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着百萬大軍的明朝為何打不過兵微将寡的清軍?

大家好,我是老東北,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領着老伴兒開啟了旅遊之路,目标呢?當然是有可能的前提下,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受杭州的姐姐邀請,我們第一站選擇杭州。在杭州的日子,我們看西湖、登雷峰塔等很多美景……但讓我們最喜歡浏覽的還是河坊街。古樸的建築,多姿的店鋪,仿佛讓我們來到了旖旎的南宋。最驚訝的這裡有一個享譽全球的銅屋,走進屋内,裡面的銅雕藝術品琳琅滿目、包羅萬象。老妻竟然撫摸這些銅雕愛不釋手,接下來幾天,總是去銅屋,發誓要“把杭州呆透,把銅屋看夠”。

随着對銅雕藝術的了解,在陪伴老妻的同時,我也萌生了寫點文字的沖動,遂成就這些小文。

——是為序

有着百萬大軍的明朝為何打不過兵微将寡的清軍?

我6歲那年,記得是珍寶島中蘇軍事沖突。因長兄在中蘇邊境的炮兵部隊服役,家裡人很關心邊境的消息。姐姐擔憂地問:“爹,蘇聯能打過來嗎?”父親總是斬釘截鐵:“沒事兒的,中國人這麼多,一人一口唾沫也把他們淹死了” !

父親是自信的,但是“一人一口唾沫”真的能把敵人淹死嗎?長大後,逐漸明白,蒙古曾經征服中原,南宋的唾沫沒起到作用;滿族人進關,明朝的唾沫也沒起作用。甚至,十四年的抗戰,除了大刀、子彈和我們的熱血,也沒有多少唾沫的份兒。

那麼,起作用的究竟是什麼呢?

還是拿明王朝來說吧!明朝滅亡的時候,人口大約五千萬左右,常備軍大約120萬;滿清(後金)人口一百萬餘,軍隊6萬,加上域内的漢人和蒙古八旗,總計不足10萬。

120萬對10萬,唾沫也該起作用了吧?但是依然失敗。曆史學家會站在全面、宏觀的角度上來分析。比如,明朝政治腐敗、皇上昏庸、奸臣誤國、内鬥不止、官逼民反……但我看了更多的曆史記錄以及野史筆記,卻發現一個端倪,明朝輸在了“馬”!

有着百萬大軍的明朝為何打不過兵微将寡的清軍?

輸在了“馬”?是的!

清朝多是騎兵,明朝多是步兵,在冷兵器時代,馬就是機械化的坦克,騎兵絕對有效地壓制着步兵。進攻時步兵攆不上騎兵;戰敗時兵依然跑不過騎兵。當兩軍對壘的時候,步兵要對付馬上敵人,還要防止包裹鐵甲戰馬的沖撞,顯然處于弱勢。

想一想那場景吧:一聲号炮,萬馬奔騰,鐵流滾滾、山呼海嘯……不要說來自于馬上的弓箭刀槍,即便這些馬蹄子也讓人吃不消啊。尤其在戰場上,清軍往往令戰馬結陣而行,若幹匹馬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橫隊,前面綁上刀槍,一聲令下向前沖鋒,對手往往望風而逃。

一般來講,中原王朝對付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守城不出,用弓弩火炮。宋遼澶淵城之戰,宋軍守城不出,用強弩殺死了遼國大将蕭撻凜,而使遼國退兵求和;清初的努爾哈赤也是被袁崇煥的火炮擊中,傷重不治而亡。另一種就是以騎兵對騎兵。漢武帝北征匈奴,大将衛青、霍去病就是千裡輕騎大獲全勝;嶽飛對金兀術屢次取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嶽飛組建了精銳的騎兵部隊。嶽飛部将楊再興就是騎兵的特種部隊,他帶領300名騎兵,直接沖擊金兀術的大營,馳突沖殺、遠射近砍,殺死金兵2000多人,自己也傷亡殆盡。這在冷兵器時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了!

既然騎兵這麼好,為啥明朝不組建騎兵部隊呢?一是成本太高,二是無馬可用。馬的養殖需要有廣闊的空間,需要有大片草場,農耕地區即便養馬也隻适合拉車、馱物,不适合征戰。明朝時,東北被清朝(後金)占領;西北部蒙古草原是瓦剌和鞑靼部落。是以,沒有馬,也就組建不出來騎兵部隊。

每一次作戰,明軍都會有傷亡和被俘人員,清軍就把俘獲明軍編成漢八旗。這樣,清軍越打越多,明軍越打越少,亡國,也就難免了。

站在當時明王朝的立場,清軍是侵略者,明軍在保家衛國。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以中華大視角來看,那是我們祖先的“兄弟阋于牆”,是地方政權對中央王權的挑戰。不管是嶽飛還是金兀術,不論崇祯還是多爾衮,都是我們偉大的祖先,都是優秀的中華兒女。今天,他們的血液依然在我們身上流淌,他們的基因依然布滿九州、生生不息。

跑題了,還是繼續說馬。

既然馬的作用這麼大,古人自然是對馬也就情有獨鐘了。據傳古代周穆王就有八匹良骥,穆王駕馭遨遊西方;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征戰,喜馬愛馬,有著名的昭陵六駿;金代海陵王完顔亮也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而對馬最傾情的,是清代乾隆皇帝。畢竟,他的祖先是馬背上得的天下。據說,中亞地區進貢來八匹馬,乾隆非常喜歡,讓宮廷畫師艾啟蒙為他繪制了著名的《八駿圖》。

有着百萬大軍的明朝為何打不過兵微将寡的清軍?

艾啟蒙《八駿圖》之飛霞骝

《八駿圖》現在南京博物院,也是我們的稀世珍寶。畫上八匹馬分别叫“絕地、翻羽、奔菁、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每個名字都有一個含義,比如絕地,就是腳不落地;翻羽,就是比鳥飛得快……隻是,網上看一下圖檔,看不到真的馬。

不過,江南銅屋之行,卻滿足了我的願望,看到了惟妙惟肖立體的馬。朱炳仁、朱軍岷大師按《八駿圖》制作的八匹馬醒目異常,強烈的震撼感沖擊着我的視覺。純銅打造、彩色塗飾,或長鳴、或騰躍,或回顧、或翹首,引頸嘶鳴、蓄勢待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有着百萬大軍的明朝為何打不過兵微将寡的清軍?

八駿奔騰

法國科學家、文學家布豐說過,陸地的動物從美學角度看,馬是最美的,身體胖瘦适宜、四肢比例得當、骨骼結構最佳。看了江南銅屋的銅馬,我真的信了,這種美,簡直是對“美”的無與倫比的诠釋。

據前台從業人員介紹,這八匹馬有各種規格和版本,曾作為國禮贈給法國總統奧朗德,也贈給了泰國總理巴育,更是多次被國内外文化機構館藏。

真誠地謝謝朱府兩位頂級的大師,能用銅把馬雕琢得這樣的精緻。大師們辛勤地把圖畫變成了雕塑,讓二維的平面變成了三維的立體,讓馬有了色彩,讓馬有了溫度,讓逝去的曆史愈加鮮活。

其實,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銅雕制作,大師們早已用凝聚着心血的智慧,給馬賦予了靈魂和生命。

乾隆的八駿,終于複活!

詠銅馬

(1)

惟妙惟肖神态工,雄姿矯健嘯長空

四蹄騰躍歌盛世,八駿嘶鳴唱大風

百年朱府雲朵近, 非遺絕技銅韻生

雖無兵卒西湖上,也看吳山第一峰

(2)

坩埚自擎爐火台,錾鑄疊鑲天地來

絕地翻羽南疆守,超影騰霧北門開

奔菁逾輝誇妙手 超光挾翼展英才

銅屋情操肝膽照,匠心一片不需猜

(3)

精雕細琢仙氣生,大師心血已染成

荒漠滾滾飛塵土,鐵蹄踏踏展鬣鬃

遮天蔽日藏身影, 挾雲帶電起罡風

彳亍告别銅駿馬,今夜夢中再相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