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萍 實習生胡冰月 北京報道
抗新冠藥物關注度持續升溫。
不久前,默沙東新冠病毒口服藥物Molnupiravir獲批使用,随後輝瑞公布了新冠口服藥物Paxlovid 的2/3期臨床研究EPIC-HR的中期臨床資料。中國也有相關布局并有初步成果,如開拓藥業雄激素受體拮抗劑“普克魯胺”獲巴拉圭的緊急使用授權,并于10月底正式啟動了重症住院患者三期臨床試驗;騰盛博藥兩種中和抗體藥物則或将于12月底前獲得準許附條件上市。
11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傑華生物廣譜抗病毒藥物霧化吸入樂複能治療重症新冠肺炎III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Cohort A)資料總結釋出,目前其參與臨床實驗的國際團隊正在撰寫論文。資料顯示,該藥物可降低重症病人的呼吸衰竭和死亡率58.3%,樂複能治療組無死亡病例;增加患者早日康複率67.8%;加快新冠病人體内病毒轉陰,将重症病人病毒轉陰時間從21天提前到7天;治療第7天将病人體内病毒載量降低24倍。
目前,中和抗體、小分子口服藥、廣譜抗病毒藥接踵而至,全球抗疫格局何時改變?在不久前的一次行業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陳凱先表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疫苗接種已有一定覆寫率的情況下,仍引起新一輪疫情,這突顯了抗新冠肺炎特效藥物研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特效藥物是戰勝疫情、消除恐慌、保護人類的終極武器。
談到治療藥物的接踵而至,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這将對防疫帶來一定的幫助,但終究要靠疫苗,特别是新一代疫苗。“新冠疫情已經越來越象流感或普通感冒,全球的防疫政策也将随之改變。”
陳凱先表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臨床在研的抗新冠藥物有381個,其中上市申請4個、臨床三期108個、臨床二期180個、臨床一期75個。
11月4日,美國藥企默沙東的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在英國獲批使用,成為全球首款用于治療輕至中度新冠症狀成年患者的獲批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美國和歐盟正在加速審批,預計最快将于2021年底上市。資料顯示,服用該藥物的重症高風險患者的死亡或住院風險将降低50%。
僅一天後,輝瑞制藥公布了其研發的新冠口服特效藥Paxlovid臨床試驗結果。資料顯示,該藥物能将重症成人患者的住院風險或死亡幾率減少89%。據了解,輝瑞公司将于11月25日前向美國政府送出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預計2022年初上市。
百濟神州進階副總裁、化學研發負責人王志偉博士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可以口服給藥,而且物制備工藝相對簡單成熟,産量遠遠高于大分子生物藥,成本也較大分子低;小分子藥物儲存、運輸環境條件要求也較低,友善儲存或運輸。
據中信證券藥品行業分析師甘壇煥介紹,相較于已上市的新冠治療抗體類藥物,Molnupiravir等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藥物具有幾點優勢:便捷性較強,患者口服即可無需前往醫療機構進行注射;治療成本低,其整體治療費用隻有中和抗體藥物的30%左右;産能瓶頸小,可迅速實作量産,可及性有望遍布全球;對突變株相對免疫,具有一定療效;節省醫療資源,減輕醫療機構負擔。
實際上,在Molnupiravir獲批之前,在小分子藥物領域,已有兩款藥獲批上市或獲批緊急使用,用于治療新冠肺炎,即吉利德的瑞德西韋(注射液),以及禮來制藥的巴瑞替尼(片劑)。
此外,還有被稱為治療新冠肺炎“特效藥”的中和抗體近期也進展迅速,較早時期的是再生元(Regeneron)公司開發的中和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禮來和加拿大AbCellera公司聯合開發的中和抗體LY-CoV555、VirBiotechnology和GSK聯合開發的VIR-7831,三者均已進入以治療為目的的II/III期臨床試驗階段。
國内包括君實生物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開發的JS016以及騰盛博藥的BRII-196/BRII-198,還有國藥集團正在研發的兩款藥物,分别是冠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和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等。其中,騰盛博藥進展較快,已釋出了其随機雙盲對照的國際3期臨床試驗資料,在837例疾病進展高風險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單克隆抗體聯合療法使住院和死亡複合終點降低78%,
并拟在今年12月底前上市,騰盛博藥相關負責人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明了該消息。
11月11日,義翹神州(301047.SZ)表示,疫情暴發以來,公司持續開發出一系列新冠病毒相關的生物試劑,其中部分生物試劑可以用于支援新冠特效治療性藥物的研發,如新冠病毒S蛋白,3CL蛋白酶試劑等。11月14日,翰宇藥業釋出了拟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開發新冠病毒多肽鼻噴劑藥物的消息。

其中,瑞德西韋有一定的争議性,雖已于2020年10年在美上市,但并沒有得到WHO認可。2020年11月20日,WHO釋出了一項有條件的建議:反對在住院患者中使用瑞德西韋。2020年10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瑞德西韋、羟氯喹等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受試患者中,使用瑞德西韋的患者數量最多,達2750名。
但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從總體死亡率、接受呼吸機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這些方面進行對比,這些試驗用的藥物全都“對新冠肺炎治療收效甚微,或是根本沒有效果”。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中國也有一款“老藥新用”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取得新進展。11月2日,傑華生物在其官網釋出了抗病毒藥物霧化吸入樂複能治療重症新冠肺炎III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資料。
樂複能,又稱重組細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2018年5月25日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準許上市,用于治療慢性B肝。
2020年2月,樂複能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開展了一項評價霧化吸入清除新冠病毒的II期臨床研究,該試驗共入組觀察89例普通型和重症新冠患者。研究結果顯示,超過60%接受樂複能霧化吸入治療的患者在6天内實作了新冠病毒轉陰。
目前,樂複能獲加拿大和日本特批直接開展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全球13個國家、近百家醫院進行,覆寫了從無症狀感染者、輕型、普通型到重症的新冠病人,由第三方國際臨床研究組織IQVIA負責相關臨床試驗事宜。
其中,樂複能治療重症新冠的研究為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觀察霧化吸入樂複能治療住院的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ClincalTrials臨床試驗登記資訊顯示,這個研究分二階段(Cohort A和Cohort B)獨立進行,均為雙盲設計,Cohort A觀察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參加臨床研究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巴西、南非、阿根廷、智利、秘魯、肯亞、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烏克蘭、馬來西亞等十餘個國家、約90多個中心。
第一階段(Cohort A)設計入組40例左右,實際完成45例。Cohort A臨床試驗已經完成,資料分析報告送出獨立資料委員會(DSMB)審查讨論,經DSMB确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正式揭盲。
第二階段(Cohort B)臨床試驗設計入組約780例左右,現正在病人入組過程中。
從Cohort A的研究結果發現,樂複能針對新冠肺炎的重症治療上,效果顯著:樂複能治療組7天病毒轉陰,安慰劑組21天轉陰,樂複能顯示出較好的清除新冠病毒效果;樂複能治療組與安慰劑組相比,降低重症病人的呼吸衰竭和死亡率近58.3%,死亡病例發生在安慰劑組,樂複能治療組無死亡病例;樂複能治療降低重症病人病毒載量效果顯著,第7天樂複能治療組比安慰劑組的病毒載量降低24倍(降低1.38 log10拷貝/毫升)。
傑華生物CEO劉龍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所有資料均由第三方國際臨床研究組織IQVIA按程式完成内部稽核後,直接報告給國際知名專家組成的獨立資料委員會(IDMB),IDMB讨論準許後,存檔供藥品監管機枸查證,再提供給企業。标準國際III期臨床試驗資料企業沒有修改權利。
目前,針對無症狀、輕型以及普通型新冠肺炎的III期臨床試驗亦在進行中。劉龍斌表示,“治療無症狀至普通型新冠的III期臨床研究”于2021年8月緊急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王福生院士牽頭,主要觀察樂複能治療後病毒轉陰資料(以觀察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患者為主),為探讨樂複能用于我國預防和治療新冠的“防治結合”政策,提供科學資料和依據。預計入組病人200例左右,該研究正在進行中,主要收集口岸醫院的患者,已觀察20多例患者。
其中,關于“治療非住院的輕型新冠的III期臨床研究”,由日本研究者發起,剛獲得日本厚生省旗下藥監部門-PMDA緊急準許,預計入組200例左右,11月初啟動。
另據了解,樂複能具有全球專利保護和市場準入權利,獲得了從G7發達國家到G20國家、從北美、南美、非洲、亞洲到歐洲等10多個國家藥監部門直接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的準許。
國家衛健委及中醫藥局聯合釋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指出,在抗病毒藥物應急性臨床試用過程中,相繼開展了多項臨床試驗,雖然仍未發現經嚴格“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明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但某些藥物經臨床觀察研究顯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目前較為一緻的意見認為,具有潛在抗病毒作用的藥物應在病程早期使用,建議重點應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傾向的患者。
作為“老藥”,樂複能是否能真正扛起“廣譜”大旗,仍待更多的驗證。
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疫情已出現3輪反彈,均伴随着确診人數的大規模增長。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7月下旬表示,全球已進入“第三輪疫情的早期階段”。在國内,2021年以來國内疫情出現多地散發的趨勢,其中9月以來,福建、黑龍江等地則出現疫情多中心的特征,并且出現較多本土病例和關聯病例。
實際上,之是以口服藥物關注度極高,是因為新冠疫情對全球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威脅着人類生命健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防疫,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發展等。
如為遏制疫情蔓延趨勢,多個國家積極采取防控舉措,對内限制或禁止群體活動,減少人群聚集風險;對外,實行邊境控制,采取嚴格的旅行限制措施。為緩解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一些國家的央行相繼宣布降息等寬松貨币政策和包括減稅、投資、再融資等在内的積極的财政政策,以提振經濟。
中國為防控疫情也投入巨大。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國内通過鼓勵疫苗接種、加強區域管控、全員核酸檢測和抗病毒藥物等多種途徑推動疫情防控工作。據原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透露,截至2021年3月底,已向疫苗接種機構預付了240億元。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消息,截至2021年11月16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40289.7萬劑次。
在劉龍斌看來,針對疫情防控主要有預防及治療兩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以預防措施為主,主要依賴新冠疫苗,疫苗接種的首要目的為預防接種疫苗後的正常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阻斷新冠傳播,次要目的為減輕新冠病人患病程度,減少重症和死亡,希望通過大規模接種疫苗,恢複正常社會經濟生活。”劉龍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其次是第二道防線,以抗病毒治療為主,主要依賴特效抗新冠病毒藥物。特效藥以“治”為主,也達到了“防”。清除病人體内的病毒後,病人不再具有傳染性,不能成為傳染源,既救治了病人, 也阻斷了新冠傳播。僅需對病人、密切接觸者、高危人群提供特效藥進行治療和預防,極大減輕經濟成本。如有特效抗新冠病毒藥物,可以不通過封城的方式切斷新冠流行,大大減少社會成本,維持正常社會和經濟生活。對防控疫情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中和抗體、小分子口服藥、廣譜抗病毒藥物的到來,在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看來,這将對防疫帶來一定的幫助,但終究要靠疫苗,特别是新一代疫苗。
實際上國内目前主張打出的是“疫苗+特效藥”的組合拳。許多業内人士也認為,與單純用一種方式相比,新冠抗病毒藥物和新冠疫苗雙管齊下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究中心主任丁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在目前疫情背景下,藥物與疫苗不會是此消彼漲的狀态,兩者之間是互補。
“新冠特效藥的問世,相當于與疫苗一起組成雙保險,它并不能替代疫苗的作用。不能讓人們都在感染後再去進行藥物治療,因為藥物長期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總是存在的,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全世界采取的防控方式都是首先通過疫苗實作基礎免疫。我覺得疫苗在終結疫情的過程中一定會發揮最重要的作用,這是對付傳染病颠撲不破的真理。”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首席科學家張雲濤表示。
“疫苗接種率提高後封城越來越少,甚至絕迹。奧地利是對不打疫苗的人實施封閉令或居家令,新加坡規定不打疫苗的感染者自付醫藥費。實際上新冠疫情已經越來越象流感或普通感冒,沒人會為流感搞大面積封城或大規模核酸檢測,全球的防疫政策也将随之改變。”金冬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