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隋唐英雄傳的朋友都知道,大唐開國初年,能臣猛将多不勝數,堪比東漢末年的諸多英雄豪輩出群雄争霸。再加上唐太宗的雄才偉略包容并起,大唐最終結束亂世走向了曆史的另一個燦爛高峰,甚至讓遠道的高麗、日本等國都紛紛派來使者前來恭祝和學習。

唐朝疆域圖
令人驚疑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強盛的大唐,憑借兵強馬壯而讓諸多外夷臣服的大唐,它走到後來竟然連區區幾個節度使都抵擋不住,讓大唐的繁華盛世像玻璃一樣瞬間粉碎分崩離析。
自古亂世出英雄,且大唐承平繁華已久功臣豪傑又大多賦閑在家頤養天年,再加上大唐尚武成風,絲毫沒有宋朝那樣孱弱抑武,是以這些猛将的子嗣和地方的豪傑英雄們應該層出不窮才對,為什麼會在整個大唐最需要能臣猛将的時候竟然都像事前約定好了一樣集體失蹤?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還得借助一個通過投軍入伍建立功勳,最終封功進爵的大唐代表人物來進行解答。
薛禮字仁貴,出生于隋朝末年,是标準的武将世家,祖上父輩都是曆朝曆代的名将。隻可惜到了薛仁貴這一代不幸家道中落,隻留給一身韬略和武藝的薛仁貴幾畝良田來養活生計。
影視劇中的薛仁貴和妻子柳氏
難能可貴的是,薛仁貴娶了一個賢妻柳氏,柳氏出身嬌貴,卻不嫌棄薛仁貴的窮苦貧寒,不僅放下富家大小姐的手段為他洗衣做飯,還多次替愁悶不郁的丈夫開解,告訴他有本領的人遲早會功成名就。
在薛仁貴三十歲那年,漸感時光流逝而一無所成的他希望通過遷葬祖墳來扭轉自己的時運,可他的妻子柳氏卻對他說,大丈夫首先應當建立功勳榮歸故裡,然後再做這些瑣碎憑心的小事。
并且她聽聞了皇帝陛下正在禦駕親征征讨遼東,為什麼他不去投效試一試,憑借他一身的韬略和武藝,看能否搏取一個功名,總比坐在這裡暗自悲歎好些。薛仁貴聽後,于是辭别妻子,投靠在了大唐開國名将,後追谥為輔國大将軍的張士貴帳下。
公元前六四四年,郎将劉君邛部不幸被高麗大軍圍困,眼看着就要覆滅之際,正在巡查的薛仁貴突然從一旁的山麓中單槍匹馬殺出,在幾萬高麗大軍中猶入無人之境,接連挑翻數名高麗大将,迫使群龍無首的高麗大軍自行潰敗撤退,薛仁貴也由此一戰成名,瞬間成了征遼大軍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唐太宗畫像
同年四月,兵鋒正盛的大唐軍隊不斷挺進,見勢不妙的高麗急忙派遣數十萬大軍,想要依托駐跸山的地形遏制唐軍的進攻步伐。看着高麗大軍的舉動,唐太宗在諸多将領的護衛下檢視了駐跸山脈的地形,分析後認為此戰可破,于是将大軍分成數路,分别向駐跸山高麗守軍發起進攻。
在黑壓壓一片的大軍交戰中,白袍白馬手持箭戟左沖右殺的薛仁貴可謂十分亮眼,高麗大軍看着這個猶如天神下凡般四處沖撞卻無人能攔阻的唐将紛紛膽寒生畏。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數十萬正在厮殺的高麗大軍突然不知因何故如潮水般潰散撤退,唐軍大勝。
高麗大軍的這一潰敗,讓高麗國内舉朝震動,再無兵将可以攔阻唐軍的步伐,方圓數百裡的軍民士卒竟然逃的一幹二淨,讓人啧啧稱奇。而大唐軍隊也趁機大幅度推進,後因糧草天氣等原因無奈班師回朝。
影視劇中的薛仁貴
在征遼戰役中,薛仁貴從一個普通軍健士卒聲名鵲起,然後被唐太宗發掘提拔重用,任命他為領玄武門右将軍中郎将。并且對他說了這麼一番頗有意味且預示了大唐後來榮辱的話語。
從唐太宗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語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和疑慮。一是有真本領的人隻要遇到合适的機會必定會脫穎而出,而另一個就是大唐才開國内沒多久,竟然出現了青黃不接無人可用的局面。
那些能征善戰的名将們都去哪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又何在呢??即使他們都老去了,新生代的優秀将領呢?大唐軍隊的戰鬥力為何會下滑的如此厲害?
權貴的掣肘
從後世資料來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雄主,除了誅殺侯君集以外,對待其他功臣幾乎都做到了使其載譽而歸安享晚年。這種雄渾包容的态度,不僅促成了大唐貞觀年間的繁華盛世,也間接導緻了功勳貴族力量的對大唐國力植根深入。
影視劇中的侯君集
他們結連派社黨同伐異,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政治資源,占據着朝廷中許多的職能部門和重要位置。
這些人身世富貴驕奢淫逸不思進取,不僅沒有給大唐建立功勳,甚至還多次在戰局中贻誤戰機慘敗而歸。比如大唐與吐蕃之戰中的郭孝恪之子郭待封,還有大唐外戚大臣盧國公程知節(程咬金)之子驸馬都尉程懷亮等人。
這些人出身功勳貴胄卻學藝不精,充斥在大唐軍隊以及中樞系統等顯要位置,動辄作威作福發号施令,憑借着一腔孤勇絲毫不顧實際戰事情況的發展,可以說大唐對外很多戰事的失利就是由這些人引起的。
兵役制度的轉變
據史書記載,大唐初期的兵役制度沿襲的是西魏、北周、隋朝一路發展過來的府兵制度,在大唐初年達到了曆史的巅峰。
府兵制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閑時化兵為農耕種勞作,戰時因召集而起農成軍自帶兵器軍械,不僅大量節省了封建王朝的軍費開支保證了農業耕作建設,最重要的是府兵戰力兇悍,可以幾乎達成将領們的任何戰略目标。
府兵出征畫像
但唯一的弊端在于府兵制度的基礎是均田制,也就是說在官府掌握大量無主田地可以賞賜給士兵的時候才能起到正面作用。而貞觀盛世的繁華下,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再加上對外戰事不斷,戍邊駐守等任務又量大繁重,而府兵又沒有兵器、收入、供養、作息等來源和保障,戰鬥意願和戰鬥素質自然大幅度縮水下滑。是以,大唐隻能采用招募的方式來解決兵員數量和品質的問題。
薛仁貴就是通過招募的方式進入行伍之中嶄露頭角,最終登上高官厚位。
但是這種招募式的士兵在軍事訓練以及軍需供需等方面需要封建王朝付出大量的資源扶持和拖累經濟進度,再加上大唐疆域不斷擴大,戰事愈發頻繁且多有不利,于是大唐為了維持繁華富庶的盛世,無奈之下又開啟了節度使制度。
唐朝軍隊畫像
節度使本來的出發點是好的,類似于古代的封國一樣,給予一定的自主權力,承擔境内的安定繁榮和剿滅賊寇,經營好壞完全看節度使本人能力。
但不好的是,人的貪欲是無限的,權力一經下放幾乎很難再收回來。是以,唐朝的各地節度使在授權初期都盡心盡力自備武裝剿滅禍亂,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可嘗到甜頭的他們漸漸發現可以以此來要挾朝廷,逐漸擴大他們的在所鎮守區域内的節制排程權力。就這樣,節度使從一開始的隻負責管理軍需、屯田和禦敵等事務逐漸發展為負責其責任區内的軍、民、财三政于一身,基本等同于換了種稱謂的一方諸侯。
根據曆史記載,在薛仁貴晚年的時候,各藩鎮節度使的力量合并起來一共達到了四五十萬兵馬之多,而大唐朝廷的中央禁軍部隊才不過十萬左右。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
通過這種強烈的資料對比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大唐王朝早在不知不覺間就将自己推向了禍亂覆滅的邊緣。而曆史似乎也為了證明這一點,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安史之亂,一舉将大唐的繁華盛世煙消雲散。
為何大唐在危亡的時刻卻無将可用?
主要是因為王朝自身的功勳貴胄們把持權柄,以及中樞系統無法擔負人才施展。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才能的人上不去,上去的人卻沒有合适的位置給他用。
唐朝藩鎮分布圖
你看薛仁貴戎馬一生為大唐流盡血汗,熬到去世也才冊封了個左骁衛大将軍(三品)加幽州都督的虛名爵位。要知道薛仁貴還是唐太宗親自贊賞提拔過的人,你就明白這朝廷的水有多深了。再加上藩鎮節度使對當地的人才管控籠絡,大唐這才最終陷入無人可用的窘迫境地。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适時也。無論何種時代都有潛伏隐沒的良臣賢士在等待着發光發熱。可惜的是,大唐的人才不僅被自己拒之門外,還被藩鎮節度使給截了胡。
相關資料: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