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路于山河 苦旅為文化——讀餘秋雨的《山河之書》有感

作者:素素讀書

疫情不斷反複,居家不得外出,隻能将靈魂付之于路上。于是再次翻閱餘秋雨先生的《山河之書》,心中感慨良多,遂記錄如下。

《山河之書》是餘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山居筆記》的修訂本,除了《山居筆記》的精華文章,還将《文化苦旅》中的一些經典文章也收錄其中,按照“中華文化最大的三條天地之線”的順利進行編排,給讀者展現了最震撼的中國文化山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兩者能做成一件都已經十分偉大,但是餘秋雨先生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他說自己“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為了這種尋找,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那些被埋沒的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文風。

本書的核心文章《我的文化山河》是餘秋雨先生對這本書的整體介紹和思想總結。他認為:中華文化擁有三條最大的天地之線,第一條線是黃河;第二條線是長江;第三條線比較複雜,在前兩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線,也就是區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地之線。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對這三條天地之線的漫長踩踏。

餘秋雨先生還給年輕人列出了一個行走名單:長江三峽;黃河壺口;長白山天池;安陽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馬俑;萬裡長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庫車千佛洞;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法門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莊;峨眉山;黃山;廬山;九寨溝;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東南村寨。

我數了一下,這28個地方我去過16個。

餘秋雨先生用他的親身遊曆和切身體驗,加上他深厚的文化底蘊,用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故事,傳達出強烈的震撼和無限地呼喚。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閱讀那些留下我的足迹和思考的文化遺址。

《都江堰》寫的是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2015年,我曾來到位于成都的都江堰。站在這個已經為人類服務了二十多個世紀,現在仍然在發揮作用的古代巨作面前,實在無法将它與秦始皇時代聯系起來。

那巍然屹立在江心的分水堤,将奔騰而下的滔滔江水一分為二,讓不羁的水流乖順地走自己的路;那曾經鎮于江間的李冰父子的石像,雖然被歲月掩埋或移到伏龍觀裡,但是李冰父子的精魂卻依然立于江間,聽水聲雷鳴,看百姓安居。

最讓人義憤填膺的要數這篇《道士塔》。我曾近距離地來到敦煌,來到莫高窟,在殘存的恢宏建築前體會那個“讓曆史吐出重重的歎息”的王圓錄的故事,但讓古老的民族的鮮血,淌在一個小個子的道士身上,但是他承受不起這樣的責任。忍不住也想讓自己像那個叫李曉桦的年輕詩人一樣,早生一個世紀,向“斯坦因們”甩去長劍,決勝負于城下。

莫高窟的精美絕倫和它承載的文化意義,在樊錦詩這樣一群“敦煌的兒女”們的守護下,慢慢複蘇。正如餘秋雨在《莫高窟》一文中寫的:“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最喜歡的是那個《沙原隐泉》。落日餘輝中,踩着鳴沙山細軟的沙子,俯視橫卧在沙山底谷中的一汪清泉,燈光輝映,如夢如幻。彎彎的月牙的形狀,分明是江南妙曼的身姿,卻躺在無垠的荒漠臂彎裡,“張羅出一個可人的世界”。

作為一個山西人,《抱愧山西》也讓我的心默默哭泣。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山西成為不忍直視的傷心存在。曾經的表裡山河,曾經的晉商文明,都沒有給山西的發展帶來可觀的前景,GDP多年來位居全國倒數。連餘秋雨先生都說他的這次山西之行是在小心翼翼地期待中而來的。

站在平遙的西大街上,餘秋雨被不曾領略的一種氣勢所壓倒。他看到了一二百年前精緻的體面和熱鬧繁華,他遙想當年聰明的山西人開創的大範圍的異地貨币彙總機制,如何卸下了實銀運送的商業流通重擔,激活了山西人的自豪和智慧。

于是,他總結了山西人引人注目的人格素質:坦然從商、目光遠大、講究信義、嚴于管理。同時,他也窺探出山西商人人格素質中脆弱的一面,指出時代、曆史、環境緻使這些商業實務上的成功者沒能成為曆史意志的覺悟者,精神的不富足導緻他們不能掌握得住自己的掌櫃。

欣慰的是,這篇發表于1993年的《抱愧山西》,引起了山西人民,特别是平遙群眾的關注,他們在古城外建了新市區,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平遙古城保護修複工作,現在的平遙古城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旅遊名勝,成為山西的一張名片。

餘秋雨的《山河之書》,使我在理性的思考上獲得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我喜歡它所帶給我的敬畏、暢想、追求、思考的感覺,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化所經曆的苦難曆程,進而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敬仰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