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征集故事 | 這對龍鳳呈祥,是景德鎮大神為博物館“私人訂制”

作者:周到用戶端

在瓷都景德鎮,說起占紹林,業内幾乎無人不曉。雖然才43歲,但占紹林已是公認的拉坯大師,曾獲全國手工拉坯冠軍的他,是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早在2019年,曾作為江西省代表參加世界技能博物館籌辦大會的占紹林,就想着要為博物館量身定做一件陶瓷作品。

如今,心願與想法成為了現實。一對“龍鳳呈祥”的陶瓷花瓶,經占紹林之手成形,并加入了世界技能博物館的展品大家庭。

對于這對飽含熱情制作而成的“龍鳳呈祥”陶瓷花瓶,占紹林娓娓道來其中的“看點”:

據占紹林介紹,“龍”花瓶下半部分的造型屬于将軍罐的造型——展肩提腹、收緊圈足,“展現了一種擔當的氣魄,寓意世界技能博物館的‘責任與擔當’:推廣技能運動,促進國際技能合作與交流。”

與“龍”花瓶相比,“鳳”花瓶更顯“苗條”。

從設計到制作完成,這對“龍鳳呈祥”花瓶耗費了占紹林不少心血,據其介紹,共花了差不多4個月時間。

為何如此熱心支援世界技能博物館的籌辦和展品征集工作?

對占紹林來說,這個問題問得似乎有點多餘,“作為一名技能人,支援技博館是理所當然的事。”

作為一名吃“技能飯”的人,占紹林深知,技能可以改變人生,也可以成就夢想。正是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國中辍學的他,才能有今日耀眼的成就。

因為家庭變故,占紹林在初一時辍學。為了補貼家用,他收過廢鐵、抓過蛇、當過泥瓦匠、幹過各種農活……16歲時,由景德鎮做陶瓷的親戚領路,占紹林開始拜師學藝。

一件陶瓷作品的誕生,從采礦到最後完成,至少要經過72道工序。其中,拉坯、修坯、幹燥、上釉、燒制是陶瓷制作的基本步驟,而作為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拉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作品的成敗。是以,拉坯也被認為是手工制瓷中最關鍵、最難的一道工序。

占紹林主攻的就是拉坯。

當了一年半的學徒後,占紹林學成出師。說起來,能順利出師,曾經收廢鐵、抓蛇、當泥瓦匠、幹農活的經曆助益不少。

不僅吃得起苦,還會動腦筋,這讓占紹林從衆多拉坯師傅中脫引而出。

正是憑着這股“鑽牛角尖的鑽研精神”,占紹林成了景德鎮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因為陶泥材質較軟,定型困難,是以,按照景德鎮的傳統技藝,一件陶瓷大件一般會分成三節做,之後再組合在一起。

但占紹林不滿足于此,因為三節拉法做出來的造型雖然可以做到“天衣無縫”,但工序多,耗時長,成本也高,他忍不住問自己:“有沒有可能一次性成型?”

試圖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占紹林發現比自己想象地還要難,“因為拉坯是一項精細活,手上力度稍不合适,就會前功盡棄。是以,拉坯失敗是常有的事,力度、水分、幹縮比,缺一不可。”

最終,通過融入雕塑手法,占紹林将傳統的三節拉法做到了一次性拉成,創新了拉坯的傳統技藝。

占紹林的另一新穎之處,在于用鋸條。

半根鋸條,是占紹林修飾坯體線條的唯一工具。約20年前,當周圍絕大部分工匠普遍還在用竹篾修飾坯體的時候,占紹林就已經用起了鋸條,是最早使用鋸條修飾坯體線條的拉坯師傅。

這半根鋸條,一端是圓的,可用來塑弧形凹槽;一端是方的,适合于雕刻線條;中間的長度刻度,便于頂部修型時保持半徑一緻。“鋸條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好用,修型快,而且修出來的表面更光澤,更立體。”

捐贈給世界技能博物館的“龍鳳呈祥”陶瓷花瓶,就是占紹林拉完型後用鋸條進行線條修飾的。

基于什麼緣由/契機,你為世界技能博物館提供這件展品?

如果你提供的展品在博物館展出,期望給青少年帶去怎樣的啟發?

您能為世界技能博物館說幾句寄語和祝福語嗎?

來源:周到上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