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睿臻、任遠: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作者:日常惡魔
胡睿臻、任遠: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胡睿臻、任遠: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文/胡睿臻 任遠

[摘 要]旅遊美學的實踐價值,在于有效指導旅遊地資源審美潛力的開發,提供能夠滿足不同審美需求的審美客體。從旅遊審美的生成、構成、過程及旅遊的大衆休閑歸屬來看,旅遊審美客體的結構應該以感官特征為基礎、以曆史文化為過渡、以精神蘊含為升華。這樣整合湖南汨羅現存的屈原文化資源,就形成了以探源屈原精神、樂享生态民俗為主題的屈子祠旅遊審美金字塔結構。這個結構用自然景觀、民俗活動、地方餐飲引發的感官和情感愉悅,調節屈原文化的悲感傾向與理性色彩,在確定傳承屈原精神和祭屈民俗的同時,滿足多數遊客敬仰屈原卻不願承受過多凝重思緒的審美需要。

[關鍵詞]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審美客體

引言

旅遊美學從旅遊實踐出發,注重制實直覺之美,是實用性、針對性很強的應用美學。旅遊美學理論的研究成果隻有被用于發掘、分析和整合旅遊資源的審美潛質,方能顯示出應用品格。湖南汨羅是屈原晚年長期居住、投江殉國的地方,儲存了大量的屈原文化遺存。用旅遊美學理論所勾勒的旅遊審美結構分析、整合汨羅的屈原文化資源,将會建構起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有機的旅遊審美客體。

一、基于感官愉悅的旅遊審美結構

1、旅遊審美起于官能感受、重視感官愉悅

旅途阻隔旅遊者與日常生活、工作環境的功利聯系,讓他們以非實用的方式審視外物、審視物我關系,進而進入不同的審美狀态、獲得多重審美體驗。審美關系是旅遊活動最内在、最本質的關系[1],旅遊集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為一體,是綜合性的審美實踐[2]。旅遊審美體系由空間、心理和文化三重結構支撐,遵循視覺感覺、情感互動、精神超越的漸進式層級躍遷;其中空間景觀元素與格局的審美特征是旅遊審美的生發基礎,對它的感性認知喚起主體的文化心理觸動,形成主客同一的意象世界和審美感悟,進入領悟意蘊的審美高峰體驗。是以,旅遊審美包括了感官體驗、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可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它開端于感官印象,經由想象、聯想、移情而超越對象的形式呈現,由感性欣賞發展為具有情感意蘊的精神、文化體驗。[3-4]

傳統美學強調審美的感性特征,卻排斥感性觀照引起的感官愉悅。旅遊屬于大衆審美與休閑,其根本目的、本質規定是消遣與審美等愉悅體驗[5-6]。審美有高雅與通俗之分,旅遊審美也有高雅、通俗之别;由景觀的顔色、形狀、運動引發,憑借感官獲得的、精神蘊含較少的世俗愉悅,隻要是以非功利心态來觀照,就應該屬于審美愉悅。美食的色香味形與生理需求、感官愉悅的關系最密切,但如果從超越生理本能、從風俗文化的高度來感受,也是包含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悅的綜合審美。換個方向講,曆史文化旅遊是典型的非功利靜觀,也必須由古迹的形式刺激感官、激發情感愉悅,然後才能領悟其中的文化意蘊[7]。

2、旅遊審美的大衆歸屬決定它的感官起點

旅遊一般指現代大衆旅遊。大衆審美往往偏向于通俗,偏向于感官層次的悅耳悅目。他們多喜愛休閑娛樂旅遊,多注意自然景觀的形象、色彩等外部特征,少追求文物古迹中深厚的文化積澱,審美接受主要憑直覺感受[8-9]。在當代旅遊市場中,中國遊客多注重感性想象和形象思維中的景觀真實,執迷于尋找特色美食,西方旅行者也開始由追求客觀真實轉向愉悅舒适[10]。從理論上講,旅遊作為“一種将生活内容休閑化”的大衆審美方式,包含必要的生理活動;旅遊愉悅受快樂原則支配,既有生理的、世俗的、情感釋放的快樂,也有心理的、精神的、遠離凡塵的快樂[11]。

是以,盡管旅遊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主體與自然、與名勝古迹的精神對話,但根據旅遊的休閑屬性和旅遊審美的休憩趨勢,它的精神意蘊應該從審美對象的感性美中獲得。是以,在休閑審美的背景中,旅遊審美宜擴大到包括感官、精神等不同愉悅層次的旅遊全領域、全過程,包括美食、美景、美圖、美樂、美文、美境等所有美好事物[12]。隻是這些事物之間要建立起目标、内容、組織形式方面的清晰邏輯,這樣才能讓身體化、娛樂化的旅遊具有雅緻、缜密、适度自由等美學特質,才能讓旅客成為審美主體,在感官愉悅、精神愉悅的融彙轉化中實作身心、情理的和諧[13]。

3、旅遊審美客體的内部結構

綜上所述,超越欲望與實用的感官愉悅在旅遊中具有審美合法性。旅遊審美客體由感官特征、曆史文化、精神蘊含三個層面構成。它以資源的物質形态為起點,經過曆史文化的賦予和過渡,由感官特征漸次深入到精神内涵。旅遊審美過程與之對應,分為感官、情感愉悅→文化認知→精神領悟三個層級,感官、情感愉悅往往占較大的比重。是以,旅遊審美客體的建構應該克服純美學的唯美主義傾向,充分利用資源的感官特征[14],尊重旅遊審美的休閑屬性和一般水準,運用曆史文化、風物傳說給景觀灌注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有層次地滿足不同層次的旅遊審美需求。

二、汨羅屈子祠豐富的旅遊資源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羅江殉國,汨羅百姓劃船搜救,衍生了衆多紀念性建築和習俗。

1、屈子祠建築遺存

屈子祠坐落于汨羅市西北、汨羅江下遊北岸的玉笥山。祠堂共三進,每進分左、中、右三廳。它的牌坊式大門連接配接整座建築,進門便是前廳;第二進中廳為祭祀堂,神龛内供奉屈原牌位;第三進的朱漆龛裡,高聳屈原立像。祠堂以正門、神龛、塑像為中軸,整體形狀像一隻振翅的鳳鳥。它是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琉璃花闆屋脊,馬頭山牆,青瓦屋面,青磚地面。它多根檩條的穿鬥式結構、封火山牆的做法、牌樓式大門的堆塑、檐口處曲線的封檐,展現了明清湖南建築的特征,傳承了大量湘北建築的技法。祠内儲存着唐大和元年(公元827年)至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9塊石碑,儲存了宋版的《楚辭集注》等線裝古籍。祠内外還有84棵百年以上的古木。

2、相關遺址與周邊環境

玉笥山還留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等15處遺址。屈子祠東側建立屈原碑林,含天問壇、九歌台、離騷閣等仿古建築,由環抱長廊、中間橫廊隔成三進院落,廊内有當代書法家書寫的屈原作品和紀念詩文碑刻356塊。祠堂東南約兩公裡處建立屈子文化園。其中屈子書院采用穿鬥式木結構,融合古楚文化的原型意象和湖湘風土建築的特點[15],楚辭植物園根據楚辭描述布置格局,種植了多種藥食兩用植物[16]。

玉笥山東南二十餘公裡的汨羅山上有屈原十二疑冢,現存11座封土,被确認為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的楚墓。屈子祠東南約三十五公裡有長樂鎮回龍門遺址,據說當年沿江搜救的人在這裡看到屈原升天,就調船傳回。所在地十字街保留麻石路面和一系列汨羅民間古建築,還保留着大量傳統手藝、農具、日用品和商鋪。

汨羅江國家濕地公園在屈子祠對岸,總面積兩千八百多公頃,是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的江河沖積平原,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植被,其中有五百多種種子植物、兩百多種野生脊椎動物,供六十餘種候鳥栖息[17]。

3、與屈子祠相關的民俗活動

龍舟競渡起源于汨羅。汨羅龍舟顔色以紅黃為主,外形龍頭鳳尾,中部兩根“将軍柱”交叉而立,粗繩穿過柱頂,系于龍舟首尾,柱頂兩面三角旗标明龍舟歸屬。船舵稱“招”,做成青龍偃月刀的形狀。當地村鎮都有龍舟隊,端午比賽的獲勝者用龍舟宴慶功。在龍舟制作過程中,有偷神木、關頭、亮舟、搶紅等風俗。朝廟是汨羅龍舟賽的獨有儀式。每年端午前夕,所有龍舟都劃到玉笥山下,到屈子祠祭拜,希望屈原英靈保佑,劃船平安、競渡獲勝。朝廟分祭屈、祭龍、上紅、龍頭洗澡等環節,其間穿插供奉祭品、三獻爵、六叩首、誦唱祭文和贊龍詞等民間宗教活動。儀式之後,龍頭接在船頭,龍舟競渡開始。粽子起源于汨羅,專用于祀祭屈原,按原料、形狀分不同種類。另外,汨羅紀念屈原的習俗還有端午踏青、采百草、插艾葉、挂菖蒲、挂香囊、喝雄黃酒等。

4、與屈子祠相關的餐飲習俗

龍舟宴的土八道是汨羅民間酒席的八道主菜。它分三個等級,主菜上桌之前有冷熱各四的小碟八壓桌,席間另有甜味、鹹味的四樣點心。龍舟賽的慶功酒是汨羅自産的小曲谷酒[18],用範家園黃氏家族家傳的徽山黃酒曲發酵。汨羅更為知名的酒飲是長樂甜酒,選用本地三寸糯米,用深井井水和本地曲花籽甜酒曲釀制。汨羅百姓常飲姜鹽豆子芝麻茶,沖泡工具和過程極有特色,屈子祠門口的姜鹽茶已名氣不小。

5、與屈子祠相關的曆史、傳說、文化

據聞一多等人研究,屈原在汨羅江畔生活九年以上,完成了《離騷》《九歌》《天問》等詩作[19];據清《湘陰縣圖志》,屈原故居在今楚塘鄉雙橋村南陽街[20]。據《水經注》載,屈原廟始建于漢[21],現存屈子祠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縣陳鐘理從汨羅江對岸遷建而成。《通典》說屈原墓存在已久[22];新修《汨羅市志》說“相傳屈原投江後,頭部被魚蝕去一半,女媭為其配上半邊金頭,為防盜墓,故築疑冢”。

根據汨羅民間傳說,屈原在獨醒亭和漁民談心,在騷壇寫作《離騷》《九歌》,在濯纓橋洗帽滌纓,在桃花洞避暑,在飲馬塘飲馬,在江潭披發行吟,在河泊潭懷石自沉,屍體在對岸曬屍墩打撈出水;女媭在望爺墩盼父歸來,在繡花墩為父繡像,築墓取土而成楚塘,兜土登山經過烈女橋,在剪刀池磨剪自刎以身殉父;宋玉、景差在招屈亭為屈原招魂,後人珍藏屈原遺簡建藏騷閣,為屈原祝壽建壽星台。

根據《荊楚歲時記》《隋書·地理志》《隋唐嘉話》,龍舟競渡起源于汨羅群眾搜救屈原,南北朝、隋唐時已經是江南的端午盛況。據《續齊諧記》記載,汨羅人最早用竹筒裝米,投水祭屈原;東漢時受屈原顯靈囑托,改用楝葉、彩絲包裹糯米。據說九子朝陽粽象征屈原父子,紅棗糯米粽象征他赤誠為國、清白做人[23]。

鳳在湖湘文化中是通天使者,湖湘建築的木飾一般雕成鳳的形狀[24]。屈子祠形象如鳳鳥振翅,有引渡屈原靈魂升天的喻意。從長沙出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禦龍圖”來看,龍鳳在戰國楚文化中是引導靈魂升天的靈物,将器物飾以龍鳳是用它們招引魂魄。汨羅龍舟龍頭鳳尾的造型應該傳承了這樣的文化因子[25]。

三、屈子祠的旅遊審美特征

從上面的列舉可以看出,汨羅屈子祠是以人文資源為主、以自然資源為輔的複合型旅遊資源。名人遺址與陵墓、仿古建築、祭祀儀式、紀念民俗、曆史傳說、詩文、楹聯碑刻和風景河段、草原風光、植物群落、地方餐飲,圍繞屈原主題形成了複合的審美内涵。

1、感官、情感層的肅穆與舒緩

由玉笥山腳登台階到屈子祠前的石坪,仰視白底紅邊的山門,給人巍峨的視覺效果和莊嚴的心理感受。門額正中的漢白玉五龍捧聖石雕,大門上方十七幅以屈原生平、作品寫意、喜愛花草為内容的石灰堆畫,前廳藻井的雕刻彩繪、神龛周圍的瑞獸木雕、中廳山牆牆面的浮雕,白牆、灰磚、深褐門窗柱檐的素樸色調,祠内外的樹木以及缭繞祠中的煙氣、鐘罄聲,又造成了幽靜嚴肅的氣氛。屈子書院與《楚辭》相同的黑褐與紅褐主色,戰國楚地花卉母題的挂落裝飾,都給人莊重的視覺觀感[15]。

然而,屈子祠、屈子文化園、屈原疑冢周邊丘陵起伏、阡陌縱橫、竹木蔭蔽。站在石坪或11号封土遠望,汨羅江岸線盡收眼底,濕地公園平緩伸展,城市村鎮漸隐天邊,微風吹來江水、草木的氣息。玉笥山的百年古木、楚辭植物,濕地公園冬春時候鳥翔止,夏秋時水禽嬉戲,朝夕間太陽起落于煙波、水牛徜徉于灘澤。這些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給人開闊深遠的視野,讓人産生愉悅爽朗的心境和舒緩優美的審美感受,有效地調節着曆史建築、祭祀風俗所引發的深沉追思和肅穆崇高之美。

2、感官、情感層的神秘與休閑

在朝廟祭拜中,船長肩扛龍頭率衆進祠,把龍頭置于神龛前的香案,擺祭品、燃香燭、擊鐘鼓,所有人跪在丹墀内獻爵叩首。之後,船長扛起龍頭,率衆繞神龛一周,在鞭炮鼓樂聲中飛奔下山、撲入汨羅江,龍頭五沉五起、參拜五方,兩邊的劃船手齊唱祈頌詞。這與龍舟制作時的儀式禁忌和屈子祠建築布局、龍舟形制招引靈魂的寓意一起,昭示人類難以把握的神秘力量,引發遊覽者的敬畏心理。

但是,龍舟比賽中劃船手整齊剛勁的動作,劃開水面的龍頭、舟身兩側翻滾的浪花、麻繩上飄揚的彩旗、鳳尾上悠悠的彩綢、站立船頭舞旗指揮的船長、沿江追逐龍舟的孩童,鑼鼓聲、号令聲、觀衆的呐喊聲,以及賽後的土八道、谷酒、長樂甜酒、粽子、姜鹽茶,民俗的狂歡驅散了祭祀的威嚴與懷念的沉重。

3、感情、精神層的反思與釋然

屈子祠與紀念風俗發展綿延兩千餘年,是屈原精神的物質載體,展現了人們對他的高度尊崇。從傳統士大夫角度來看,他的人格是培養特定政治人才的楷模,在漫長的專制制度中激勵着無數報國無門的仁人志士。古代帝王往往憑借他在士大夫和群眾中的影響,在朝代交替之際加封屈原,用文化政策維系其政治統治[26]。屈子祠精神的這一面令人産生崇高、敬仰的審美感情,卻壓抑着現代人的個體價值。

從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來分析,屈原恪守中正、立志高遠、不落流俗,既自負熱情、又固執急躁。他處順境時我行我素、毫無變通、不顧别人感受,極易遭受攻擊;經挫折時激憤不平、怨天尤人、不看對象場合,卻不檢讨自己,最後走向極端,結束生命以喚醒别人、尋求解脫[27]。他不懂政治家應有的低調與隐忍,光明正大卻不能磨練心性,沒有反擊權謀的能力;他是在世俗中掙紮的個體,他的偉大在于沒有被世界改變[28]。他所面臨的是古今共通的問題,現代人可以從他的命運反思自我人格的完善。

4、符碼與直感結合的審美方式

作為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屈子祠的感官形象含有鮮明的意義指向,具有很強的符碼性。祠堂、神龛、牌位、塑像、疑冢、碑刻的形象與文字,祭祀的場景、氣氛,能直覺地引導遊覽者審美情感的方向,将其審美直接帶入精神層面;競渡、食粽、儀式、其他遺址,隻需淺顯的知識,就能把浏覽者引入審美的精神層面;而祠堂的鳳形布局、龍舟的引魂意圖、文化園的湘楚韻味,則需要專業的知識才能體會。

可是,置身江畔濕地、植物園與競渡場面,品嘗粽子、土八道、甜酒、谷酒,觀賞和體驗偷神木、插艾葉、挂菖蒲等風俗,遊覽者很可能會忽略它們的紀念内涵,更多地去體會它們帶來的感官新奇、感官愉悅和快樂心情。于是,民俗成為官能愉悅和心緒釋放的理由,曆史、傳說等知識因素可能引發遊覽者的思考,繼續充任由感官向精神的過渡,也可能僅僅起到增強新奇感的作用,民俗的符碼意義弱化。

四、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屈原精神盡管積極,卻因人生遭遇而傾向于悲感文化。它的沉重内容、理性深度,都與旅遊審美追求愉悅、休閑的本性不盡相符。但汨羅屈子祠所涉及的多元民俗資源、所具有的複合審美特征,使其旅遊審美主題能夠包容探源屈騷精神與樂享生态民俗兩大部分。是以,合理組織兩類資源要素在旅遊審美中的比例、層次、布局,就有可能建構起符合審美規律和需求的、結構明晰的旅遊審美客體。

1、資源要素的審美層級與比例

如前所述,旅遊審美的最高境界是對客體的精神領悟,但領悟起始于官能感覺,需要相關知識的鋪墊和引導才能達到,而多數旅遊者樂于感官、情緒的愉悅,不願承受較多的理性認知。屈子祠旅遊審美的精神領悟層是對屈原精神的共鳴或對他命運的反思。前者有充足的感官符碼表征,有大量曆史傳說做知識支撐,讓人肅然起敬、心情低沉、重任在肩。後者提供遠觀立場,逸出屈原精神的社會重壓與價值沖突,讓人肯定人生的個體價值,但與常識不符,對旅遊者的知識儲備和思辨能力要求較高。是以,理想的做法是強化屈子祠及相關景觀的符碼特征,在感官層、情緒層的審美愉悅中不斷提示屈原主題,同時放大紀念民俗的狂歡屬性,放大它休閑和情感釋放的功能,把精神領悟放在頂端而少量的位置,發揮它強烈卻即時的魅力。這樣,屈子祠旅遊資源諸要素就形成一個金字塔審美結構:感官符碼和民俗活動處于基底,是屈子祠旅遊審美的官能、情感愉悅層;精神領悟處于塔尖,表明汨羅屈原旅遊審美的深度和超越品質;曆史傳說處于中層,強化官能、情感愉悅層的文化個性,并将它引渡到審美的精神層和超越層。

2、資源要素的審美移置與組合

如前所述,旅遊審美包含多種審美對象、包含從感官到精神不同層次的愉悅,需要在特定主題中彙集、整合分散的旅遊資源。汨羅屈子祠、屈原碑林、屈子文化園的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實存、記載、傳說、祭儀和其他衍生功能的空間位置也相對集中,形成了主題鮮明、純度較高的曆史文化類旅遊審美客體。玉笥山、汨羅江濕地和它形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搭配,能夠緩解屈原命運帶來的凝重之感。但是,屈子祠距龍舟競渡中心、疑冢、回龍門分别有近半小時、近五十分鐘的車程,朝廟、龍舟競渡等活動隻在端午舉行,這都不利于旅遊者一覽汨羅屈原遺址和重要民俗的全貌。另外,土八道、谷酒散落于汨羅鄉間,甜酒産于長樂鎮,景觀的純度不允許較大規模的餐飲經營,容易造成屈子祠旅遊審美地方餐飲感官層的不足。是以在空間上,需要把競渡中心的部分功能移置到屈子祠前,把土八道、谷酒和長樂甜酒集中于景區外的屈子祠鎮;在時間上,有必要把端午風俗、儀式打造為日常的表演和體驗項目。當然,也可以把長樂鎮作為銜接點,在回龍門終結屈原之旅,在十字街舊民居開啟地方餐飲和故事會民俗體驗。

3、資源要素的審美布局與次序

整合之後的屈子祠旅遊資源沿汨羅江呈線狀分布,形成一條由縣鄉公路連結的屈原文化審美線路。其中屈子祠處于靈魂地位,碑林、文化園是其擴充,與玉笥山、濕地公園一起成為整條景觀線的中心。它延伸向十二疑冢,至回龍門到達末梢。依據景觀主題和資源的審美層次,屈子祠旅遊審美宜從屈子祠開始,在十字街結束。這是因為:一、汨羅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旅遊審美主題是屈原文化,最能展現屈原文化的景觀當數屈子祠;從屈子祠開始,可以利用首因效應突出主題、滿足旅遊者最強烈的期待。二、在領會屈子祠的精神内涵、碰觸沉重思緒之後,旅遊者進入龍舟競渡、濕地公園、端午民俗和特色餐飲,景觀純度、精神濃度和感官愉悅、情緒釋放之間互相調節,符合旅遊審美的休閑愉悅性質和屈子祠旅遊審美的金字塔結構。三、旅遊者在祠堂、祭儀、文化園處于精神審美的崇高嚴肅之中,這種感受在疑冢、回龍門延續并漸次減弱;他們的感官審美在濕地、競渡、民俗、地方餐飲、十字街民居和故事會中逐漸加強,由放松愉快走向熱烈狂歡;兩條線索的交替,形成了屈子祠旅遊審美的節奏和韻律。

五、反思

從旅遊審美的性質、過程、生成機制和現有的、普遍的旅遊審美水準,歸納出有較強包容力和明晰層級的旅遊審美結構模型,用它衡量具體資源的審美内涵,再根據資源的審美特色設定主題,建構符合資源特征和旅遊者審美需求的旅遊審美客體,這種做法力圖用旅遊審美的學理邏輯調配旅遊地的資源要素,在它們之間建立包容而辯證的聯系,以滿足旅遊者慕名而來、盡歡而去的審美預期。這種做法并未全面考慮旅遊客體,懸置了服務和媒體因素;它在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上的運用是一種嘗試,實際效果還需要遊客審美感受度的驗證。

參考文獻

[1]陳剛.論旅遊的審美本質[J].旅遊學刊,1992,17(4):50-52.

[2]王柯平.旅遊審美活動論[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5:2.

[3]吳荻,曹宇薇.旅遊景觀審美結構的生成機制研究[J].旅遊論壇,2018,11(5):64-69.

[4]吳海倫,[英]Andrew Lambert.旅遊審美過程中的時空觀照[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4):173-178.

[5]謝彥君.基礎旅遊學[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49.

[6]曹詩圖,鄭宇飛,黃蓉.旅遊概念的哲學辨析[J].地理與地理資訊科技,2006,(4):71-74.

[7]陳昌茂.曆史文化的旅遊審美初探[J].理論與當代,2003,(5):62-63.

[8]戴文遠,陳林男.旅遊審美差異對區域旅遊開發的影響——以福州市為例[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93-97.

[9]馮淑華,沙潤,康勇衛,等.龍虎山丹霞地貌“旅遊景觀價值-遊客審美感覺”探讨[J].地理與地理資訊科學,24(2):104-108.

[10]朱璇.基于叙事分析法的中西方背包旅遊者真實性體驗比較研究[J].旅遊學刊,2018,33(3):116-126.

[11]謝彥君.旅遊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的視角.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24-125.

[12]魏小安.第四次旅遊革命[J].旅遊學刊,2018,33(2):11-14.

[13]李林蔓.大衆休閑方式審美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4]呂興洋.目的地形象的感官營銷思考[J].旅遊學刊,2018,33(3):7-8.

[15]常青.風土根與楚辭魂——汩羅屈子書院設計實驗[J].世界建築,2018,(1):11-13.

[16]文斌,龍嶽林.楚辭植物園規劃設計[J].建築與文化,2016,(3):78-79.

[17]梁曾飛.湖南汨羅江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現狀、脅迫因子及保護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4,(2):30-33.

[18]蔣雁峰.湖南酒文化.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513,89.

[19]劉石林,劉蔚.屈原墓十二疑冢的形成及其文化價值[J].嶽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9-52.

[20]劉石林.“自投汨羅以死”探源——兼談屈原墓的位置[J].嶽陽師專學報,1985,6(3):78-82.

[21] [清]王先謙.湖南全省掌故備考.嶽麓書社,2009:199.

[22] [清]陶澍,萬年淳等.洞庭湖志.何培金校點.嶽麓書社,2009:122,58.

[23]劉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變[J].嶽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5(4):49-52.

[24]胡彬彬.湖湘建築(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96.

[25]張徽徽.汨羅傳統龍舟競渡的淵源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2):14-16.

[26]任遠.汨羅祭屈史略[J].職大學報,2015,(107):21-25.

[27]劉石林.楚地喪葬儀典中的“對花”與《天問》[J].嶽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7(3):31-37.

[28]陳虎,傅可.愛恨交加的愛國者和殉道者——讀《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N].光明日報,2013.6.11:5.

胡睿臻、任遠: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胡睿臻(1977- ),男,甘肅秦安人,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文藝學專業文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美學與應用美學。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在《中國文化研究》《中國藝術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胡睿臻、任遠:汨羅屈子祠旅遊審美客體建構

任遠(1983- ),女,湖南汩羅人,供職于湖南省汨羅市文聯,研究方向:屈原文物宣傳。在《雲夢學刊》《職大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