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作者:青年知識分享

「 她想死,也想去巴黎住。」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劇情梗概

悲劇中心的主人公,名字叫做愛瑪,她的靈魂富有激情,在她的一生中,她從未停止過對心中所幻想愛情的追求,然而她又是幼稚且自私的,這樣複雜的特質一次又一次地讓她在人生的抉擇中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最終将她帶向萬劫不複的境地。

一開始她與包法利先生的相遇,充滿了偶然。包法利先生(也即是夏利)在一次會診中,偶遇了當時還是少女的愛瑪,從此之後,夏利開始不斷找機會接近愛瑪,兩人的關系也開始逐漸升溫。

愛瑪曾在修道院的女校裡讀書,在那裡,她在浪漫主義的熏陶下成長,她的頭腦中全是羅曼蒂克的幻想,她對自己未來的愛情充滿着期待,她沉溺在這樣遠離現實的想象中,對于現實和愛情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全部來自于浪漫主義小說的灌輸。

夏利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在書中,你很難找到他有什麼特别的缺點,他待人有禮,即使是在一段自己無法做主的不幸婚姻中,面對着自己醜陋的的妻子,他也仍然願意去遷就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也仍然為她的逝去而悲痛。然而,夏利過于溫和的性情也養成了他循規蹈矩的性格,在他的生活中,他從不願越雷池半步,他的生活過于被動,對事物缺乏自己的主見,而這,他與愛瑪貌合神離的重要原因。

一開始的相遇總是美好的,他們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新婚時光。然而很快愛瑪就發現與夏利的婚姻與自己想象中的相去甚遠。在愛瑪的想象中,愛情應該是像小說中的傳奇一般,充滿了冒險與未知,然而生活中日複一日的平淡讓她感到了厭倦,她向往上流社會的生活,想象自己能夠在王公貴族裡獲得自己的真愛。她開始對老好人夏利感到不滿了,他是個好人,讓人挑不出毛病,但他的生活總是一潭死水,愛瑪感覺自己的婚姻從愛情變成了自己追求愛情的牢籠。夏利越是對她百般遷就,她對夏利的不滿也就越是加深。

談吐像人行道一樣平闆,見解庸俗,如同來往行人一般衣着尋常,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查理不會遊泳、不會比劍,不會放槍。有一次愛瑪用傳奇小說中一個騎馬的術語問他,他竟瞠目不知所對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一個男人就該全知全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能把激情的能量、生活的雅趣和所有的人生奧秘都傳授給你,難道不是嗎?但是這個男人,他什麼也不教,什麼也不懂,對未來沒有任何期待。他以為她很幸福,她恨他的正是這種四平八穩的淡定,這種悠然自得的沉悶,恨自己讓他享受到的福樂。

如果隻是如此,他們貌合神離的婚姻也許還能維系,然而生活又開了一個刻薄的玩笑,機緣巧合下,愛瑪參加了侯爵的舞會,它讓愛瑪看見了真正的上流社會,讓她看見了夢中情人般的子爵,他高貴而優雅,從此,愛瑪的靈魂注定永無甯日。她精心收藏着那個在舞會上得到的煙盒,就像收藏一個自己永遠無法實作的幻想,從此,她的心再也無法在夏利身上停留片刻,她幻想自己是傳奇中的公主,有着驚世駭俗蕩氣回腸的愛情,幻想自己生活在城堡之中,夜夜笙歌。而最殘酷之處,莫過于她這個夢想是注定破滅的,她的出身,她的家境是不可能允許她有這種夢想的。現實與幻想之間不過是一線之隔,而這場舞會撕開了兩者之間的帷幕,愛瑪再也不能忍受平淡的生活了。她的心已經離開了夏利,飛向了遠方。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在那之後,愛瑪開始對夏利愛答不理,性格也開始變得陰郁苦悶,乖戾刻薄,夏利怕愛瑪生病,于是搬到庸鎮居住,很快,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在庸鎮,愛瑪遇到了一個金發青年——萊昂,她與他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很快關系就迅速拉近。然而他們始終沒有越過那一條紅線。

不久之後,愛瑪為夏利生下了一個女兒——貝爾特。可是這時愛瑪卻發現自己似乎愛上了萊昂,并且是以而心煩意亂,甚至不慎推倒了女兒。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萊昂此時也陷入了對愛瑪的迷戀中,為了擺脫這份感情,萊昂決定前往巴黎完成課程。兩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這段感情還未真正開始就被擱置了下來,他們之間的故事還并未就此結束。

在那之後,愛瑪陷入了一段時間的低谷期,她陷入了對萊昂的無限追憶之中,她後悔自己沒有及時把握住愛情,毫無由來地,她對自己丈夫的厭惡越發強烈。

不久,一個小地主羅多爾夫前來尋找包法利先生,讓他為自己的馬夫放血,他一見到包法利夫人的美貌,便在心裡盤算起了勾引的手段。作為一個三四十歲的情場老手,年輕又幼稚的愛瑪自然不是她的對手,很快,她就被羅多爾夫所展現的虛僞風度吸引,将自己一腔對愛情的熱情投入到了與羅多爾夫身上。

愛瑪找到了自己美好幻想的寄托——羅多爾夫。她以為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陶醉于自己與他的愛情之中,幻想和他一起浪迹天涯,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然而在羅多爾夫看來,愛瑪與他的其他情婦并沒有什麼不同,他深知自己和愛瑪的關系不可能長久。羅多爾夫早已是個中老手,對于甜言蜜語自然是手到擒來,然而這些隻不過是為了她的美貌而說出的謊言罷了,自始至終,他隻把她當成一個好看的花瓶。而愛瑪卻渾然不知,她無法忍受這樣偷偷摸摸的地下戀愛,央求羅多爾夫帶着她一起私奔,羅多爾夫假裝同意,然而就在臨行前卻隻留下一封假情假意的書信不告而别,自始至終,羅多爾夫愛的隻有自己罷了。就在約定好離開的那一天,愛瑪始終沒有等到羅多爾夫,卻看見了他的馬車從道路上飛馳而過,愛瑪一下子明白了一切,收到如此打擊的她一下子暈倒了。

受到打擊的愛瑪一度心灰意冷,卧床不起,投向宗教的懷抱,想要成為一個賢妻良母,開始閱讀許多宗教書籍。她開始忏悔自己對丈夫的所作所為,她将自己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小貝爾特身上,可是她不安躁動的靈魂卻從未真正地平靜下來。

然而愛瑪對夏利的愧疚很快就消失了,随着夏利一次手術的失敗,愛瑪對夏利的鄙夷與蔑視又卷土重來,她又開始後悔自己嫁給了一個這樣的男人。

夏利為了愛瑪的康複,帶她去看歌劇,可是再次遇到了萊昂後,她沉寂的靈魂又開始追逐愛情,她偷偷向商人借債,隻為贈送禮物來讨他歡心,卻渾然不知自己已經債台高築,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她把夏利交給自己管理的财産揮霍一空後,很快,她迎來了自己最後的命運。

愛瑪很快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代價,她欠下的巨額債務即将到期,債務人找到愛瑪,假如沒有辦法還錢,包法利先生的家産将被用來抵債,而包法利先生對愛瑪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愛瑪這才如夢方醒,她開始向她認識的所有人借錢,希望能夠度過這個難關。可是現實讓她失望了,她的兩個情人都無情将她抛棄。她去向律師居由曼借錢,可是這老鬼卻乘她眉急之際想占有她。她氣憤地走了。最後,她想到徐赦特去找羅多爾夫幫助,羅多爾夫對愛瑪的遭遇絲毫沒有同情,回絕了借錢的要求,而萊昂謊稱自己借不到錢,對愛瑪避而不見。愛瑪在借錢的過程中四處受辱,見識到了情人的背叛和他人的冷漠後,她脆弱的精神已經不足以支撐她自己。

「包法利夫人」——在幼稚與激情中走向破滅的靈魂

回來之後,愛瑪悄悄到藥劑師處偷偷服下了藏在閣樓裡的砒霜,在最後,面對痛苦萬分的包法利先生,愛瑪對他說:“你是好人。”,她看向自己的孩子最後一眼,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愛瑪死後,夏利之中在痛苦之中徘徊,他變賣家産還清了愛瑪的債務,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愛瑪與情人來往的書信,他這才驚覺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背叛,面對妻子的離去與她的背叛,他無所适從,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可是即便如此,在遇到了羅多爾夫的時候,他的軟弱與善良卻仍然讓他選擇了原諒。在種種打擊之下,很快夏利也撒手人寰,留下了自己的女兒。

回望愛瑪的一生,她其實有着許多得天獨厚的恩賜,她有着出衆的美貌,也有優秀的才情(她曾經幫包法利先生寫過收取治療費的書信),有一個深愛的她,可以對她百般遷就的丈夫,可是最後,這一切都沒能拯救她,她最終還是在命運的戲弄下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而這一切悲劇的直接原因,隻能歸咎于她自己,她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還有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她原本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個美好的人生。然而,她卻始終都不知足,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愛情”,最後落得可悲的下場。

難道她不配擁有愛情嗎?難道就因為她出身低下,就不配對愛擁有幻想嗎?其實不然,從一開始,她就走向了錯誤的方向,她從未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隻是一味地跟随着自己的感覺,她隻看到了愛情充滿激情活力的一面,盲目的追逐着陽光,看不到自己的方向,這熾熱的愛情火焰最終将她自己與身邊的人燒成了灰燼。

将她推向深淵的,不是愛情,而是她自己的無知與幼稚。她抛棄了她所應承擔的責任,對丈夫,她始亂終棄,對孩子,她也未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她對愛情的了解膚淺而片面,将甜言蜜語誤以為是深刻的靈魂之愛,最後在情人的背叛中,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惜這為時已晚。

她愛海隻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愛青草遍生于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務得到某種好處。凡是無助于她感情發洩的,她皆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為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她尋找的是情緒,并非風景。 引自第30頁

她有着一雙動人的眼睛,但是卻對現實與真相視而不見。最後的最後,她聽到了并不是天堂的聖歌,而是一個瞎子的歌聲,她雖然雙目健全,卻也像一個瞎子一般,僅憑自己的感覺形式,被花言巧語蒙騙,最後落得服毒自盡的下場。

作者福樓拜曾經說過,愛瑪她必須死,這又是為何?因為愛瑪的悲劇,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時那個病态的社會,福樓拜通過愛瑪,深刻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愛瑪個人的悲劇正是時代的一個縮影,在她最需要教育的時候,獲得的卻是小說中那些捕風捉影、假鳳虛凰的虛假愛情,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愛瑪是果,那麼當時的法國社會就是因。這反映的正是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福樓拜對當時法國社會的諷刺,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虛假的繁榮之中,而對真正重要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愛瑪的死,讓整個劇情達到了升華。

愛瑪的悲劇,是一個偶然,由諸多偶然的因素堆疊而成,但是愛瑪的悲劇,卻又是在那個社會下的必然。

世界上也許根本沒有愛瑪,又或者,就像福樓拜所說的,愛瑪就是他自己,也許我們就是時代中的愛瑪而卻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