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批評披一件幽默的外衣

作者:言沫z

整天嘻嘻哈哈厮混在一起的朋友,是“昵友”(按西晉蘇浚的分類法,符合“甘言如饴,遊戲征遂”)。一個有智慧、幽默的人,不應該追求或滿足于成為他人的“昵友”,而應該在朋友有錯誤時指出來,做朋友的“畏友”(即“道義相抵,過失相規”)。然而,有很多人不願意成為“畏友”,究其原因是害怕因批評而引起對方的不快,進而引起彼此關系的裂痕。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你若坐視朋友錯下去,等朋友陷得難以拔足時醒悟,估計你們的友誼也就走到了盡頭。

是以,該指出來的還是要指出來,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隻是,其方式不妨柔和一些、含蓄一些、有趣一些--這些正是“幽默”的拿手好戲。

中成藥與西藥口服制劑,因為味苦,大多裹上了一層糖衣,以利于患者口服。現代生活中的幽默也同樣可以起着包裹“良言”的糖衣效用。人們用幽默來表達嘲諷、批評的意味就是生活的一種藝術,是人際關系和諧的需要。

對方錯了,我們就應讓對方改正,但是如果方法過激,可能會讓對方臉上挂不住,惱羞成怒的人會更加堅持自己的錯誤,于事無補。是以,聰明的人會選擇幽默的語言提醒對方,給對方留下面子。這是因為,笑是最能解嘲的東西,在哈哈大笑中,頑固的人也會變得可愛。

某青年拿着樂曲手稿去見名作曲家羅西尼,并當場演奏。羅西尼邊聽邊脫帽。青年問:“是不是屋内太熱了?”羅西尼說:“不,我有一個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你的曲子裡,我碰到的熟人太多了,不得不頻頻脫帽!

青年的臉紅了,因為羅西尼用幽默的方式委婉道地出了抄襲别作品的事實。

運用這種表達方式,既可以用委婉含蓄的話烘托暗示,巧用邏輯概念,對談判對手進行批評、反駁,又可以保證雙方的關系不至于因批評、反駁而馬上變得緊張起來。

我們批評别人,一般是出于讓對方改善的動機。不論批評的對象是親朋、同僚、下屬還是陌生人,我們都應注意不刺傷對方的自尊心,這樣便不可能遭人記恨。如果刺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即使對方是個豁達的人,也難免會影響與其日後的關系。

用幽默的口吻去批評,就會最大限度地減輕批評的負面效應。運用幽默的語言可以把說話者的本意隐含起來,話中有話,意在言外。

某大學生畢業時從學術網站上照抄了一篇畢業論文以蒙混過關。他把論文交給自己的導師。導師翻了翻論文,然後微笑着說:“不錯,我認為可以發表在學術網上。”大學生臉紅了。導師又說:“還是再修改修改再說吧。”該大學生又羞愧又感激地回去了,終于認真地寫出了自己的論文。

運用幽默的願望并不是成人的專利,孩子們對幽默力量的運用,有時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個酒鬼,貪戀杯中之物,酒醉之後常常誤事。妻子多次勸他,他怎麼也聽不進去。一天,這個人的兒子對他說了幾句,使得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決心以後再不喝酒。

原來,他的兒子說:"爸爸,我送給你一個指南針。“孩子,你留着玩吧,我用不着它。

“你從酒吧裡出來時,不是常常迷路嗎?"

還有一則幽默,說的是某年輕夫婦慮待其老父老母,甚至每天給老父老母吃一些用破碗裝的殘菜剩羹。

年輕夫婦的五歲兒子,每次在爺爺吃飯時總是對他們說:“小心啊!别把碗摔壞了。”這句話重複了很多次後,年輕夫婦終于好奇地問兒子:

“你為什麼那麼關心那些破碗?”

“因為,我要留着将來給你們吃飯用。”兒子說。兒子的一句話,讓年輕夫婦幡然醒悟。

以圓滑的技巧表達批評,幽默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對方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