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作者:現代快報

視訊加載中...

北極閣腳下,綠樹掩映、甯靜典雅,一座神秘的科學大院屹立其間。

這個大院,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從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專業機構。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李四光、斯行健、趙金科、盧衍豪、顧知微、盛金章……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地質古生物學家,都曾在這裡紮根工作。

它質樸寬厚,名字響亮: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從1951年建所到2021年,彈指七秩,它風雨兼程,走過了70個春秋。

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迎來70歲“生日”。古生物、精時地層及化石能源國際研讨會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南京舉行。

神秘大院,走出14位院士

南古所的70年,是四代南古人的故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煤炭、石油、金屬礦産等基礎工業原料急需開展地質勘探。翌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接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輾轉回國,組織全國地質工作。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1951年,通過集結全國古生物學人才,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成立。李四光親任第一任所長。南古所是中國科學院籌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前身為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中央地質調查所等。

南古所成立後,立即投入全國地質大調查工作。大慶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勝利油田……富鐵礦會戰、西南石油會戰、新疆礦産研究……南古人不追名,不逐利,他們用雙腳丈量神州每一寸土地。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新疆戈壁的酷熱幹旱,南海勘探的巨浪滔天,松遼盆地的密林深山,青藏高原的缺氧嚴寒,這些都擋不住南古人服務國家的腳步。國家的需求就是南古人前行的動力。

70年彈指一揮間。

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者之一和主要上司者、首創“䗴”科漢字及䗴科化石分類鑒定标準的李四光;在古植物的衆多領域做出開拓性工作、奠定中國古植物學和陸相地層研究的基礎的斯行健;在構造地質學、礦産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等領域卓有建樹,中國頭足類學科的創始者之一的趙金科……他們都是“南古人”。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從建所至今,南古所先後有14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有些化石,50年後唯獨我們認識”

南古所内,大樹掩映,建築敦厚穩重,其中,中樓、李四光樓都是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的。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行走其間,你會遇見幾億年前的生命體化石标本。

地質古生物學是幹什麼的?很多人充滿好奇。也許,你的腦海裡出現的是:手拿地質錘,滿山遍野低頭尋找,皮膚黝黑的一群人。

事實上,他們文質彬彬,學富五車。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很自豪地說,古生物學科一直以來被人看成是很小的學科,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南古所貴在每一代都有突出的科學家,全世界這樣的研究所是獨一無二的。

在尋找礦産資源的時候,南古人找到了“秘密鑰匙”。筆石化石是在中國華南尋找頁岩氣的“GPS”,可以精确劃定相關地層年代,定位富含頁岩氣的黑色頁岩。南古人通過長期不懈地攻關,建立了頁岩氣主産區地層的精準劃分标準,成為指導生産部門頁岩氣勘探開發的“黃金卡尺”。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澄江動物群、熱河生物群、甕安生物群、藍田生物群、漳浦生物群……那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生物,打開了人類認知的大門。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介紹說,南古所有40多個不同門類的研究方向。“将來也許過20年、50年……有些化石全世界沒人認識,但唯有我們所有人認識。”

說起和南古所的緣分,每個南古人的經曆都不太一樣,但又都似乎有一個共同點:熱愛。正如,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以春說,“就是熱愛。這裡面的科學問題,對我們來說非常的迷人,再大的困難也擋不住的!”

70芳華,開啟新征程

日月匆匆,70年如過煙雲。對地質時代來說,這連誤差都算不上。但對人生而言,卻很長很長,隻有那些幸運且高壽的長者,才能有幸完整地見證。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近年來,南京古生物所依托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援,推動建設了一個裝備齊全、國際先進的、可滿足古生物學前沿交叉研究的實驗技術支撐平台。并打造了開展地質生物多樣性資料驅動研究的大資料平台;同時南京古生物所還統籌博物館、标本館、圖書館;面向全社會開展科學傳播,将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詹仁斌說,70年來,四代南古人接續奮鬥,不僅将研究所打造成了國際古生物界的一顆璀璨明珠。還鑄就了“愛國奉獻、學用兼優、嚴謹創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

南京有個“神秘科學大院”,七十正芳華

國際年代地層劃分對比的标準 “金釘子”代表了相關國家地學研究的最高水準。在全球已确立的77枚地層“金釘子”中,中國科學家獲得了11枚。其中7枚是由南古人主持完成,2枚主要參與完成。每一枚地層“金釘子”的确立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其中也飽含了南古人的使命感、榮譽感,是南古精神的生動展現。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金釘子”的建立過程中,實際上就推動了古生物學向多學科的發展。“每一個地質工作者都是以把‘金釘子’釘在自己國家為榮。”

詹仁斌表示,南古所将以七十周年為起點,開啟新征程,期待再創輝煌。他說,“南古人始終牢記我們是‘國家隊’‘國家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堅持服務國家地質資源勘探,持續引領地層古生物學科發展。為科技自立自強,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阿裡亞 胡玉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