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一斛珠-憶往事】

春來綠芳草木青,又近清明,八年時不短,黯然淚下常哀鳴,傷感如鲠刺吾心。 咫尺五維實難進,目斷魂消,隻求夢中音。往事如幕怎能忘,思随歲月再添新。

明朝末年,翰林院任職的陶汝鼐,看到漢陽群眾在江邊植柳樹,賦《晴川補樹》道:“漢陽翹首幾時凋,大手重栽幾萬條。”可見當年種植柳樹的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在勤勞漢陽人的精心呵護下,千百年來,漢陽、鹦鹉洲一帶,柳樹成行,冠留蔭、柳枝如絲,随風搖曳、婆娑起舞,美不勝數……

早在唐代,就盛行漢陽美如畫之說,大詩人李白賦《望漢陽柳色-寄王宰》:

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

樹樹花如雪,紛紛亂如絲。

春風傳我意,草木别前知。

寄謝弦歌宰,西來定未遲。

在明代漢陽有條著名的堤叫做“楊柳提”,全長7裡,從漢陽城至漢水南岸,即緊鄰漢水。自唐朝崔颢登上黃鶴樓,看到漢陽的美景,在詩人心中演繹(吟誦)成“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千古絕唱。久而久之,人們将李白鐘愛的“漢陽柳”,演變成現三鎮人喜愛的“漢陽樹”。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其實,武漢最古老的樹,是大禹在大别山(龜山)岚植的那株古柏(樹),大禹祠和古柏均不複曾在;這株古五百多年的銀杏樹,就成為武漢市的樹祖宗,人們很自然将情感,嫁接到這株古銀杏樹上,特命名為“漢陽樹”。這是上世紀一九八五年的事。

翻開陳舊的相冊,立刻被父母當年回老宅,在庭院古銀杏樹下的這張照片所吸引,此照片出自何人之手,已難于考證。就是用較科學查“屬性”的方法,也難探究竟。從照照片上的背景看,應該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準确的是在“漢陽樹公園”剛剛落成的那段日子。記得家父在信中向我提到“漢陽樹公園”一事。從照片中能清晰看到,武漢市五醫院住院部還未建,還是老三層的舊房。就連從服飾上,也能讀出具時代的資訊,其裝俗,絕非文革初期的清一色和老二樣。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照片中的這株古樹和庭院,就是前面所說的“漢陽樹”和“漢陽樹公園”。自于這座庭院的來曆,史料中記載道:“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二月間,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兒子鎮南-王脫歡入侵越南,安南王弟陳益稷讴歌大元的盛世,屬投降派,随即投靠元朝,被大元朝廷賜封為“漢陽王”,其王府北起“漢陽公園”南至顯正街,東起晴川西,西至北城路,“漢陽樹公園”就是其中的一小塊。史料上稱之為“安南花園”。其園内,山水亭榭一應俱全。那裡山清水秀景緻精美。園中有宋代著名的“春風樓”,後被陳益稷更名為“拱北樓”,其意不言而喻。他特賦詩:“朗吟人在清高處,拱北丹心列宿同。”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園内靠鳳栖山(鳳凰山)南麓,有一塊摩崖石刻“鳳立梅岩”,這是陳益稷平素所愛之物,故自诩為“梅岩叟”。

位于漢陽鳳栖山的摩崖石刻,千百年來風雨洗禮,字迹仍可見。“梅岩”字石刻,和“端平丙申”“漢陽令趙時題”小字題記石刻,現依舊字字在目。

元統二年(1334年)陳益稷辭世,葬于漢陽賀家山。園林中不少景緻和拱北摟随之毀于兵燹。元朝末期,徐壽輝上司紅巾軍成立天完政權,他在“老王府”基礎上建立“新王府”,後百年來,此王府數次易主,但均屬于私家花園。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從曆史角度看,唐宋以來,漢陽縣衙、府衙多建于鳳栖山前,鳳栖山相當于這些官署的後山。2007年出版的《漢陽區志》記載,宋代以來,鳳栖山上先後有各類古建築,現已不存:明初,王秩在“安南花園”遺址上建故宅;明末蕭方伯又就其故宅改建私人宅園,明崇祯末被戰火毀;清康熙年間,副憲(清代都察院副長官左副都禦史的别稱)江蘩解組回鄉,又就蕭園故址,選“吸江亭”遺址,建“禦書樓”。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并改為私宅“江氏林園”;後為“宋氏林園”,宋氏在修繕林園時,又從江浙運回李漁收藏的“靈芝峰”。清道光年間由揚州人胡氏購建為“胡家花園”; 清同治年間,漢陽柏泉三甲張氏購得,取名為“春茂花園”…… 上世紀50年代,鳳栖山上還建有多棟别墅,作為參加長江大橋建設的蘇聯專家的住宅。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明嘉靖漢陽縣志》記載:明•嘉靖九年(1531年)時任漢陽知府的劉本用詩中寫道:

空齋坐靜送斜陽,漢樹江雲思渺茫。古井泉因随我淨,别山草不為人芳。三槐堂上松應赤,五柳門前菊正香。極目潇湘鴻遠去,孤燈細雨夜偏長。

詩中所述景緻與張敬亭(行簡)《徽州府丞張公年譜》和張禹木(三異)《來青園全集》中描寫的老裡,及周邊景緻極為相似,“三槐堂”即“漢陽三甲張氏”老裡“三槐裡”,詩中所說的漢樹,看來就是現在所說的“漢陽樹”了。明朝嘉靖九年,此銀杏樹已生長了52年,早已成為一株參天的大樹屹立在庭院中。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武漢市漢陽區地方志辦”公室編撰《漢陽故事傳說》:清朝同治年間《漢陽縣識》作者張敬亭(行簡)一族購得此園,并取名“春茂花園”。書中所指後裔,是其弟張直夫(行方)。作為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孩子的順序總由大房算起;張敬亭排行老大,他有三個兒子,其弟子隻能算老四了。這老四,就是後來“銀杏軒嗣主”張季郁。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我在《巍巍漢陽樹懷清齋主人-張仁芬》中寫道:“張直夫兩代經商,把讀書的希望放在”獨子季郁身上,特購置大的庭院,以便兒子能在參天古樹下靜心讀書。當年父親直夫為季郁刻有“漢陽銀杏軒二世主嗣守”印一枚,随後,他也為其長孫範民(世模)刻有“漢陽銀杏軒四世主嗣守”之印,希望子孫們能守住這份産業。出生于漢口泰興裡老12号的長孫範民,對老宅和“漢陽樹”感情很深,自1931年全家陸續搬出後,每年還得跟爺爺坐劃子過漢江,回到老宅曬書。一生鐘愛圖書的爺爺,有次因沒曬透或沒攤涼裝箱,使書遭受蟲蛀,看到書被損的樣子,悔恨中竟扇自己的嘴巴……仁者夫妻的他,愛書更關心人,得知家鄉遭水災,毅然騰出“懷清齋”(老宅)和臨街店鋪給宗親,帶領兒孫在漢口租房住。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張季郁逝世後,長孫張範民主要靠母親的積蓄完成學業,這些錢又因三十年代法币大貶值損失不少。以後他一直自食其力,始終守着祖父留下的遺産。尊重祖父意願,他讓族親們仍然住在銀杏軒,既未收回房産、也未收取房租,直到八十年代政府将銀杏軒辟為“漢陽樹公園”。祖父留給他的幾百件字畫文物,他盡最大努力、在社會大動蕩中儲存了三十多年。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未能逃過六十年代中期一劫。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上世紀八十年代,漢陽區園林局為了挽救瀕危古樹種,在鳳凰巷這片老宅中,發現了這株古銀杏樹,随即撤資二十萬元籌建“漢陽樹公園”。漢陽人心目中,隻有“江邊晴川多綠蔭,那郁郁蔥蔥的景緻,就能永葆新莺春欲長駐,野鶴照歸來的盛景。”這才是漢陽。如今有了“漢陽樹”,情感找到了新的寄托。

桂花庵(鳳凰巷)12号,自1931年大水以來,所居住人雜數量不少,還被“武漢鳳凰毛線廠漢陽營業部”占去臨街的一部分,直至一九八五年籌建“漢陽樹”公園搬遷為止。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還在“漢陽三中”代課的張範民,有天在上班途中,在環城北路校門口附近,看到“張教忠堂”界碑因返修馬路而挖出,丢棄市政公司的瓦礫中,迫于形式又無法儲存,心中五味雜存很不是味。

2008年5月12日張範民在兒女簇擁下,坐着輪椅來到“漢陽樹公園”,與約好的,漢陽園林局窦科長,商榷領養“漢陽樹”的事宜,哪知此樹剛被一機關領養五年。直到2012年逝世也未能實作這一夙願。

一斛珠-憶往事 禺草号漢陽

照片中的範民夫婦笑容可掬的樣子,想必是為建立的“漢陽樹公園”,和對古樹進行科學合理保護而開心;同時也替九泉之下的先祖而高興。

漢陽柏泉的張禺木家族,就是千上萬個中國家族中的一個。這個家族不那麼有名,因為既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驚世駭俗的著作,在大曆史或正史中很難看到他們。然而這個家族卻是相當典型的,從清初順治三年張雲琦(如榜)中舉做官到清末辛亥年張季郁留靴安豐場,橫亙二百六十餘年,保持着同樣的傳統、做着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身影時時閃現在地方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