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征集故事 | 这对龙凤呈祥,是景德镇大神为博物馆“私人订制”

作者:周到客户端

在瓷都景德镇,说起占绍林,业内几乎无人不晓。虽然才43岁,但占绍林已是公认的拉坯大师,曾获全国手工拉坯冠军的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早在2019年,曾作为江西省代表参加世界技能博物馆筹办大会的占绍林,就想着要为博物馆量身定做一件陶瓷作品。

如今,心愿与想法成为了现实。一对“龙凤呈祥”的陶瓷花瓶,经占绍林之手成形,并加入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展品大家庭。

对于这对饱含热情制作而成的“龙凤呈祥”陶瓷花瓶,占绍林娓娓道来其中的“看点”:

据占绍林介绍,“龙”花瓶下半部分的造型属于将军罐的造型——展肩提腹、收紧圈足,“展现了一种担当的气魄,寓意世界技能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推广技能运动,促进国际技能合作与交流。”

与“龙”花瓶相比,“凤”花瓶更显“苗条”。

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这对“龙凤呈祥”花瓶耗费了占绍林不少心血,据其介绍,共花了差不多4个月时间。

为何如此热心支持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筹办和展品征集工作?

对占绍林来说,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点多余,“作为一名技能人,支持技博馆是理所当然的事。”

作为一名吃“技能饭”的人,占绍林深知,技能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成就梦想。正是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初中辍学的他,才能有今日耀眼的成就。

因为家庭变故,占绍林在初一时辍学。为了补贴家用,他收过废铁、抓过蛇、当过泥瓦匠、干过各种农活……16岁时,由景德镇做陶瓷的亲戚领路,占绍林开始拜师学艺。

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从采矿到最后完成,至少要经过72道工序。其中,拉坯、修坯、干燥、上釉、烧制是陶瓷制作的基本步骤,而作为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拉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因此,拉坯也被认为是手工制瓷中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

占绍林主攻的就是拉坯。

当了一年半的学徒后,占绍林学成出师。说起来,能顺利出师,曾经收废铁、抓蛇、当泥瓦匠、干农活的经历助益不少。

不仅吃得起苦,还会动脑筋,这让占绍林从众多拉坯师傅中脱引而出。

正是凭着这股“钻牛角尖的钻研精神”,占绍林成了景德镇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因为陶泥材质较软,定型困难,所以,按照景德镇的传统技艺,一件陶瓷大件一般会分成三节做,之后再组合在一起。

但占绍林不满足于此,因为三节拉法做出来的造型虽然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但工序多,耗时长,成本也高,他忍不住问自己:“有没有可能一次性成型?”

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占绍林发现比自己想象地还要难,“因为拉坯是一项精细活,手上力度稍不合适,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拉坯失败是常有的事,力度、水分、干缩比,缺一不可。”

最终,通过融入雕塑手法,占绍林将传统的三节拉法做到了一次性拉成,创新了拉坯的传统技艺。

占绍林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用锯条。

半根锯条,是占绍林修饰坯体线条的唯一工具。约20年前,当周围绝大部分工匠普遍还在用竹篾修饰坯体的时候,占绍林就已经用起了锯条,是最早使用锯条修饰坯体线条的拉坯师傅。

这半根锯条,一端是圆的,可用来塑弧形凹槽;一端是方的,适合于雕刻线条;中间的长度刻度,便于顶部修型时保持半径一致。“锯条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好用,修型快,而且修出来的表面更光泽,更立体。”

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龙凤呈祥”陶瓷花瓶,就是占绍林拉完型后用锯条进行线条修饰的。

基于什么缘由/契机,你为世界技能博物馆提供这件展品?

如果你提供的展品在博物馆展出,期望给青少年带去怎样的启发?

您能为世界技能博物馆说几句寄语和祝福语吗?

来源:周到上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