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作者:何運超

唐僖宗李儇繼位的時候隻有十二歲,屬于一個不大不小的年紀。要說能夠自己處理各種事務顯然他遠遠不夠格,但要說他還很低幼,完全要聽從身邊輔佐的大臣,又不是那麼回事。李儇隻是有鮮明的傾向,他隻信賴他身邊得力的人,這就是大宦官田令孜。

這種帶有選擇傾向的立場,在除掉招人痛恨的韋保衡方面還說得過去,但在其他方面表現出這種的做法,對已經呈現明顯滑坡的晚唐局勢就是紅燈信号了,經過龐勳的一番折騰,大唐根基就開始撼動了。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唐僖宗的畫像

之前隻手遮天的王守澄、仇士良等輩霸道嚣張,由于李唐根基深厚,還算經得起他們颠來倒去。可輪到唐懿宗、唐僖宗兩父子手上,晚唐這番光景已經實在算不上無限好的夕陽了。田令孜這時候的獨斷獨行,的确把李唐推向了燎原的烈火中。

田令孜其實為人非常聰明,來自四川成都,本來姓陳,拜義父而改田姓。起初管理馬坊,把地方進貢獻給皇帝的馬匹照顧地不錯。當時普王李俨年幼貪玩,好騎馬遊獵,田令孜心思靈巧,把普王哄得十分高興,兩人關系親密,後來就一直侍奉普王,史書形容好到連睡覺都離不開田令孜。

田令孜家鄉還有一個哥哥陳敬瑄,原本也很卑賤。兄弟已經入宮當了宦官,陳敬瑄除非想跟着一起當宦官,無權無勢的兩兄弟當然不可能在宮廷謀到職務,陳敬瑄就在長安到處混飯吃,據說一度做過賣燒餅的師傅。唐懿宗時,崔安潛(清河崔氏後人,大中年間進士,司空崔從之子,宣宗後期宰相崔慎由的弟弟)鎮守許昌為忠武軍節度使。在皇子普王身邊侍奉的田令孜想為陳敬瑄求一個兵馬使的職務,崔安潛乃名門子弟,根本看不起賤民階層的田令孜和陳敬瑄,沒有允許。

哪知數年後普王繼位成了唐僖宗,田令孜搖身一變成為掌握神策軍的核心人物,先讓兄長陳敬瑄在左神策軍供職,轉眼間升到左金吾衛将軍的職位,相當于負責京師一部分安防。

沒多久,沿襲之前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都重視西南後方,田令孜來自四川成都,建議讓唐僖宗注重對巴蜀的經營,這就讓大将高骈去坐鎮成都,同時繼續對南诏進行防範,這一政策是對唐朝有益的,倒不算田令孜的敗筆,是以他有聰明的頭腦。

乾符元年(874),高骈到西川任職節度使,指揮步騎五千過大渡河活捉酋長數十人。髙骈修複邛崃關,在大渡河諸城設立栅,又築城于戎州(今四川宜賓市一帶)馬湖鎮,号平夷軍,又築城于沐源川(今四川樂山市沐川縣一帶),在南诏進軍要路各置兵數千駐紮,基本解決南诏對唐朝四川一帶的騷擾。

唐僖宗加高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高骈在成都期間大力整頓吏治和民風,經過三年期間,整個西川稍微振作。重中之重的舉措就是對成都進行了一番修築,加了一道外圍城牆,号稱羅城。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高骈的畫像

隋唐以來,成都的經濟和人丁十分興旺,曆來号稱揚一益二是唐宋時期的标志。中期自唐玄宗入蜀,不斷有北方豪門大姓和許多百姓南下,成都的舊城已經無法容納。加上多次因為吐蕃、南诏的滋擾,需要加強安全防禦,是以高骈提出将成都擴容,能夠安置當地軍民,以南北拓展,将府城與羅城分開,這是一次合理的城市格局規劃。

南诏自唐懿宗到唐僖宗進犯多次失利,乾符三年(877)再次試圖襲擾黎州(今四川雅安市漢源縣),結果又一次大敗,退至巂州(今涼山州越西一帶)景淨寺,南诏王世隆羞愧惱恨而死,年僅三十五歲。由于南诏連年出征,史料稱“弩藏不給,橫劍于民,上下俱困。”世隆的兒子隆舜繼位,乾符六年(879),西川節度使高骈為趁機籠絡,奏請和親。右谏議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認為有辱身份。高骈調到荊南以後仍然上奏建議與南诏和親,隆舜探聽到消息,派趙宗政往唐朝進貢,代其朝拜唐僖宗。唐朝派嶺南節度使辛谠的幕僚徐雲虔前往南诏,隆舜還向徐雲虔請教《春秋》,表明結好的願望。

事實上不止是西南南诏對唐朝一直騷擾,唐僖宗繼位不久,天下已經烽煙大起,這就是王仙芝在山東一帶的起事,跟着就釀成黃巢這股超級風暴。

王仙芝、黃巢和之前懿宗年間的裘甫一樣,他們都是販私鹽的,不光膽子大,本身武藝還相當不錯,是以敢于铤而走險。王仙芝是濮州人(今一般認為是山東菏澤鄄城縣),後來聚集許多鄉民在長垣起事(長垣一般認為在今河南境内),稱均平天補大将軍、兼海内諸豪都統。很快濮州、曹州一帶紛紛響應,很多之前追随龐勳失敗散居各地的人迅速向王仙芝靠攏,其中有一股非常強的力量就是曹州的黃巢。黃巢身邊起初有數千人,攻郓州(今山東東平),襲沂州(今山東臨沂),到乾符二年十一月就形成“剽掠十餘州,至于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的局部動蕩。

唐僖宗命河南諸藩鎮戒備,主要保衛東都洛陽,因為王仙芝、黃巢大軍已經襲擾河南,王仙芝與黃巢分兵行動,王仙芝率軍猛攻汝州城,全殲官軍,取得殺死唐将董漢勳、刑部侍郎劉承雍、生擒刺史王鐐的重大勝利。東都洛陽震動,百官出奔。吓得唐僖宗在長安取消了重陽内宴,想要下诏赦免王仙芝罪,妄圖招撫義軍。當時王仙芝立場堅定,沒有理睬。與黃巢聯絡轉為南下,他們這邊東進淮南,從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取舒州(今安徽潛山)、廬州(今安徽合肥)一帶,黃巢義軍的聲威則驚動淮南。僅僅半年時間裡,義軍在江淮河漢之間流動作戰,令大唐官軍疲于奔命,而兩股義軍隊伍則發展到号稱三十萬人。

面對唐朝兩百年來從未有過的義軍聲勢,蕲州刺史(蕲州今屬于湖北黃岡市蕲春縣一帶)裴倔開城投降,還為王仙芝上表求官。唐僖宗表示加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禦史”,能夠成為唐朝最有威望的神策軍将領,據說王仙芝開始動搖,遭到黃巢一頓責罵,其餘将領也強烈反對。因為神策軍雖然地位很高,但一般聽從宦官指揮,對于當時義軍而言,是很看不起。王仙芝再次拒絕降唐,并再次與黃巢分兵,由黃巢領大軍主攻關中入長安。而王仙芝繼續往南,陷入楊複光的圍攻,走上失敗投降的道路。

楊複光是晚唐時期非常厲害的一個角色,本為福建人,于宣宗大中年間入宮。貌似沒有任何家族背景,拜内常侍楊玄價門下當養子。楊複光為人聰明伶俐,又會舞槍弄劍,慷慨有節義,楊玄價為他改名楊複光。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黃巢的義軍

之前唐懿宗後期龐勳等人到處滋擾時,楊複光為出人頭地,主動向義父楊玄價要求去地方做監軍,每每跟着出征,提升能力非常快,他和當時隻會仗着宮廷内侍身份作威作福的官宦監軍頗不一樣。

王仙芝、黃巢的聲勢做大後,楊複光以監軍身份負責組織讨伐。蕲州刺史裴倔聯系招降,王仙芝有所大意,大将尚君長去談判時被另一招讨使宋威擄走,然後冒充作戰擒獲領取戰功。楊複光十分惱怒,上奏申辯。宋威卻殺了尚君長等多個将領來個死無對證,同時也暫時斷了王仙芝的投降念頭,楊複光隻能與曾元裕(其餘事迹很少,但王仙芝、黃巢一事上有大功,後升平盧節度使坐鎮青州)與王仙芝硬拼,朝廷遂以曾元裕取代宋威為招讨使(“諸道行營招讨使”),颍州刺史張自勉為招讨副使。王仙芝在湖北境内接連遭遇大敗,基本失去了絕大部分主力。逃出的人馬非常少,彙入黃巢的隊伍中。

當時任荊南節度使的是宋浩,曾經也做過楊玄價的手下,對楊複光不大瞧得起。安排給宋浩的副手段彥谟來自泰甯軍(過去屬于淄青節度使境内沂州、密州、海州等地,乾符中單獨賜名泰甯軍),對宋浩也不服氣,被楊複光唆使殺了宋浩。楊複光整合了各方資源,兼任忠武軍節度使駐紮鄧州,要求唐軍全力阻止王仙芝回到河南。

乾符五年二月(878),楊複光、曾元裕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與義軍決戰,王仙芝的主力人馬基本被消滅,王仙芝本人在突圍中戰死,大将尚讓(即尚君長的弟弟)領少數一部分人突圍出去,在亳州附近與黃巢彙合,成為義軍中僅次于黃巢的二号人物。唐軍奏報稱這一戰為蕲黃大捷,王仙芝的義軍光戰死就超過五萬,本人也戰死,對唐軍确實是意想不到的勝利。

而黃巢随後收留王仙芝的殘餘人馬,再次振作,卻取得比王仙芝更加巨大的聲勢,當時唐軍自然以為黃巢不如王仙芝,小小動蕩很快就将平息了。但黃巢從來就不是一個粗魯武夫,事實上他自小就有一些文化,不止流傳那一首著名的菊花詩,史料還有個别其他詩歌水準也不差。

畢竟黃巢文化根基不厚,多年科舉不過關八成是事實,黃巢就在家鄉繼承了販鹽事業,成為當地的鹽幫首領。正因同屬鹽幫,乾符元年的時候,王仙芝、尚君長、尚讓等在長垣縣起事傳檄附近州縣,黃巢和王仙芝他們今天同屬山東境内,原本互相毗鄰,也接到通知。黃巢就與家人黃存、黃揆、黃邺及外甥林言等聚衆數千人,響應王仙芝。

前期王仙芝率衆攻沂州(沂州在南北朝因沂河而命名,主要在蘇北徐州一帶,不屬今山東。隋唐以後的沂州才遷于今魯南的臨沂、棗莊、日照一帶),後占陽翟(今河南禹縣)、郏城(今河南郏縣)等地,重點攻汝州,同時還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泌陽、桐柏等地)、鄧州(今河南南陽市代管的鄧州市一帶),又占郢州(今湖北京山)、複州(今湖北沔陽),攻随州(今湖北随縣)。史書十分誇張地稱,義軍過處路上幾乎沒有活人,但另一筆又稱義軍迅速發展到近三十萬。顯然是過去所謂春秋筆法,需要跳出來批評義軍帶來的危害和恐慌,稍加分析就能看到,即便資料含有水分,多數百姓多半是攜家帶口跟着王仙芝、黃巢走了,是以才能迅速壯大隊伍,除了真正抗拒義軍的,應該并沒有多少百姓被王仙芝、黃巢的隊伍加害。

沒多久,唐朝傳出招撫王仙芝的消息,黃巢和衆人一起在商議行動計劃,當面斥責王仙芝:“曾共立誓言,橫掃天下,現在隻有從官員到左軍,讓這五千多人回到哪裡去呢!”不僅多數将領對王仙芝有意歸順不滿,據說黃巢還揮拳毆打王仙芝。之後兩人分兵,貌似一度鬧僵了。

這時候黃巢的力量還并不大,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郓州(治今山東郓城),殺天平軍節度使薛崇。三月又陷沂州,人數才達到數萬人。

王仙芝領大軍前往荊南,節度使楊知溫逃走,但左武衛将軍劉秉仁出其不意反攻,陣腳大亂,大将柳彥璋被殺。王仙芝跟着在湖北境内連連失利,黃巢趕來彙合,途中也遭遇敗績。這時王仙芝又再起談判念頭,是以有尚君長、蔡溫球、楚彥威前去聯絡楊複光一事,卻上了宋威的當。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高骈的新羅幕僚崔緻遠記錄了不少晚唐史事

王仙芝失敗戰死後,黃巢被尚讓等人推舉,為了振作士氣,在亳州(今安徽亳州一帶)稱“沖天大将軍”,開始設立官職。乾符五年(878)三月,黃巢攻葉城、陽翟,朝東都洛陽進軍。左神武大将軍劉景仁率兵五千援東都,朝廷诏命河陽兵千餘人開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守衛宮阙。

當時,名将高骈從荊南節度使又改鎮海節度使,他一出手就将黃巢另外一支兵馬消滅。而河南一帶攻陽翟、郏城、襄城的人馬也被崔安潛(就是看不起田令孜,不肯幫其兄陳敬瑄安排職務的忠武軍節度使)打退。唐軍這一番攻勢下來,黃巢再次損失數萬人馬,義軍士氣又跌入谷底,就選擇向天平軍投降。天平軍的轄區是在曹州、濮州等地,換句話說,黃巢需要退回家鄉一帶,诏命黃巢為右衛将軍。

歸順朝廷還不到半年,乾符五年八月,黃巢再次起事進攻宣州。這一幕讓人感覺很跳戲。一者黃巢的歸降很難分辨真假,一般都認為不是真心歸順;二者,黃巢如果是在天平軍轄區待了半年,怎麼忽然又一躍千裡在今天安徽境内攻打宣州?顯然十分飄忽沖突。

以《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對照,隻能大緻還原一個過程。在乾符五年初,黃巢本來是已經進入兩淮之地,因高骈、崔安潛夾擊攻勢很強,接連敗績,那麼黃巢最初請降是對高骈還是對天平軍節度使這一點有些不清不楚。

以《舊唐書》為主,貌似高骈自以為憑借威望懾服了黃巢,讓部将張璘在天長鎮接受黃巢敗軍的投降,結果張璘反而被殺,黃巢就勢轉入湖湘一帶。然後他嘗到和朝廷談判有“緩兵之計”效果,跟着一年多時間不斷展開談判,然後不斷轉移目标,義軍隊伍終于重新發展壯大起來。

以黃巢前後演變來分析,主要還是對最初請降獲得空頭支票的右衛将軍不滿。當初招降王仙芝,好歹還是神策軍職務;黃巢和王仙芝鬧僵就因為對隻招降王仙芝有不滿,如今黃巢處于低谷之際願意歸順,結果是更加廉價的右衛将軍,自然心頭窩火。

高骈派遣大将張璘、梁缵在南陵打敗義軍,黃巢屬下秦彥、畢師铎等投降。黃巢一時無奈,再次準備屈服,高骈有所大意。讓張璘在天長鎮接受黃巢敗軍,結果黃巢殺張璘進入浙東(《新唐書》所記張璘中埋伏被殺是黃巢廣明元年從嶺南北伐荊湘以後。《舊唐書》記載是初次歸降時設計,顯得有沖突。綜合梳理,《舊唐書》在高骈事迹方面比較合理,廣明元年後,沙陀軍已經趕來成為官軍主力,黃巢在中原一帶有些施展不開,這才往關中挺進。另外高骈在黃巢于嶺南多次試探朝廷情況下還會和張璘中計也說不通,隻有前期勝利一時驕傲大意比較合理),抓越州觀察使崔璆,當時就讓崔璆湊請朝廷加封黃巢為天平軍節度使,自然不會同意。宰相鄭畋與樞密使楊複恭(為楊複光的堂兄弟)奏,表示隻能授同正員将軍。《新唐書》把索要天平軍節度使這一節延後在進入廣州,脅迫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上奏,按情理應該是分開的兩次談判。

正因朝廷給的職務仍然不合黃巢心意,是以他轉而進入江西與舊部王重隐相呼應,攻破虔、吉、饒、信等州,于乾符五年十二月打通建州(今福建建瓯一帶)山路,進入福建,官軍很久沒有見過這等聲勢的義軍,史書稱一觸即潰,不到三個月時間幾乎全境陷落,不得不急調高骈為諸道行營都統前來驅趕義軍。

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義軍為何會發展壯大?

關于王仙芝和黃巢的研究書籍

乾符六年(879)九月,黃巢大軍進入嶺南,兵圍廣州,黃巢托被俘虜的越州觀察使崔璆寫信勸降困在廣州城内的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這時,黃巢讓李迢上書朝廷,李迢不同意,還是那位崔璆請求給黃巢任安南都護、廣州節度使,希望長久占據嶺南、交州等南部邊疆地區,朝廷自然也沒有同意。

黃巢接到消息大怒,自稱“義軍百萬都統”,發檄文斥責朝廷宦官柄朝,指他們各種賄賂勾結,還專門強調選貢不當,貌似發洩對當年幾番考試被刷心生怨恨。看似黃巢可笑,但應該是事實,因為從這裡能透露出兩點資訊。

第一,黃巢幾番和朝廷的談判索要職務,出于真心的可能性不算小。他的内心的确很想在唐朝官府方面出人頭地,不管黃巢自身水準是否達到标準,他的确是對當時官府選拔人才的考核不滿,認為很不公平。

第二,黃巢的斥責确實有很大的真實性。之前筆者提過,晚唐大詩人李商隐在文宗時有令狐楚這種背景,依然幾次科考都被刷。李商隐是靠自己的文才水準參加考試,并沒有通過令狐楚走後門,考官賈鋉因看不慣其言辭華麗的文體故意不錄取。導緻李商隐非常恐懼郁悶,擔心會失去令狐楚的支援。

是以,晚唐以來科舉看似推出了不少人才,但随着時間沉澱,也有各種弊端顯現。黃巢這時候借故痛斥科舉埋沒人才,不是對身邊那些底層大字不識的窮苦群眾發聲,而開始對各地有一些才華,甚至一些地方鄉紳士子施加影響,争取他們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