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作者:中國廣告

可能紹興人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有這麼多遊客來到家門口,不是因為魯迅,不是因為水鄉,隻是因為看了一部劇,便千裡迢迢跑來,要去八角橋打卡,要去黃家台門拍照,還一定要喝黃酒奶茶。

《八角亭謎霧》的熱播再次帶火了取景地紹興。這部劇除了不疾不徐、撲朔迷離的劇情吊足觀衆胃口,也帶出了小橋流水、古宅老店的紹興場景。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八角亭謎霧》之于紹興,像《隐秘的角落》于湛江,《戲劇新生活》于烏鎮,給了我們一種新的方式看見城市的魅力。你會想去湛江的赤坎老城,走一走七号碼頭,去朱朝陽家附近的士多店喝一罐冰汽水;也會想去烏鎮街頭,猜測這會不會突然有一場即興話劇上演,黃磊、劉曉邑或丁一滕突然在街角出現。

透過影視劇的鏡頭,我們得以觸摸一座城市的肌理、看見異域風情的生命體驗。跟随鏡頭打卡,收獲的是深度旅行的難忘體驗。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客官,您要幾分醉?”

在紹興點奶茶時,店員不僅僅會問多少冰、幾分甜,甚至還會問到,“您要幾分醉?”一句話道出了紹興黃酒奶茶的特别。

不僅僅是奶茶,紹興人将這份醉意藏到了各種甜品飲品中——黃酒棒冰、黃酒奶茶、黃酒莫吉托、黃酒雙皮奶、黃酒巧克力、黃酒牛軋糖……老黃酒被他們玩出了新意。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對了,還有“醉”龍蝦。似乎任何外來物,來了紹興,配上黃酒,就有了那股“紹興味兒”。到了夏天,用黃酒制作的冰醉小龍蝦是本地年輕人青睐的宵夜。鮮美清甜,帶着一點點回甘,是屬于紹興的醉意。

黃酒在紹興各種新式飲食中的融入并不稀奇,它甚至貫穿了紹興大段曆史脈絡之中。越王勾踐、王羲之、魯迅、豐子恺……在他們廣為傳頌的曆史典故裡,一口紹興老酒都成了重要的靈感助推劑。

《呂氏春秋》記載有越王勾踐“投醪勞師”的故事,越王勾踐在出師伐吳前,百姓獻酒,祝越王旗開得勝。勾踐“跪受之”,并将酒灑在河中,讓士兵們迎流而飲。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還有紹興人魯迅,《在酒樓上》一文裡,“我”進酒樓後,先和堂棺要了“一斤紹酒。——菜? 十個油豆腐,辣醬要多!”孔乙己如此窮困,在魯鎮的酒店裡,也要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豐子恺閑來無事也會溫一壺紹興黃酒,說這口紹興老酒是他離不開紹興的原因。

有酒,可以氣盛,然後作戰;可以放肆,然後作詩;也可以融入一日飯菜裡,讓人活下去,活的有滋有味。《八角亭謎霧》裡,老段大早上在店裡吃着包子,就着小菜,旁邊還放着一瓶老黃酒,也是生猛。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紹興的美食也繞不開酒。道地的老味道裡,除了茴香豆,黴臭的蒸菜,醬鴨、糟雞、鹹魚鲞等各式各樣鹵味都是些下酒好菜。紹興人擅長在儲存食物時,将時間發酵的鮮美鎖進食物之中,于是紹興菜顯得味道更為濃烈,吃起來,口腔裡熱熱鬧鬧,再“咪”上一口自家釀的黃酒,又是沉醉的一餐。

也許正是因為有酒,讓紹興這個地方,透顯出不同于其他水鄉的 “溫柔”。紹興更沉靜,但又足夠熱烈。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王小帥導演看到了紹興的這種特别。

為懸疑劇選擇江南水鄉拍攝,本就是一種大膽的決策。編劇楊翌說,劇組最早勘景時,王小帥考慮過在自己長大的貴陽拍攝,但待了一天,覺得并不适合故事本身的氛圍。“要往水鄉走。”這是劇組為了找尋契合故事的“氤氲”氛圍,所定下的大方向。

直到來到紹興,這座水鄉的腔調讓團隊感覺一切都對了。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如果說紹興的核心裡有一份黃酒般的幽深、沉靜和爆發力,那從外部的色調、氛圍來看,江南煙雨下的白牆黑瓦,青石闆和烏篷船,透着點水墨畫般的俠氣和神秘。

來到這樣河道縱橫、小路交錯的紹興,王小帥意識到,來對了,“要的就是南方這種氤氲煙霧裡的緊張和恐懼感!要的就是慵度流光中的暗流湧動!”他的蒼老,他的年輕,都是故事天然肌理的一部分,就像長在這裡。這個故事隻能發生在紹興,發生在其他地方,都顯得不夠自然。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演員也同樣直覺地感受到紹興的神秘氣質。在劇中飾演昆劇團長丁桡烈的演員邢岷山,聊起拍攝時的梅雨季節,“連天的雨霧籠罩下的小城營造出一種壓抑而晦澀的氛圍,讓劇組所有演員一下子就進入到劇情規定的情緒中去了。”

烘托這種神秘氛圍的,除了江南氤氲的氣候,還有這裡的曆史沉澱。

《八角亭謎霧》美術總監呂東這樣評論紹興——“煙雨蒙蒙,彎水石橋,白牆黑瓦,小巷悠長,台門比比,極具江南水鄉特征,是中國城市中難尋的對曆史建築群儲存相對完整,有其獨特城市特征的地方。”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的确如此,在紹興街頭,擡頭經常能看到路标上寫着某位名人故居距離多遠。在河邊吃飯,對面可能是王陽明故裡;在巷子裡走一走,便能感受到王羲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氛圍,望見不遠處就是蔡元培故居……瞬間,你就能和明代湖北人袁宏道共情——他在《初至紹興》寫了這麼一句,“士比鲫魚多”。

當然,曆史感還顯露在最日常的部分,就像劇組美術總監呂東所說,“過個橋,都是宋元明清”。

《八角亭謎霧》裡反複出現的八字橋,是紹興老城的地标。八字橋建于南宋年間,四通八達,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主角家中的拍攝場地,便設在紹興八字橋四樓三底的老屋——黃家台門。黃家台門,其實是紹興人曉東的祖宅,今年春節期間接到《八角亭謎霧》導演王小帥的電話,得知劇組希望借用他家閑置的祖宅作為主場景的拍攝地,他便從南京趕回紹興,和八字橋周邊的居民住戶,一同進行改裝。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圖源:紹興晚報 —八字橋取景拍攝《八角亭謎霧》殺青)

最終,老宅呈現為劇中的模樣在第一集中亮相,祖峰飾演的父親穿過老屋來到女兒的房間,一場争執随即發生。一家人的關系呈現、故事從這幢木質結構、具有年代感的老屋的一角徐徐展開。也借由老橋、老宅、河道,為《八角亭謎霧》劇集氛圍奠定了基調。

還有讓人忘不了的戲曲。吳越在劇集裡飾演了一位昆劇團老師,帶出了不少戲曲戲份。

在紹興,戲曲文化濃厚,無論老少,大多紹興人迄今還有看戲的傳統。過年時候,村子裡都會搭上戲台,演上幾日,每逢有戲了,家家戶戶都會将自家的長闆凳搬到戲台前,坐等好戲上演。如今,在紹興新昌西坑村,還能看到明清時的戲台。青石上,當年的圖案還清晰可見。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八角亭謎霧》劇組給老城紹興帶來了新的故事。走在八字橋、書聖故裡、廣甯橋、西街等地方,想到的不僅僅是沉靜的曆史,慢悠悠的生活,腦海裡也會浮現出那個有點眩暈和詭異的迷霧故事。時空疊加下,是特别的迷醉體驗。

而對于當地人來說,取景地就在家門口,自然會有 “誤入”拍攝現場的奇妙感覺。有當地網友發微網誌,感歎“誰能想到我們的生活離影視劇這麼近,我們自己住的家都能被拍進影視劇裡,成為永恒。”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有将日常生活和劇情互動起來,“每次到府山橫街的早餐店吃早餐,都像是走進了玄家的包子鋪,感覺下一秒祖峰老師就要走出來飛踹我一樣,哈哈。”。

旅行者的視角和熱情也帶給紹興人新的刺激,讓他們用新的角度重新打量自己的家鄉。總是出現在課本裡的紹興名人魯迅,如今成為了紹興人@衡門栖遲創作裡的重要元素。在她的文創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魯迅”主題的文化衫。“我覺得在當代,魯迅精神值得依舊推崇,是以年輕人依舊喜歡它。他的很多金句仍被引用。”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圖源:@衡門栖遲)

@衡門栖遲是一個93年的女孩,大學畢業後,從上海回到家鄉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做當地文創和藝術品周邊。《八角亭謎霧》拍攝時,劇組的從業人員偶爾會到她的工作室歇歇腳。

像她這樣,選擇回到老城、留在老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網際網路縮小了地域之間的資訊差。老城的慢生活、低成本,同時擁有和外界交流的管道,這讓自我意識更強的年輕人願意前來,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坐在店裡喝茶,看着外面兩座800多年曆史的老橋,原住民過着樸素的生活,大爺大媽住在小河邊,發發煤爐、聊聊天,慢慢悠悠、不急不躁。當地文旅人@猛犸先森說,紹興是個足夠需要深度感覺感受才能懂它的城市。走一走安靜有煙火氣的街道,嘗一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雪糕,再散步去西小路的河埠頭吃一頓,可能還不夠,再依循些和紹興黃酒般恒久不變的傳統——喝茶,咪酒,看戲,逛早市,坐着烏篷船,在那些名人故居裡轉悠悠,然後,讀讀書,念念詩,靜靜感受這一切。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

(圖說:紹興小城的下午茶,圖源:小紅書@MOAC猛犸先森)

一部劇讓更多人看到了紹興的古樸,也看到老城裡,年輕血液湧入後,新鮮事物在生長。“劇中城”的聲入人心,讓更多“城中劇”開始發生。

當地媒體《紹興晚報》認為,“從觀影到觀景,從線上到線下,從虛拟到現實,網劇讓八字橋外景地偶遇更多知音,起到了為紹興古城引流的作用。”一部網劇讓老城再度走紅,光明日報、人民日封包旅、新華網浙江、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官方微網誌等媒體均對此報道。熱議背後,是人們内心對文化尋根的探索,一種家鄉自豪感油然而生。

過去,海明威用《流動的盛宴》向全世界安利巴黎,森山大道用他的相機呈現了戰後東京街頭,如今,我們身處視訊時代,影視劇中的城市真實且完整。無論是外來者還是當地人,都能在一部劇中,再次看到這座城市的景觀,看到她的曆史與當下,看到裡面的人和故事,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 · · · · ·

為什麼看《八角亭謎霧》時,總想喝點紹興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