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枭雄陳友諒,從縣級文書逆襲大漢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閑暇散談

提起枭雄,我們往往會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會想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亦或是“我花開時百花殺”的黃巢,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厚黑學大師,陳漢皇帝陳友諒。

提起陳友諒,看過倚天屠龍記的朋友不禁會想到那個無惡不作,整日跟在陳昆後面充當打手的小配角。可是,在真實曆史上的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枭雄這一次形容他再恰當不過了。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瞬間拉開的統治近百年的元朝統治,劉福通,韓靈兒,朱元璋,張士誠,徐壽輝……

此時的陳友諒還在他們縣幹文書,相比于别人來說,一個世代漁民的兒子能混到縣公務員這個身份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他不用像他的祖輩一樣靠打魚為生,走到哪裡都是全身的魚腥味,他現在起碼是衣食無憂,然而,對于這樣的生活,他是不甘的。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膂力過人,閑習武藝。有一蔔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

時勢造英雄,這一年徐壽輝帶領着義軍打到了沔陽,陳友諒立馬是調轉槍頭,加入其中,跟自己原來的老闆對着幹。

由于起義軍大多是農民出身的大老粗,當過縣文書的陳友諒很快就得到了丞相倪文俊的賞識,逐漸提升至義軍中層上司,陳友諒可以算得上是倪文俊的門生。

随着丞相倪文俊的功勞越來越大,自然而然地就開始不服自己的上司徐壽輝。

倪文俊,文武全才,而且戰功赫赫,憑什麼要在你一個布販子手下當差,當即開始準備刺殺老闆徐壽輝眼見事情敗落,趕忙跑到黃州去找陳友諒。

正所謂什麼樣的師傅就有什麼樣的徒弟,陳友諒在倪文俊到來之後的第二天便将其腦袋送至漢陽的徐壽輝。

一代枭雄陳友諒,從縣級文書逆襲大漢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義氣,在厚黑學大師陳友諒眼中一文不值,他和其他的農民義軍的起義動機是不同的,在他将刀子對準給他發工資的元朝政府是,義氣,狗屁不是,他圖的整個天下,不管用什麼手段。

通過倪文俊事件後,陳友諒翻身一變成為了天完政權匡扶社稷的第一功臣,在義軍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

陳友諒的組織能力和上司能力充分的得到了發揮,而且他還善于用兵。日子久了,看着頭上這個上司徐壽輝除了長得好看,還有是個大好人外,别無長處,為啥做自己要聽命于這個窩囊廢。

厚黑學之光再次降臨,以他的地位徐壽輝肯定是撬不動的,于是他将矛頭指向了他手下的四大金剛(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傅友德),第一個就是雙刀趙普勝,陳友諒以謀反罪将其處死,其餘人不是傻子,一看勢頭不對,立馬跳槽到朱元璋那邊去了。

天完皇帝真是個好人啊!

但是,在亂世,好人是很難生活下去的。

一代枭雄陳友諒,從縣級文書逆襲大漢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就這樣,徐壽輝成為了光杆司令,權利被陳友諒架空。

陳友諒是屬于那種“卧榻之前豈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絕不會放過徐壽輝。

這一天終于來了,公元1360年6月16日,陳友諒率大軍攻破采石,邀請徐壽輝去五通廟拜神,對于信奉佛教的徐壽輝來說欣然應允。

這一去,給天完國畫上了句号。

陳友諒指令士兵将其殺死。

一代枭雄陳友諒,從縣級文書逆襲大漢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這日下着瓢潑大雨,陳友諒便在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号為漢。

朱元璋,我來了。

相比于日薄西山的元帝國和安于現狀的張士誠來說,陳友諒很清楚自己的真正對手——應天朱元璋。

朱元璋自攻下應天,采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文有劉基,李善長,武有徐達,常遇春,天下英雄唯元璋與諒爾。

陳友諒攻下采石後,企圖和張士誠裡應外合,上下夾擊一舉殲滅朱元璋,朱元璋充分利用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特點,為了誘使陳友諒大軍前來,朱元璋讓陳友諒的好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内應,并約定在江東橋會合,以呼“老康”為暗号。

得到消息的陳友諒不等張士誠的回信,率10萬大軍進入了朱元璋的包圍圈,正如小說中描寫此時也不例外,陳友諒在面對常遇春和馮勝的輪番攻擊下,倉皇逃竄,丢下100多艘大舶和數百條小船,還有2萬多具屍體。

事情才剛剛開始,時過不久,陳友諒将率領他的“航空母艦”再度襲來。

公元1363年,張士誠突然對韓林兒和劉福通發起進攻,原因很簡單,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是投靠元朝,成了正兒八經的政府軍,這個鹽販子。

韓林兒和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陳友諒乘朱元璋主力解救安豐之機,空巢而出率大軍60萬圍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浴血奮戰,雙方死傷慘重。

同年七月,朱元璋率軍20萬支援洪都,大戰大戰一觸即發。

潘陽湖,一場空前決戰即将拉開序幕。

一代枭雄陳友諒,從縣級文書逆襲大漢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陳友諒的優勢在于水軍,不得不說,他對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勳。

他的戰船,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隻分三層,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騎馬來回巡視。

而反觀朱元璋現在用的還是繳獲陳友諒的舊船,或是漁船。

仰不能攻,這詞形容朱元璋士兵在面對強大的陳友諒航空母艦時的感慨。

雙方一開戰,大将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沖擊,擊敗陳軍前鋒,斃敵1500人,繳獲巨艦一艘,但雙方損失慘重。

朱元璋似乎看過小說《三國演義》,他采用了部将郭興的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他親自挑選七艘漁船,船上裝滿了火藥,恰逢順風,陳友諒的大軍瞬間被燒為火海,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以及及大将陳普略均被燒死,自己也被困在湖中。

自知大限将至的他,下令殺掉了所有的俘虜。而朱元璋則正好相反,優待俘虜。可想而知,陳友諒的部下能逃得都逃走了,一個月後,陳友諒決定孤注一擲,冒死突圍,一支長箭結果了他的性命,一旦枭雄就此殒命,随後他的兒子投降,陳漢王朝就此覆滅。

陳友諒的軍事指揮最大的特點是毫無章法,走到哪打到哪,對手對他的作戰意圖時常是很頭疼的。他的失敗雖然有很多因素,但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攻打洪都,如果他能夠乘朱元璋主力攻打安豐之時,順江而下,直逼朱元璋老巢應天,結局可能是另一番景象。然而,曆史終歸是曆史。

陳友諒是亂世的英雄不可否認,如果要盤點,他的陳漢王朝是唯一一支從頭到尾反對元廷的義軍,期間就連朱元璋也曾對元廷施了好處,大丈夫陳友諒,實至名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