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隋唐英雄传的朋友都知道,大唐开国初年,能臣猛将多不胜数,堪比东汉末年的诸多英雄豪辈出群雄争霸。再加上唐太宗的雄才伟略包容并起,大唐最终结束乱世走向了历史的另一个灿烂高峰,甚至让远道的高丽、日本等国都纷纷派来使者前来恭祝和学习。

唐朝疆域图
令人惊疑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强盛的大唐,凭借兵强马壮而让诸多外夷臣服的大唐,它走到后来竟然连区区几个节度使都抵挡不住,让大唐的繁华盛世像玻璃一样瞬间粉碎分崩离析。
自古乱世出英雄,且大唐承平繁华已久功臣豪杰又大多赋闲在家颐养天年,再加上大唐尚武成风,丝毫没有宋朝那样孱弱抑武,所以这些猛将的子嗣和地方的豪杰英雄们应该层出不穷才对,为什么会在整个大唐最需要能臣猛将的时候竟然都像事前约定好了一样集体失踪?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还得借助一个通过投军入伍建立功勋,最终封功进爵的大唐代表人物来进行解答。
薛礼字仁贵,出生于隋朝末年,是标准的武将世家,祖上父辈都是历朝历代的名将。只可惜到了薛仁贵这一代不幸家道中落,只留给一身韬略和武艺的薛仁贵几亩良田来养活生计。
影视剧中的薛仁贵和妻子柳氏
难能可贵的是,薛仁贵娶了一个贤妻柳氏,柳氏出身娇贵,却不嫌弃薛仁贵的穷苦贫寒,不仅放下富家大小姐的手段为他洗衣做饭,还多次替愁闷不郁的丈夫开解,告诉他有本领的人迟早会功成名就。
在薛仁贵三十岁那年,渐感时光流逝而一无所成的他希望通过迁葬祖坟来扭转自己的时运,可他的妻子柳氏却对他说,大丈夫首先应当建立功勋荣归故里,然后再做这些琐碎凭心的小事。
并且她听闻了皇帝陛下正在御驾亲征征讨辽东,为什么他不去投效试一试,凭借他一身的韬略和武艺,看能否搏取一个功名,总比坐在这里暗自悲叹好些。薛仁贵听后,于是辞别妻子,投靠在了大唐开国名将,后追谥为辅国大将军的张士贵帐下。
公元前六四四年,郎将刘君邛部不幸被高丽大军围困,眼看着就要覆灭之际,正在巡查的薛仁贵突然从一旁的山麓中单枪匹马杀出,在几万高丽大军中犹入无人之境,接连挑翻数名高丽大将,迫使群龙无首的高丽大军自行溃败撤退,薛仁贵也由此一战成名,瞬间成了征辽大军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唐太宗画像
同年四月,兵锋正盛的大唐军队不断挺进,见势不妙的高丽急忙派遣数十万大军,想要依托驻跸山的地形遏制唐军的进攻步伐。看着高丽大军的举动,唐太宗在诸多将领的护卫下查看了驻跸山脉的地形,分析后认为此战可破,于是将大军分成数路,分别向驻跸山高丽守军发起进攻。
在黑压压一片的大军交战中,白袍白马手持箭戟左冲右杀的薛仁贵可谓十分亮眼,高丽大军看着这个犹如天神下凡般四处冲撞却无人能拦阻的唐将纷纷胆寒生畏。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数十万正在厮杀的高丽大军突然不知因何故如潮水般溃散撤退,唐军大胜。
高丽大军的这一溃败,让高丽国内举朝震动,再无兵将可以拦阻唐军的步伐,方圆数百里的军民士卒竟然逃的一干二净,让人啧啧称奇。而大唐军队也趁机大幅度推进,后因粮草天气等原因无奈班师回朝。
影视剧中的薛仁贵
在征辽战役中,薛仁贵从一个普通军健士卒声名鹊起,然后被唐太宗发掘提拔重用,任命他为领玄武门右将军中郎将。并且对他说了这么一番颇有意味且预示了大唐后来荣辱的话语。
从唐太宗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语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和疑虑。一是有真本领的人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必定会脱颖而出,而另一个就是大唐才开国内没多久,竟然出现了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局面。
那些能征善战的名将们都去哪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何在呢??即使他们都老去了,新生代的优秀将领呢?大唐军队的战斗力为何会下滑的如此厉害?
权贵的掣肘
从后世资料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除了诛杀侯君集以外,对待其他功臣几乎都做到了使其载誉而归安享晚年。这种雄浑包容的态度,不仅促成了大唐贞观年间的繁华盛世,也间接导致了功勋贵族力量的对大唐国力植根深入。
影视剧中的侯君集
他们结连派社党同伐异,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占据着朝廷中许多的职能部门和重要位置。
这些人身世富贵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不仅没有给大唐建立功勋,甚至还多次在战局中贻误战机惨败而归。比如大唐与吐蕃之战中的郭孝恪之子郭待封,还有大唐外戚大臣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之子驸马都尉程怀亮等人。
这些人出身功勋贵胄却学艺不精,充斥在大唐军队以及中枢系统等显要位置,动辄作威作福发号施令,凭借着一腔孤勇丝毫不顾实际战事情况的发展,可以说大唐对外很多战事的失利就是由这些人引起的。
兵役制度的转变
据史书记载,大唐初期的兵役制度沿袭的是西魏、北周、隋朝一路发展过来的府兵制度,在大唐初年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府兵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闲时化兵为农耕种劳作,战时因召集而起农成军自带兵器军械,不仅大量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保证了农业耕作建设,最重要的是府兵战力凶悍,可以几乎达成将领们的任何战略目标。
府兵出征画像
但唯一的弊端在于府兵制度的基础是均田制,也就是说在官府掌握大量无主田地可以赏赐给士兵的时候才能起到正面作用。而贞观盛世的繁华下,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对外战事不断,戍边驻守等任务又量大繁重,而府兵又没有兵器、收入、供养、作息等来源和保障,战斗意愿和战斗素质自然大幅度缩水下滑。所以,大唐只能采用招募的方式来解决兵员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薛仁贵就是通过招募的方式进入行伍之中崭露头角,最终登上高官厚位。
但是这种招募式的士兵在军事训练以及军需供需等方面需要封建王朝付出大量的资源扶持和拖累经济进度,再加上大唐疆域不断扩大,战事愈发频繁且多有不利,于是大唐为了维持繁华富庶的盛世,无奈之下又开启了节度使制度。
唐朝军队画像
节度使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类似于古代的封国一样,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力,承担境内的安定繁荣和剿灭贼寇,经营好坏完全看节度使本人能力。
但不好的是,人的贪欲是无限的,权力一经下放几乎很难再收回来。所以,唐朝的各地节度使在授权初期都尽心尽力自备武装剿灭祸乱,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可尝到甜头的他们渐渐发现可以以此来要挟朝廷,逐步扩大他们的在所镇守区域内的节制调度权力。就这样,节度使从一开始的只负责管理军需、屯田和御敌等事务逐渐发展为负责其责任区内的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基本等同于换了种称谓的一方诸侯。
根据历史记载,在薛仁贵晚年的时候,各藩镇节度使的力量合并起来一共达到了四五十万兵马之多,而大唐朝廷的中央禁军部队才不过十万左右。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图
通过这种强烈的数据对比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唐王朝早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自己推向了祸乱覆灭的边缘。而历史似乎也为了证明这一点,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安史之乱,一举将大唐的繁华盛世烟消云散。
为何大唐在危亡的时刻却无将可用?
主要是因为王朝自身的功勋贵胄们把持权柄,以及中枢系统无法担负人才施展。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才能的人上不去,上去的人却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用。
唐朝藩镇分布图
你看薛仁贵戎马一生为大唐流尽血汗,熬到去世也才册封了个左骁卫大将军(三品)加幽州都督的虚名爵位。要知道薛仁贵还是唐太宗亲自赞赏提拔过的人,你就明白这朝廷的水有多深了。再加上藩镇节度使对当地的人才管控笼络,大唐这才最终陷入无人可用的窘迫境地。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无论何种时代都有潜伏隐没的良臣贤士在等待着发光发热。可惜的是,大唐的人才不仅被自己拒之门外,还被藩镇节度使给截了胡。
相关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