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别弄錯了,是《了不起的老爸》,不是《了不起的爸爸》,兩部電影,是兩個迥異的風格。
這部電影在今年的6月份上映,總票房達到了1.49億,雖然不敵動辄幾十億的熒幕巨制,卻是一部足夠帶給你溫暖和力量雙重buff的精品之作。
【一】除了他們,沒人會為你付出更多
先聊點電影之外的東西,當然也跟這部電影有關。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大意是采訪了幾位父母,并且向他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們的孩子得了重病,你們會怎麼做?”
——砸鍋賣鐵也要救啊。
——肯定要救啊,隻要能治好他,錢不錢的我們想辦法。
——賣房、賣車,賣命都行。
——這個事我都不敢想,可如果真的發生了,那我什麼都可以不要。
幾位父母除了措辭方式上有所不同以外,其實都在表達同一個内容,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經常忽略的、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舐犢之情。

肖大明就是這樣的父親。
他不希望兒子肖爾東像他的母親一樣,為了跑馬拉松,甯願承擔多發性硬化疾病帶來的緻盲甚至全身癱瘓的風險。
是以,他千方百計地阻止爾東參加馬拉松訓練,用心良苦地執意讓他閉着眼睛練習鋼琴, 甚至讓他閉着眼睛走盲道……
正如爾東所言:在你眼裡,我早就瞎了。
這裡,不能用對與錯來評價。
肖大明隻是希望,假如真的有一天爾東看不見了,抑或是自己不在了,至少他可以靠鋼琴養活自己。
是以他才願意花幾萬塊錢買一架鋼琴,也舍不得花二十塊錢洗一次計程車。
【二】傾盡所有,卻未必是他想要的
導演周青元把父子之情完美地嵌入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掙紮和對抗,爾東的堅持讓肖大明所有的付出變得一文不值。
這是很殘忍的事情,卻是肖大明必須接受的事情。
拿一個好朋友的家事做例子吧,真的太貼切了。
那是我的一位前上司兼好友。
在他女兒申報聯考志願的前夕,非要我現身說法,給女兒講講廣告這行是多麼的辛苦,未來是多麼的艱難。
可是我明明挺快樂的。
隻因為女兒不想選擇機電類專業,偏偏想進入我正在從事的廣告行業,不想繼承他辛苦打下的農機市場的江山。
如他所願,在女兒面前,我說了他最想聽的話。但是在我們獨處的時間裡,我說出了真實的想法。
“留下你能夠為她留下的,去支援她的選擇,至少不反對。”
“那我這麼辛苦是為了誰啊?”
“從你的角度,是為了她,但從她的角度,你在控制她。”
“我隻是不想讓她以後吃太多苦,這有錯嗎?”
“沒錯。可是真按照你說的做了,她就不苦了嗎?”
說這話的時候,我基本沒過大腦,挺傷人的。
【三】我們不是他生命的所有者,而是陪伴者。
爾東逃出家門,赤腳上陣,雙腳血肉模糊的那個片段,恐怕是能帶給所有父母最大沖擊的地方。
我們自以為是孩子的所有者,其實他們隻是通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卻并非為了我們而來,他們終究要去往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人生。
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肖大明才真正醒悟,自己的角色,或者是所有父母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在經曆了與爾東“無聲的相處”後,他從一個控制者轉變為陪伴者。
他開始練習馬拉松,他要以陪跑員的身份和爾東一起跑完全程。
當最後那根紅色的牽引繩,随着肖大明筋疲力盡地倒下,他松開手的一刹那,他終于看到了爾東最向往的樣子:
——我的眼中沒有光,但我的腳下還有路。(何亞君,全馬盲跑第一人)
盲眼參賽,是肖爾東赢了自己;
學會放手,是肖大明赢了自己。
一段壓抑的父子關系最終變成熱烈的彼此成全,世上恐怕沒有比這更好的Happy Ending了。
另外,為什麼我喜歡看勵志電影?
因為我隻是個普通人,想必大機率你也一樣。
不如意事常八九,時常給自己打打氣,好讓自己能在遍地的淤泥裡,更勇敢地走下去。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