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肛周膿腫和肛瘘:疾病防治常識

作者:二龍路肛腸專家董平

肛周膿腫是發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它的感染來源在肛門内的肛管和直腸交界處,是一個叫肛窦的組織,感染菌主要是糞便中的大腸杆菌。這種疾病不同于身體其它部位的感染,其特殊性在于一旦發生,就基本沒有自愈和藥物治愈的可能。

肛瘘全稱應為肛門直腸瘘,我們通常俗稱為瘘管,中醫又叫肛漏。從字義上解,瘘是身體内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形成的管道。肛瘘就是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感染化膿後向外潰破或被人為切開後形成的管道,這種管道開始為一個,随着病情的發展,可以有多個。管道的内口是感染的入口,管道的外口即是潰破口或手術切口,多數在肛門外,但也有在肛門内和直腸壁。

病因:肛門周圍雖然好發感染,但都有誘因,什麼是肛周膿腫發病的誘因,通過對一些患者的病史詢問和從白血病、克隆氏病、結核病、糖尿病好發本病受到的啟示,身體疲勞或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以及飲食不節是導緻局部感染的主要原因。許多患者主訴,發病前生活無規律,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或過量飲酒,或過食海鮮、辛辣、肉食等。

  在肛周有一種叫肛腺的組織,腺體位于肛門括約肌内,其開口在肛門内齒線上的肛窦,通常肛腺的分泌物通過肛窦處的開口進入直腸腔,有潤滑腸道作用。肛窦的開口向上,象人衣服的口袋一樣,腸腔的液體和糞便極易在此存留,當糞便中的感染物進入肛窦可引發肛窦炎,發炎可沿肛腺口、肛腺管到肛腺體擴散,最後通過淋巴管進入肛門直腸周圍間隙,引起軟組織感染化膿而形成本病。

肛瘘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後遺病變,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或切口多在肛門外,膿液從外口流出,但原發感染多在肛窦。肛窦則是繼續感染的門戶,因為肛窦開口向上,又開放在直腸腔内,細菌和腸内容物均可經肛窦進入膿腔,造成反複感染,形成瘘道。

症狀:肛周膿腫的主要症狀是肛門疼痛,這種疼痛是持續性的,與大便無關,疼痛劇烈時坐卧不安,食欲不振,同時有的患者會發現肛門周圍有腫塊,或伴有排便困難等症狀。得了本病多有不同程度發燒,白細胞增高,發燒和白細胞增高的程度标志膿腫的深淺和範圍的大小。

肛瘘都伴有程度不同的肛旁腫痛潰破流膿病史,形成肛瘘後,這種肛旁腫痛流膿會不定期反複發作,膿液若流出不暢,局部和全身會表現出急性化膿性感染的症狀,如肛門局部紅腫熱痛,全身體溫升高等,但随着膿液的再次潰破流出,這些症狀會逐漸減輕。肛瘘長期不愈,還會引起排便困難、貧血、身體消瘦、精神萎靡、神經衰弱等。

治療:肛周膿腫一旦發生,就無自愈和藥物治愈的可能,隻有手術才能根治。患肛周膿腫後及時治療,第一可防止感染向全身擴散,危及生命;第二可防止感染向周圍蔓延,導緻馬蹄型膿腫進而形成複雜性肛瘘;第三可防止膿腫潰破後變成肛瘘;第四可減輕痛苦;第五防止肛門括約肌受損,影響肛門功能。肛周膿腫的手術治療,目的是徹底切開膿腔和感染來源的内口,使膿液流出,膿腔壁脫落,再通過肉芽生長填塞膿腔,最後使膿腫治愈。術中應注意,确定内口應準确,切開應充分,不留死腔,引流通暢。

肛瘘和肛旁膿腫一樣,不同于身體其它部位的感染,由于發生在肛門直腸附近,在肛門或直腸腔内有一固定感染來源,即内口,同時病竈位于肛門括約肌内,括約肌的舒張和收縮會影響膿液的排出。是以說,肛瘘和肛旁膿腫一旦發生,不論輕重,就沒有自愈的可能,藥物治療也隻會減輕症狀,臨床隻有通過手術(包括挂線)治療才能達到治愈目的。以往曾有許多人試圖用手術以外的多種方法治療,但都以失敗告終,至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非手術方法能治愈肛瘘和肛周膿腫。肛瘘手術的目的是切開瘘管,清除内口,徹底消除感染來源,使瘘管引流通暢,讓新生的肉芽組織由創底向上生長,逐漸填平創口。

預防:肛門直腸周圍雖然容易發生感染化膿,但如果我們在平時加以注意,還是可以預防的。預防的辦法我們用12字方針來概括,這就是:“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結合”。起居有常要求我們生活要有規律,包括要養成每日定時的排便規律,這樣有助于保持身體一定的抵抗力和保持大便正常。飲食有節要求少食肥甘厚味、刺激辛辣之品,避免暴飲暴食。勞逸結合要求我們适當活動,尤其是不能過度疲勞。

預後:以往認為肛瘘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一般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陸續有報道肛瘘癌變的病例,如統計90年至98年國内共有6例報道,筆者在臨床中也曾遇到2例這樣的患者,這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總結這些癌變的病例,一般多有如下特征:①肛瘘病史在10年以上;②肛門分泌物多,有異味,有時呈粘蛋白樣;③肛門局部組織硬,疼痛明顯。肛瘘癌變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厘清楚,一般認為是此區域淋巴結構遭破壞,抑制細胞間質變或惡性變的免疫監護能力降低所緻。預防肛瘘癌變的根本方法是及時治療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