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躺平燃燒卡路裡?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減肥新途徑

11月25日,記者從暨南大學(以下簡稱暨大)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獲悉,暨大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團隊首次發現白細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脂肪細胞,并促進脂肪細胞産熱,通過燃燒脂質,燃燒卡路裡,輕松減肥。更為關鍵的是,IL-27可改善2型糖尿病,為肥胖及其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潛力藥物。11月24日,《自然》雜志線上發表了此科研成果。

首次發現白細胞介素可燃燒脂肪

“胰島素耐受是肥胖的原因。胰島素耐受還會引起一系列的代謝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卵巢多囊綜合征等。如果能改善胰島素耐受的問題,肥胖和很多代謝性疾病就有可能找到更佳的治療途徑。”尹芝南說。

尹芝南長期從事免疫與健康的基礎和臨床研究,2014年,他提出從免疫系統來研究肥胖,看看能否從免疫系統的角度給肥胖治療帶來新途徑、新希望。

“我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肥胖病人中的IL-27含量低,但在他們完成減肥手術後,IL-27又恢複了。”尹芝南和團隊特别好奇,有沒有可能IL-27是個新靶點,可傳統觀念中的IL-27卻是一個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帶着疑問,團隊繼續往下鑽研。

團隊通過建構多種基因工程小鼠,采用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模型,并結合肥胖人群樣本發現:肥胖人群血清中IL-27水準确實下降。首次發現IL-27通過直接作用于脂肪細胞,導緻白色脂肪細胞棕色化,并激活“脂肪燃燒”;通過将脂肪組織中的脂質轉變為熱量消耗掉,進而達到降低體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目的。同時還突破了傳統觀念中IL-27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的認知。

動物實驗中,注射重組IL-27可以顯著減輕肥胖小鼠的體重并改善胰島素信号敏感性,初步驗證了IL-27作為治療藥物的潛力。“2型糖尿病難以攻克的根本原因是胰島素信号的響應減弱了。胰島素猶如一把鑰匙,它下面的整體信号就是一個鎖。假如鎖生鏽了,鑰匙插進去後,我擰了半天都無法擰開的,這就好像胰島素下發了信号,但信号沒有響應,無法消耗葡萄糖,進而引起人體血糖的紊亂。”論文第一作者、暨大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王倩博士後說,“我們現在發現的IL-27作用相當于把鎖變得更潤滑、利索,這樣鑰匙一伸進去就立馬可打開鎖,進而改善整體紊亂的狀态,讓患者的血糖恢複到健康水準。”

IL-27是體内正常表達的分子,不是人工合成的外源性化合物,安全性高。“可以在不用限制飲食,不用節食的情況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燒脂肪,減輕體重,從機制上改善胰島素信号的敏感性。”論文另一位第一作者、暨大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李德海博士後介紹。

期待研發出RNA相關藥物

該科研成果研究曆時7年。“如果沒有學校給予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如果沒有王倩和團隊的堅持,我們難以走到這一步。”新聞釋出會上,尹芝南動情地說。2018年,第一次被《自然》雜志退稿時,團隊面臨兩個選擇:放棄或者堅持。當時尹芝南認真找王倩談話,“我不想因為一篇論文而影響學生的前途”。但王倩堅持繼續研究。

“我原來以為做完一期博士後,就能完成這個研究。但卻沒有,隻能繼續做博士後。”王倩笑了笑說,“我隻是很好奇,好奇研究的結果。”

懷揣好奇心,王倩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難繼續往下走。團隊創新性提出IL-27是通過直接靶向脂肪細胞,而不是傳統認為靶向免疫細胞是來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性疾病。“最初我們提出此觀點時,有一位審稿人不認可。我們做了一系列6個方面的充分證據,進而證明這個現象。”她說。

“我們非常期待能夠盡快将這一治療靶點産業化,推動其在臨床應用,研發出RNA相關藥物,為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的代謝性疾病提供一個全新的治療方法。”尹芝南還透露了另一研究方向,“通過IL-27水準變化,預判身體健康狀況”。

不過他也同時強調,從實驗室到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順利也需要5年以上,需要政策、投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編輯/範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