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媒曝日本前外交官親筆書信,稱暗殺明成皇後“比想象中容易”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南韓特約記者 張靜 環球時報記者 林澤宇 金惠真】《朝日新聞》16日曝光了126年前日本時任駐北韓外交官堀口九萬一的親筆書信,進一步解密了“乙未事變”(又稱“闵妃弑害事件”)的經過。南韓多家媒體17日轉載了日本《朝日新聞》的報道,日本高層涉案的新線索引起南韓專家學者們的注意,他們表示,“這是最能反駁日本人的有力證據”。書信中關于“暗殺如此簡單”的話語也讓南韓群眾震驚和憤慨,有人對日本帝國主義惡行進行譴責,有人為當年國家弱小挨欺感到悲傷。

“乙未事變”發生于1895年10月8日(農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日本人攻入景福宮将闵妃殺害,引起國際震撼與譴責。親俄反日派的闵妃(北韓高宗的妻子、死後被追谥為後人所熟知的“明成皇後”)是19世紀末北韓的實際統治者,日本帝國密謀将其殺害後,将勢力不斷深入北韓半島,并在1910年占領北韓半島。

日媒曝日本前外交官親筆書信,稱暗殺明成皇後“比想象中容易”
日媒曝日本前外交官親筆書信,稱暗殺明成皇後“比想象中容易”

堀口九萬一書信信封,其中1895年10月9日的書信套了兩重信封(圖檔來源:《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稱,“乙未事變”新的相關史料經考證後曝光。書信的作者堀口九萬一(1865-1945)當時任職于日本駐北韓領事館。經日韓兩國史學家考證,他在1894年11月17日至1895年10月18日寄給故鄉的朋友、學者武石貞松共8封親筆信。其中落款日期為1895年10月9日的書信中詳細記載了堀口九萬一所屬的行兇團夥從翻越圍牆至入侵北韓王宮弑妃的行動過程。

堀口九萬一寫道,“翻過圍牆,設法到達寝殿并刺殺王妃(指明成皇後),過程比想象的要容易,這令我很驚訝”。

親筆信的内容與堀口九萬一在20世紀30年代回顧事件時所發表的言論有明顯出入。《朝日新聞》稱,堀口九萬一曾以事不關己的第三者視角描述事件,但在最新發現的信件裡卻直言“我們殺死了王妃”。堀口九萬一還曾表示,暗殺主謀是北韓王室“親日派”興宣大院君(北韓高宗的生父),說大院君在事件前夕寄給他三首“起義詩”,并透露了将發動政變的意圖。然而,在最新發現的書信中,堀口九萬一提及大院君送給自己的詩詞時給出的評價是“詩文晦澀難懂,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這批信件由現年77歲的文物收藏家長谷川從名古屋的古物市場中意外找到,後來送交在日的南韓史學家金文子進行考證與鑒定。“在職外交官直接參與殺害駐在國的王妃,這無疑令人震驚”,著有《殺害北韓王妃的日本人》一書的金文子表示,這批信件史料的細節盡管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确為堀口九萬一的筆迹與印鑒無誤,内容可信度相當高。金文子還表示,堀口九萬一在事件發生40餘年後的說辭與最新發現書信中的說辭“内容完全不同”,書信是證明其事後說辭為假證的重要證據。

“乙未事變”如今仍是曆史之謎,針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和觀點,日本和北韓半島長期以來存在巨大分歧,尤其是主謀者問題更是衆說紛纭。1945年之後,日本是“乙未事變”主謀的觀點在南韓得到确立。南韓中學曆史教科書對該事件這樣解釋道:“明成皇後被認為是妨礙日本侵略北韓的人物,因而日本公使動員日軍和日本惡棍侵入宮阙,犯下了弑害明成皇後的蠻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于“乙未事變”的觀點與南韓基本一緻。

不過,盡管許多研究指向主謀是時任日本駐北韓公使三浦梧樓,但由于幾乎沒有找到日本政府參與暗殺的直接證據,學界對此一直存有争議——有觀點認為是大院君買通了日本人發動政變。三浦梧樓等日方事件參與者堅稱大院君是主謀。

日本的曆史教育長期回避“乙未事變”,側重于講述大日本帝國在日清、日俄戰争中的崛起晉身世界列強,對于如何染指北韓王朝内部進而發動暗殺的過往,幾乎略而不談。

當時由于北韓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北韓王朝沒有對涉事日本人團夥的審判權。日本政府迫于國際輿論的壓力對刺殺案進行調查,并對涉案者進行了形式上的審判。最終審判的結果是認定罪犯是北韓人。三浦梧樓被日本軍事法庭裁定“無罪”,日本廣島地方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不起訴堀口九萬一等行兇團夥48人,并将全員釋放。

南韓《北韓日報》17日報道稱,曾擔任南韓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的首爾大學教授李泰鎮表示,此前日本政府一直強調“乙未事變”是大院君主導的,日本浪人等民間人士僅起到“輔助作用”。但此次發現的書信内容顯示,時任日本駐北韓外交官就在行兇現場,并且詳細記錄了事件的經過,這足以證明這是日本國家層面的犯罪行為。

此事在南韓掀起熱議,南韓網民紛紛表示,“看到這條消息真是令人氣憤,國家到底要衰敗成什麼樣子才能發生這樣的事情”,“雖然已經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多年,但南韓的親日勢力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清算,決不能再讓親日派再次當南韓總統”,“日本必須要檢討檢討再檢討,日本外交官居然像盜賊一樣殺害别國的國母,日本必須要反複謝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隻有一個國家富強起來才能擺脫屈辱,必須要将這段曆史教育給子孫後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