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交趾國,你了解多少?

作者:覃歡喜

越南在秦朝以前,不曾有部落以上的大國。秦朝把越南北部包括在象都之中。秦亡之時,這象郡連同南海、桂林二郡被秦朝的一個官吏趙佗割據了,成立“南越帝國”,領土兼有今日的越南北部與廣東、廣西兩地。漢武帝滅掉南越,設立九郡:分象郡之地設定交險、九真、日南,也把南海與桂林分了,改設南海、儋耳、珠崖、合浦、蒼梧、郁林、九郡統由交陸刺史加以監督;到了後漢之時,便成立了交州。

從漢武帝的時候起,直至五代之時,這交陸、九真、日南三郡的地方,地名常改(而常常合稱為交險),一向是中國的領土,和内地的州縣沒有兩樣。

吳權在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四年(939年)稱王。從此,越南北部由州縣變為藩屬。内部朝代疊更,國号常換。君主對中國朝廷稱王,對自己國内稱帝。到了朱元璋統一中國之時,越南的君主姓陳,名日煌,于洪武二年六月受封為“安南國王”。陳氏的後裔于建文元年被權臣黎季摩殺盡,隻剩下一個陳天平,逃去寮國。

次年,黎季降自稱皇帝,改姓名為胡一進制,定國号為“大虞”,建年号為“元聖”,随即傳位于兒子胡查(原名黎蒼),自稱太上皇。

寮國派人把陳天平送到南京,“胡一進制”父子也表示願意迎接陳天平回國。成祖于永樂四年派廣西左将軍黃中、右将軍呂毅率領五千兵士,護送陳天平回“安南”,不料走到芹站地方,便中了“胡一進制”父子所設下的埋伏,黃中、呂毅戰敗,陳天平被殺。

這是三月間的事,成祖受不了這樣侮辱,便在七月間任命成國公朱他為“征夷将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将軍,張輔為右副将軍,率領極多的兵(号稱八十萬),讨伐“胡一進制”父子,張輔這時候,已經在永樂三年因妹妹入宮為成祖之妃而晉封為新城侯了(原為信安伯)。

朱能病死在廣西龍州,成祖指令張輔繼朱能為“總兵官”、張經由廣西,沐晟經由雲南,分兩路進兵,對安南取鉗形攻勢。張沐兩軍在多邦城會師,大勝“胡一進制”父子的軍隊,攻破多邦城,順流而下,直取安南的東都。東都拿下了以後,又取得了安南的西都。

次年(永樂五年)五月,張輔俘虜了“胡一進制”父子于海上的高望山(高望島),派人押送到南京,斬首。成祖在六月間下诏,改安南為内屬,設交陸三司: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交隊于是成為一個省,與廣東、廣西、貴州等一體看待。

交陸的第一任都指揮使,是呂毅:副使是黃中。第一任的左右布政使,是張顯宗和王平。第一任的按察使,是阮友彰。(張顯宗、王平與阮友彰均未到任,布政按察兩司均由黃福兼領。)全省的人口,有三百多萬:政府的存糧有一千三百六十萬石。幅員是東西一千七百六十裡,南北二千八百裡,分作四十一個州,其中有五個州直屬布政使司,三十六個州分别隸屬于十五個府。州下面的縣,共有二百一十個。

張輔被晉封為“英國公”,沐晟被晉封為“黔國公”。

張輔在永樂六年六月回京。到了冬天,交陸人紛紛起兵,擁護陳朝的一個苗裔,陳顔。陳顔是陳藝宗(頭)的兒子,陳順宗(順)的弟弟,陳少帝(窦)的叔叔,在越南的曆史中被稱為“簡定帝”,而《明史》誤認為陳朝的“故臣”,姓簡名定。沐晟領兵對陳顔作戰,敗績于師杆(好古府豐盈縣)。

成祖隻得在永樂七年,又派張輔,佩“征虜将軍”之印,來到交趾。張輔旗開得勝,在這年七月間俘獲陳顧,押解南京,正法、張輔回京,沐晟留在交趾。

陳額的一個侄兒陳季擴(不是陳順宗的兒子,而是莊定王陳頰的兒子)已經在永樂七年三月稱帝于河靜府的支羅(羅山),尊陳顔為太上皇。陳顔被俘以後,陳季擴僞降,仍舊不斷地對明軍騷擾。成祖于是又在永樂九年正月,命張輔第三次出征交恥。張輔一到,先把不服排程的黃中斬首(黃中原為都指揮使司副使,此時已升到五軍都督府某軍都督之職)。然後,連勝陳季擴軍于月常江、叉安府、愛子江、愛母江、暹蠻栅、昆蒲栅,一直戰到永樂十一年十二月,追陳季擴追到寮國境内,破了寮國三個關隘,寮國害怕,把陳季擴與他的妻子捆了送來,也被張輔押解南京。

張輔這一次于回京以前,在交吐增設了若幹衛所,選擇當地的人做若幹州縣的地方官,又把安南所奪自占城國(占婆)的領土,增設四個州。

永樂十三年春天,張輔回到京城不久,成祖對交趾不放心,叫他以“總兵官”的名義再去鎮守。這是他第四次去交恥。去了一年多,在永樂十四年的冬天被召回,代替他做鎮守交陸總兵官的,是豐城侯李彬。

越南的史料說,張輔之是以被召回,是由于他“選拔土人壯勇”,被宦官馬骐告了一狀,引起成祖的疑心。這馬骐是個極壞的人,奉命到交恥做“采辦使”,既A錢而又殘忍,無惡不作,逼得多數的交恥人民,揭竿而起。

一方面,有馬骐及其他的若幹小官吏在加緊他們的“官逼民反”的活動:另一方面,繼張輔之任的又是一個不識大體、不懂戰略戰術、不配當主帥的李彬。是以,等到永樂十六年正月,交陸崛起了一位智勇雙全的領袖黎利,明朝政府在交險的軍事與政治便趨于逆勢,每況愈下。

黎利是清華府梁江縣藍山鄉人,平民出身,在陳季擴下面當過“金吾将軍”,和黎季降(胡一進制)并無血統關系。《明史》及明朝的官方檔案,每每稱他為“賊”,未免有虧忠恕之道。他是越南人,目睹越南人民受明朝不肖官吏的壓迫,挺身而出,高舉義旗,這與劉福通及朱元璋之起義反元,并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黎利的親生女兒,才有九歲,便被馬骐拐去,送給成祖做宮婢,我們又怎能怪黎利造反呢?

李彬的兵力,與黎利的兵力不成對比,要多過不知若幹倍。但是黎利敢于作戰,出沒無常,又有廣大的群衆一緻支援,使得李彬疲于奔命。李彬在永樂二十年病死,代掌他的總兵官職務的,是榮昌伯陳智。陳智不比李彬能幹,把黎利趕到寮國,黎利又從寮國溜了回來,盤踞俄樂縣,陳智奈何他不得。

陳智向朝廷請調大兵,偏偏這時候(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不喜歡打仗,指令陳智安撫黎利,而且聽信宦官山壽的話,以為山壽與黎利确有舊交,派山壽到交陸,帶一封敕書給黎利,委黎利為“清化府知府”。這黎利哪裡是肯做知府的人!他接受了敕書,卻進兵包圍茶籠州。陳智按兵不動,黎利攻破茶籠。這時候,明仁宗又去世了,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想打,于宣德元年四月将陳智革職,降為“事官”派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将軍”。這王通因父親王真陣亡于“靖難”之役而獲封侯,本人全無作戰能力,比起陳智來更遜一籌,于宣德元年十月被黎利的部将黎善殺得大敗全輸,損了“兼掌布政按察兩司”的陳洽(此時黃福已被召回京)。王通吓破了膽,竟然自作主張,私與黎利講和,把清化州以南的土地割給他,而明宣宗并不知道。清化州的知州羅通,不服從王通的僞命,拒絕移交,黎利來攻清化,攻它不下。

明宣宗加派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黔國公沐晟為征南将軍,分别由廣西雲南二路增援,兵力共有七萬人左右(越南的史料說,柳升的一軍有兵十萬,沐晟的一軍有兵五萬)。沐晟是在永樂十六年張輔捉了陳季擴以後,班師回雲南的。

柳升一軍,于宣德二年九月,在倒馬坡中埋伏,柳升陣亡,損了官兵一萬人以上。都督崔聚與工部尚書黃福繼續前進,又吃了一次敗仗(據越南史料說,死了五萬,被俘了三萬多)。崔黃二人均做了俘虜。(黃福原是一個文人,在兼掌交陸布政按察兩司之時聲名頗好,與一般的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語,極受交陸人民愛戴。不幸在被召回京以後,又被派随軍南征,遭受如此厄運。)

沐晟一軍,原與黎利部隊相持于梨花關,聽說柳升陣亡、崔黃被俘,竟然不戰而退(越南的史料說沐晟以單騎逃走)。

這時候,王通已經被圍在東都(河内),于是索性無恥到底,率領窗官馬骐、山壽與敗軍之将陳智等人,擅自向黎利遞了求和的書。結果在十一月某日設壇于城外的下哨河,與黎利宣誓立約,約定在十二月班師,黎利放他們一條歸路。所班的師,隻有兩萬多人而已。

碰巧明宣宗也在十月間決定放棄交陸。當時贊成放棄交恥的,是楊士奇與楊榮,而反對放棄交陸的是蹇義、夏原吉與張輔。宣宗在十一月初一派了禮部左侍郎李琦與工部右侍郎羅汝敬作為“正使”,右通政黃骥與鴻胪卿徐永達作為“副使",到交陸宣敕赦罪,指令黎利報告訪得陳氏後人的經過(因為黎利已經向明宣宗上表,說是訪得了陳氏的苗裔陳懸),同時撤廢設在交陸的三司,撒回留在交陸的文武官吏與兵士及中國内地籍的人民。(其後,連同軍隊在内,生還的共為八萬六千人左右。)

但是,王通是在未曾奉到宣宗的敕書前,便已與黎利立壇宣誓過了的,王通、馬骐、山壽、陳智、馬瑛、方政,這幾人到了京師(北京)引起全朝文武的公憤,宣宗将他們逮捕,廷審(大會審)判了死罪,關到牢裡,卻始終并未執行死刑。大概是,宣宗自己心裡也有點兒慚愧。

最冤枉的,是布政使弋謙。他既未損兵折将,也不曾擅自求和,卻也被判罪下獄。

黃福的福氣大,于被俘以後受到黎利的優待,而且派了轎子送他“回國”。黎利說:“倘若中國派來交吐的官,人人像黃福,我怎麼能反呢!"黃福回京以後,仍任工部尚書,其後改任戶部尚書,又調任南京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活到七十八歲。

黎利在宣德三年逼死陳鼍,自稱“順天承運睿文英武大王,藍山洞主”,定國号為“大越”,建元“順天”,以東都為東京,西都(清化省永祿縣)為西京,分全境為五道,廣設學校,以中國的經義詩賦二科取士。宣德六年,明宣宗正式敕命黎利“權署安南國事”。宣德八年,黎利病死兒子黎元龍(對明廷自稱黎麟)繼位,于明英宗正統元年受明廷之封,為“安南國王”。黎利在越南的曆史上,是“後黎朝”的太祖高皇帝;黎麟是太宗文皇帝。(以前,在北宋之時,越南有過一個“前黎朝”。皇帝為黎桓及他的兩個兒子黎龍钺與黎龍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