做了嫁衣

與袁紹、曹操這些官二代不同,北平太守公孫瓒是下層下吏出身;無論是曆史的機遇使然,還是被壓抑後不懂出頭椽子先爛的道理,北方各方勢力中公孫瓒最先崛起。同樣利用黃巾起義起家的公孫瓒剛猛有餘、謀略不足:對待北方烏桓等少數民族殘酷兇狠,也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筆(袁紹與烏桓聯手);僅僅因為對待北方少數民族的态度不同(為支援頻繁的戰争,掠奪百姓以資軍費),就擊殺了上級劉虞,通過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幽州、并州、青州、冀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公孫瓒的手段雖然有些腹黑,但是在漢朝末年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勝者為王才是王道,也是英雄不問出處的有效注解。當然所謂總督北方四州之地,其實公孫瓒主要地盤還是在幽州。此後公孫瓒小富即安的心态顯露無餘,驕奢淫逸不體恤百姓,在民生方面着實沒有什麼建樹。得過且過意志消沉的心态,遠沒有當年與袁紹争奪冀州時的意氣風發。當然在劉虞餘部的逼迫、袁紹的進攻以及鮮卑、烏桓的介入,都是導緻公孫瓒失敗的原因。

那麼公孫瓒是否有機會成為稱霸北方的雄主呢?答案是沒有,一點機會也沒有。首先幽州地處胡漢結合部,敏感的地緣态勢是兵家必争之地,無論誰定鼎中原都不會放任幽州獨立發展;其次,與并州鐵騎同樣,以白馬義從為代表的幽州鐵騎也是亂世群雄不可能忽視的勢力;無論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鼾睡的想法,還是害怕南下争霸時背後被捅刀的擔憂,幽州都屬于必然被征服的區域。是以,在公孫瓒德望、能力、實力都不足的情況下,結局隻能臣服他人,是以公孫瓒沒有機會成為獨立勢力。

四世三公的袁紹有家世、有實力、有謀略,猶如螳螂捕蟬一樣滅掉公孫瓒,但是最終敗給了黃雀曹操

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紹雖然不是嫡出,但畢竟也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在察舉制盛行的漢末,這種家世如同烈焰一樣吸引如同飛蛾一般的人才加入。在擊敗墊腳石公孫瓒後,袁紹統轄最富庶繁華的青幽冀并四州,兵精糧足,頗有雄主之姿。而對手曹操在官渡之戰前達到占據徐州、豫州、關中之地,但是轄地遭受黃巾之亂頗深,産出貧瘠、人口稀少;更為緻命的是曹操版圖形成一道東西狹長、縱深不足地帶的态勢(如下圖所示);況且曹操地處四戰之地,南有劉表、劉璋孫堅,遠不如袁紹沒有後顧之憂的安穩;是以袁紹絕對有機會擊敗曹操,一統北方。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再來看人才,袁紹文臣武将可謂人才濟濟: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顔良、文醜、張郃、高覽。可以說無論地盤大小、富庶程度、還是人才配備,袁紹的河北集團都算是漢末諸侯中最強大的。可以說即便是用最笨的方法和曹操硬耗,也能把曹操拖垮。官渡之戰損兵折将的袁紹依然沒有傷筋動骨就是明證,是以說袁紹集團的短闆就是袁紹本人。剛愎自用、繼承人問題都是袁紹出的昏招,真實踐行了綿羊率領的狼群幹不過頭狼率領羊群的寓言。而曹操的強大也是徹底占領袁紹的大學營冀州以後,才以邺城為中心發展起來。

此時後來三分天下的孫權還沒上台(孫策當家),劉備還寄居在曹操帳下(後來盜取徐州兵敗);曹操雖然成了一方諸侯,但是面對袁紹大兵壓境也是愁眉不展,否則官渡之戰中也不會有“赤腳迎許攸”的典故。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袁紹、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誰把漢獻帝當回事了?是以如果即便劉表、劉璋和孫權組成聯盟,哪怕在戰争爆發時派兵牽制曹操,曹操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哪裡還有曹操雄霸北方的機會,是以慢慢的拼消耗,隻要袁紹自己不犯錯誤,袁紹的河北集團絕對有機會一統北方。

擁有烏桓突騎的三郡烏桓擁兵十餘萬,如果不是過于執着與曹操作對,也許有機會在五胡亂華前就有機會割據遼東

烏桓和鮮卑一樣脫胎于東胡,東胡都被匈奴擊敗了,當然作為小弟的烏桓早期依然被匈奴壓制。如果不是漢朝徹底擊潰匈奴,可能也沒有後來名震天下的烏桓突騎。東漢末年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的烏桓突騎縱橫遼東,這支戰鬥力極強的精銳騎兵即便是擁有白馬義從的公孫瓒都相當忌憚(公孫瓒曾經被烏桓突騎圍困半年之久)。而袁紹在攻滅公孫瓒的過程中,烏桓鐵騎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說袁紹大力援助烏桓,使烏桓建立起了正規的軍隊;而袁紹對于大單于的冊封,讓烏桓已經具備了完備的奴隸制草原汗國的雛形。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要知道烏桓不隻是遊牧民族,還是善于耕種的民族;這樣的部族一旦建國的巨大凝聚力可能遠超純遊牧汗國;後來的吐蕃帝國、遼國、西夏、北魏(代國)無不是宜耕宜牧,在吸收農耕文明的同時兼具遊牧鐵騎的強悍,這樣的政權通常國祚都會超越百年。而引發曹操兵發烏桓的原因還是在袁氏身上,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烏桓不堅持保袁,堅持對袁氏斬草除根的曹操也不會頂着巨大的風險死磕烏桓。隻要烏桓不堅持反曹,那麼可以效仿後期西夏立國前效忠中原王朝的做法(五代)逐漸做大。是否能夠和北魏一樣入主中原這可能不能确定,但是在無意統一草原的兄弟部族鮮卑南下中原後,烏桓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還是大機率的事件。

遼東公孫氏更是了得,足夠的低調隐忍下未嘗沒有機會獨霸遼東、甚至入主中原機會

遼東公孫氏更是野心勃勃,從公孫度時期就有“漢祚将絕,當與諸卿圖王耳”的宏圖大志。中原戰亂大量移民來到遼東,為遼東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人才;充足的人口為遼東提供了穩定的兵源和稅收基礎,這都是遼東公孫氏割據一方的基礎。而遼東公孫氏對待曹魏的态度就比烏桓聰明多了,名義上的臣服和進貢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心發展。從自領平州牧的公孫度開始,繼任者公孫康、公孫恭都是不圖虛名安心發展。在公孫康時代,為了讨好曹操斬殺了前來避難的袁尚、袁熙,被曹操封為襄平侯、左将軍;而繼任者公孫恭,被魏文帝曹丕封為車騎将軍、假節,封爵平郭侯。是以低調發展才是王道,但是到了公孫氏第四代公孫淵時貪圖虛名,為公孫氏招來了滅頂之災。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遼東公孫氏的燕國是魏蜀吳三分天下後唯一的域外勢力,成為孫劉兩家争相拉攏作為牽制曹魏的棋子(主要是海路相通的孫權,蜀漢有點鞭長莫及)。面對孫權派來封賞的船隊,蛇鼠兩端的公孫淵殺人越貨搶了孫權的金銀珠寶後還向曹魏報告(主要也怕引起曹魏的不滿)。可憐孫權還做着和美國一樣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的美夢(通過海路從遼東牽制曹魏),被公孫淵吃幹抹淨戲耍了。至于公孫淵如何稱燕王引發曹魏的讨伐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們來看如果不是奇葩的公孫淵,公孫氏能否完成割據遼東甚至入主中原的大業?

其實完全可以:熬過魏明帝曹叡後,曹魏也即将被司馬氏取代。遼東公孫氏大半領土都是通過向高句麗等域外政權征伐得來的,相對貧瘠的土地對于中原政權來說并沒有太大影響。而且孱弱的晉朝武力并不強大,公孫氏正好可以作為抵禦高句麗東侵略的屏障。曆史上正是遼東公孫氏滅亡造成的勢力真空,才形成高句麗東侵和慕容燕國的崛起。既然鮮卑慕容氏從慕容廆時代就可以通過臣服晉朝後,迅速發展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割據,為什麼公孫氏不行?況且後來入主中原的慕容諸燕崛起遼東絕對是遼東公孫氏的翻版。要知道司馬氏建國到五胡亂華不過短短幾十年,如果不是公孫淵作死,熬到此時的遼東公孫氏會利用天下大亂實力暴漲。趁着中原大亂認真整軍備戰,公孫氏未必不能像安祿山席卷中原,至少可以割據北方吧。

從漢末到魏晉,除曹操外,烏桓等北方割據勢力難道真沒有機會嗎?

小結:

從漢末到魏晉,中原大地上英雄輩出。北方相關勢力,在實力、格局、視野、運氣甚至是曆史機遇下,由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曆史重任。但是不代表着本文描述的袁紹、遼東公孫氏甚至烏桓沒有成功的機會,滾滾向前的曆史車輪如果因為某個細微的偶然因素顫動一下,或許這段曆史會翻開新的一頁。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