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種災難

跟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種災難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

最好的關系是——親疏有度,相看不厭,久處不累。

《奇葩說》中,傅首爾曾說過一句話:我按照母親制定的“完美人生計劃”走到現在,最高興的是我媽,不是我。

很多父母都習慣“以愛之名”過分幹預子女的生活,在這些父母的眼中,孩子需要什麼不重要,他們覺得孩子需要什麼才重要。而反抗的孩子,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遭受道德綁架。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所有好的關系,都是自帶邊界感的。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就像畢淑敏在《教養的關系花園》中說的: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惟命是從。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

不讓别人過多介入自己的生活,是一種智慧;不過多介入别人的生活,是一種修養。

哪怕對方是自己的父母子女,也要把握好邊界。

正如紀伯倫所說:

你的兒女,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并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過這樣一句話:

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在婚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就該不分你我。

但事實上,婚姻裡的兩個人,都是需要空間的獨立個體。

寒冷的冬天,豪豬需要彼此依偎取暖,但是豪豬身上有刺,挨得太近,容易紮傷彼此;挨得太遠,又容易凍死。

于是豪豬之間,會有微妙的距離,既可以彼此溫暖,又避免彼此傷害。

太過親密的距離,會讓人覺得喘不過氣,有時候還會傷人傷己,而那些把婚姻經營得十分美好的夫妻,都懂得給親密留一點空間。

錢鐘書就曾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如果不懂得分寸,不懂得留白,婚姻就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圍城。

真正的愛,是要去接受,而不是改變;是要去支援,而不是支配。夫妻之間要給對方留個人空間,而不是把對方當做自己的所有物、附屬品,去支配對方的一切。

唐高宗李治有一言:“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讨嫌。

細細品來,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剛做出來一道魚肉聞起來很香,但如果放上幾天可就臭了;

到别人家做客,剛開始人家很歡喜,住的日子久了,就會惹人厭。

《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擔米恩,鬥米仇。真正聰明的人,幫人都是幫一時,并不是幫一世;救急,但不救窮。對親戚一味幫忙,不如讓他們自強自立。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并不在于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

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再好的親戚,也要有原則,有分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5億公裡。

據專家分析,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會變成“火焰山”,瞬間生靈塗炭;

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遠3%,地球就是“廣寒宮”,幾乎所有生命都無法存活。

而現在,它們的距離是恰到好處的1.5億公裡。

這不遠不近的距離,給我們帶來了宜人的氣候、豐饒的物産,讓地球不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同樣如此。良好的人際關系,應當建立于“有界限的親密”之上。

梁實秋在《談友誼》裡寫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是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一杯清水,看似平淡,卻清涼解渴,不可或缺。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純粹的,因為純粹,才能長久。知道太多不必要的事,反而會讓彼此心生間隙,甚至會破壞彼此的交情。

作家三毛曾說過一句話:“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丢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不幹涉朋友的生活,不亂說朋友的隐私,說話做事留有餘地,再熟悉的人,也要注意分寸。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不能跟同僚成為很好的朋友?

有一個直戳要害的回答是:因為彼此之間有利害關系。

職場人每天跟同僚接觸的時間多于親人,殊不知,如此親密的關系往往更易産生問題。

而問題的十之八九,都來自于“沒有分寸”。

一天,同僚找不到自己的杯子,伸手就抓過我的杯子,直接用我杯子喝水,還邊喝邊跟我說:“咱倆誰跟誰啊!”

當時我真想告訴他:“哥,咱倆真沒那麼熟,請你放下我的杯子!”

“咱倆誰跟誰”,這原本是一句好話,但是近些年随着用的人越來越多,反而變成了一句令人害怕的口頭語。

許多人分不清自己與同僚交往的界限,總覺得是好朋友了,什麼都可以分享了,什麼都可以不在乎了,甚至什麼都可以借用,卻不去考慮對方是否願意。

人有分寸,方能行止于天地之間,職場複雜,更要如此。

行動拉開距離,言語保持得體,心态注意疏離,職場關系就不會太難。

活得通透的人,都會帶着合适的距離感,尊重對方,同時也是尊重自己。

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餘生,願我們都能學會交往的至高境界:

“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