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态殺手”加拿大一枝黃花再現,入侵河南、浙江、江西、湖南、江蘇、四川、重慶、陝西等地,成都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迹。
實際上,外來入侵植物在成都并不鮮見。除了加拿大一支黃花,馬纓丹、紅花酢漿草、一串紅、桉等,都是成都人身邊常見的外來入侵植物。相關資料顯示,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達到158種,其中,具有明顯危害性的就有71種。

一人多高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植株
馬纓丹、胖娃草……
這些常見的植物,居然也是外來入侵物種
中國生态環境部2020年釋出的《2019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态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成都此次出現的加拿大一支黃花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此外,上了名單的馬纓丹、空心蓮子草、飛機草、鳳眼蓮、刺苋、土荊芥、一年蓬等,均在四川有分布。
其中,空心蓮子草就曾入侵成都水源保護地——雲橋濕地。
空心蓮子草,成都人叫“胖娃草”。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成都康華社群發展中心從業人員在雲橋濕地調查發現,胖娃草在該濕地越來越多,不斷擠壓其它生物的生長空間,導緻當地最常見的菱葉鳳仙開始減少。
2013年,康華中心開始組織志願者人工割除。一場與“胖娃草”争奪濕地的戰役打響了。經過多年努力,到2017年時,“胖娃草”的瘋長已得到有效控制。
“20幾年前我們都用來喂豬,由于它侵占莊稼的空間,我們也曾對付過它。”當地村民王青玉說,“現在比以前好多了,不再滿地都是了”。
空心蓮子草
那麼,成都有多少外來入侵植物?以下這組資料可以窺見一二:
◆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共158種,隸屬42科110屬。根據實地調查,種類最多的3個科是菊科(36種)、豆科(17種)及禾大學(13種),合計占比41.77%,種類最多的屬是苋屬(8種),其次是飛蓬屬(4種)。 ◆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中,原産地為美洲的有101種,歐洲的20種,非洲的6種,亞洲的6種,大洋洲的4種及原産地跨洲分布的有21個。由此可知,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中,原産地為美洲大陸的種類最多,占比63.92%。 ◆依據闫曉玲等對外來入侵植物等級劃分原則,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有19種為惡性入侵種(1級入侵),其中有10種來自于菊科;32種為嚴重入侵種(2級入侵),20種為局部入侵種(3級入侵),41種為一般入侵種(4級入侵)以及46種為有待觀察種(5級入侵)。入侵等級屬于第1級至第3級的入侵種具有明顯危害性,總共有71種,占比44.93%。
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部分),一串紅、桉、虞美人、蔥蓮都很常見。
除了植物,成都還有哪些外來入侵動物?
今年3月底4月初,四川西昌一名輔警在工作中,腳踝被紅火蟻咬傷,出現了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的症狀,随後被緊急送醫治療。所幸,該輔警得到了及時救治,脫離了危險。
據悉,紅火蟻源于美洲南部,是一種主要的入侵害蟲,并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組織認定為最有害的100名入侵物種之一。自2004年以來,目前分布已擴大到我國多地,在四川省,西昌、攀枝花等地均有紅火蟻出現。今年9月,紅火蟻還出現在成都金堂。
紅火蟻
除了紅火蟻,“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的牛蛙、福壽螺等,也是成都乃至四川的“常客”。
目前四川天然水域中,最“顯眼”的外來物種是福壽螺。今年6月,家住成都溫江區萬春鎮的居民反映,當地天鄉路旁水池裡的石頭上有大量福壽螺的卵。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夏天正是福壽螺繁殖的高峰期,成都每年都會安排區(市)縣農業部門對這一類外來入侵物種進行集中處理。
據四川省水産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介紹,福壽螺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以食用為目的引入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兩年就到處都是它們的蹤影。像兩河公園等都能看到,周邊的濕地以及秧田水稻等,仔細觀察,都能看福壽螺粉色的、一團一團的卵。“可以說已經泛濫,但并未成災。”張志英介紹,其本身的特點和生态環境的自我調整能力,抵消了一些影響。
出現在成都溫江的福壽螺卵塊
外來入侵物種怎麼防?怎麼治?
2020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的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中,有71種對自然生态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那麼,該如何預防、管理、治理外來入侵物種?
據大河報報道,今年1月20日,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态環境部、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印發了《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外來物種入侵”給出了具體的防控措施。
◆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測預警
對于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辦法,《方案》指出,以我國初步掌握的外來入侵物種為基礎,在農田、漁業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各區域,啟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摸清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範圍、危害程度等情況。
同時,依托國土空間基礎資訊平台等建構監測預警網絡,在邊境地區及主要入境口岸、糧食主産區、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以農作物重大病蟲、林草外來有害生物為重點,布設監測站(點),組織開展常态化監測。并通過強化跨境、跨區域外來物種入侵資訊跟蹤,建設分級管理的大資料智能分析預警平台,強化部門間資料共享,規範預警資訊管理與釋出。
據四川農村日報報道,今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舉行了四川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廳際聯席會議,強調要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到2023年底,摸清四川省外來入侵物種發生情況,建立名錄清單、标本庫,完成總結報告。
◆加強入境口岸對外來物種的防控
據專家介紹,這些“海外來客”主要有三種管道進入我國:一是空氣流動、水體流動、昆蟲鳥類的傳帶的自然入侵;二是有意引進,比如出于觀賞、飼料等目的;三是無意間引進,随着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客無意間被引入的。
顯然,入境口岸成為外來物種入侵的一個重要途徑。
《方案》指出,相關部門須強化入境貨物、運輸工具、快件、郵件、旅客行李、跨境電商、邊民互市等管道的檢疫監管,對截獲的外來入侵物種進行嚴格處置,并發揮海關反走私綜合治理作用,嚴厲打擊非法引進、攜帶、郵遞、走私外來物種的違法行為,有效堵截外來物種非法入境管道。加強口岸查驗設施裝置配備,提升實驗室檢疫、檢測、鑒定技術水準,提高海關口岸把關能力和外來入侵物種口岸檢疫防線。
據悉,2020年,成都海關所屬郵局海關曾從泰國進境郵寄物中截獲2株類似芋頭鮮活植物,初步篩查出雜草種子并分離出大量活體線蟲。經鑒定,雜草種子為羽芒菊,線蟲為滑刃屬和小杆屬線蟲。其中,羽芒菊是菊科羽芒菊屬多年生鋪地草本植物,被列入《中國入侵植物名錄》,屬2級嚴重入侵類植物。
羽芒菊種子
◆分類施策、治早治小、全力撲殺
《方案》明确強調,加強農田、漁業水域等區域外來入侵物種治理。目前,我國重點做好草地貪夜蛾、馬鈴薯甲蟲、蘋果蠹蛾、紅火蟻等重大危害種植業生産外來物種阻截防控,堅持分類施策、治早治小、全力撲殺,在關鍵區域布設阻截帶,內建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建立綜合治理示範區。
與此同時,強化水生外來物種養殖環節監管,推進水葫蘆、福壽螺、鳄雀鳝等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綜合治理。加強對危害農業生态環境的紫莖澤蘭、豚草等外來入侵惡性雜草的綜合治理,加強生物防治和生物替代,穩妥開展集中滅除。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結合有關生态保護修複工程建設,已抓好松材線蟲、美國白蛾、互花米草、薇甘菊等重大林草外來入侵物種治理。并開展少花蒺藜草、黃花刺茄等危害森林草原濕地生态系統的惡性入侵雜草綜合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綜合治理,推進城鄉綠化區域外來入侵物種治理。
◆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機制
我國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認定标準、擴散規律、危害機理、損失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在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針對口岸查驗、應急撲滅、生物防治和生态修複等關鍵環節,加快研發快速鑒定、高效誘捕、生物天敵等實用技術、産品與裝置,形成可複制、易推廣的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和成果。
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有關規定,修訂農業、林業外來物種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制修訂外來物種風險等級劃分、檢測鑒定、調查監測、綜合防控等技術标準。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部際協調機制,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專家委員會,加強防控工作政策咨詢、技術支撐。
◆加強科普宣傳和法律政策解讀
另外,結合主題宣傳活動,向廣大市民解讀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普及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知識。并将外來物種入侵防控作為大中國小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參與式、實踐式教育,引導提升廣大青少年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确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七)》規定了非法引進、釋放、丢棄外來入侵物種罪罪名。
此外,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勝祥也談到,個人不随意購買、棄養、放生、處置外來動植物,也對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有積極作用。
實習編輯 向财霞 綜合紅星新聞 大河報 央視新聞 四川農村日報 川觀新聞 中新社等
參考資料:
《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 徐波、高信芬、塗衛國/主編(科學出版社)
《成都市外來入侵植物種類特征及區系分析》 鄧亨甯、廖敏、鞠文彬、李蒙、高信芬、徐波/著(生物安全學報)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