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耿蘇強 李煜強 通訊員 楊昌寬
總有一些付出,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
總有一些産業,注定會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凝結成波瀾壯闊的記憶。
而漢陰縣猕猴桃産業必将記錄在冊。
2020年9月中旬,陝西漢陰猕猴桃陸續開園。這次開園意義重大,因為這是漢陰猕猴桃借助陝西省猕猴桃“東擴南移”戰略機遇之後首次開園迎客;
2021年9月27日,漢陰縣為聚焦猕猴桃産業發展,以“猕”為主打元素的多項活動與農民豐收節同期舉行。當天,“漢陰猕猴桃”區域公共品牌正式啟動,标志着當地猕猴桃有了一把檢驗标尺;
今年,“漢陰猕猴桃”正式納入農業農村部重點支援建設的産業叢集項目。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鄉村振興的大路上,“漢陰猕猴桃”正逐漸向高品質、高标準化紮實邁進。
産業振興“造血” 村民緻富有路
秦嶺南麓,漢陰縣觀音河鎮,48歲的劉美全最近總是樂呵呵的。他說:“今年已有7畝果園陸續挂果,賣了3萬多塊錢,家庭收入較以往明顯增加了。”
視訊加載中...
在位于該鎮義興村川道兩旁成片的猕猴桃林中,有14畝是劉美全的。長年累月的田間勞作,加深了這位果農的膚色,更鼓足了他的腰包。原先在外務工的他,如今靠着這片猕猴桃林,生活有了起色。

漢陰縣觀音河鎮義興村村民劉美全向記者介紹自家果園的發展情況
2017年,在外打工的劉美全聽說家鄉正在大力發展猕猴桃産業,政府不僅要給果農提供果苗和T型架的補助金,還提供技術指導。劉美全覺得這是個機遇——如果能在家賺錢,他也不願大老遠跑出去打工,畢竟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難免照顧不到位。再三考慮之後,他回到義興村開始試種猕猴桃。
試驗是從自家的14畝地開始的。縣上定制的一套種植标準,讓他的猕猴桃的生産有了科學依據。無論是授粉、剪枝、澆水還是施肥,每個生産環節都有明确、統一的标準可以遵循。此外,經常有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實地給果農們進行技術指導。設定在田間的農業大資料可追溯系統,更能實時監測、收集到猕猴桃生産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光照、蟲害等因素,為猕猴桃管理科學施策提供資料基礎。
雖然是栽種3年後第一次小規模挂果,可每棵果樹上的果子都是又大又好。按照今年5~10元每斤的市場價,每畝地純收入達六、七千元,着實給自己帶來一個很大的驚喜。
如今,觀音河鎮已有530餘戶果農憑借猕猴桃産業初次嘗到了産業發展帶來的甜頭。喜人的收入,讓劉美全不停地感慨着當初返鄉的做法太正确了。
“接下來,我們要在成功試種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擴大果園規模,讓村民一起分享種植猕猴桃帶來 的 實惠。”觀音河鎮猕猴桃産業聯合社黨支部書記俞明喆說,目前,觀音河鎮6個村已發展猕猴桃2500餘畝,通過土地流轉、帶資入社、反租倒包、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将農戶牢牢嵌入産業鍊條中。
厚植産業“穩基” 易地搬遷紮根
與觀音河鎮相距40餘公裡的漢陰縣蒲溪鎮溪畔社群,有易地扶貧搬遷戶519戶2052人,通過發展猕猴桃産業、務工就業,增強了搬遷群衆自我“造血”能力,讓搬遷戶拔去“窮根”,在新家紮下了“根”。
68歲的陳啟平是溪畔社群的扶貧安置點搬遷戶,他從十餘公裡外的地質災害點搬到這裡,不僅圓了新房夢,又在社群成立的合作社裡做起了文章。
“過去條件不好,想幹什麼也幹不了,在老家的時候,打工各方面都不友善。搬遷到社群,政策也好、打工也友善,比在老家生活得好多了。”搬新家後,陳啟平在建立的猕猴桃園打工,除了務工收入,還能享受合作社分紅。
為了保障每位群衆能夠安心在這裡(合作社)務工,該社群采取了靈活性就業政策,按小時計工,上班時間可以自行調配。全方位地讓群衆有工作幹,確定每天能有80~100元的收入。
“通過土地流轉,我們将老鄉閑置的土地進行整合,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也為老百姓增加了一份收入。”溪畔社群負責人沈小山介紹道,猕猴桃産業園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返鄉人士回鄉創業興業,在帶動基地周邊産業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老百姓搭建起就近就業的平台。
“我想在園區邊務工邊學習技術,再承包幾畝果園增加收入。”易地搬遷新居的居民沈蘭軍向記者描述現在的幸福生活。
搬出深山,住進新家,過上新生活。為確定搬遷群衆搬得出、能緻富,蒲溪鎮溪畔社群把産業“安”在家門口,産業就業齊抓、輸血造血并舉,幫助更多村民實作了轉移就業。如今,群衆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政策加持 猕猴桃産業迎來爆發元年
2019年,漢陰縣猕猴桃産業迎來了發展元年。當年,劉濟兵由安康市扶貧局調任漢陰縣副縣長,扛起猕猴桃産業發展大旗,從猕猴桃種植、加工、貯藏、銷售到品牌建設等方面,為全縣進行全産業鍊布局和規劃。
劉濟兵的到來,給漢陰猕猴桃産業帶來了不小的驚喜。隻有按照标準化路子件件落實,産業才能做大做強;隻有全産業鍊一條龍系統抓,産業才能厚積薄發;隻有走生态化高品質發展路子,産業才能高品質持續發展。劉濟兵的幾個“毋庸置疑”,擲地有聲。
“我是漢陰縣的‘猕猴桃縣長’,目标隻有一個,就是要做精做優特色猕猴桃産業,實作高品質高效益發展。”劉濟兵主抓猕猴桃産業的兩年時間,使當地猕猴桃面積由2017年的800畝,發展到現在的2.68萬畝。對照鄉村振興要求,猕猴桃産業如何進村入心?近年來,漢陰縣牢牢把握高品質富硒猕猴桃的目标定位,編制完成了安康市首個猕猴桃生産技術規程——《漢陰縣綠色猕猴桃生産技術規程》,将“四化五統一”作為全縣猕猴桃行業的“鐵規”。
有完善的标準體系,涵蓋猕猴桃的育苗、栽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貯藏、包裝等環節;
有專業的技術團隊,組建漢陰縣猕猴桃專家工作站,先後與安康市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植物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有健全的産業鍊條,建成集研發、生産、貯藏、加工、營銷“五位一體”的現代猕猴桃産業發展體系;
有強大的經營主體,引進陝果集團建設富硒生态猕猴桃标準化産業園進行核心示範;成立漢陰縣猕猴桃協會,制定産業标準,推動行業自律;以38個猕猴桃專業合作社、21個家庭農場為産業主體,把“合作社+基地+農戶”牢牢鑲嵌在猕猴桃産業鍊上。
發展猕猴桃産業,實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四五”期間,漢陰縣将以高品質發展為統攬,在縣南北兩山做文章,并按照“一心、兩帶、三軸、五鎮、十園”的整體發展規劃推進猕猴桃産業發展,計劃2025年達到5萬畝,2030年達到10萬畝。
資料圖
同樣的自然禀賦,不一樣的思想觀念;同樣的川道山野,不一樣的謀劃布局。五年光陰,漢陰縣正步步為營,繪就猕猴桃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壯麗畫卷。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漢陰猕猴桃産業振興路,未來可期!
記者感言:
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面對生态環境和經濟發展這道選擇題,漢陰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産業答卷。在一個縣的“選擇”裡,蘊含着這樣一個樸實而深刻的發展道理:兼顧經濟與生态、開發與保護才是發展新路。
如今,這個樸實而深刻的發展道理已經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因地制宜發展猕猴桃産業也成為該縣經濟社會發展最鮮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