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榮
北宋年間,千餘年史書多如牛毛,卻沒有一部系統的通史,幫助帝王鑒古知今。
宋神宗借鑒司馬光著有的幾部史書,感概“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決心從曆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交給司馬光一個艱巨而系統的任務,并提前定名為《資治通鑒》。
司馬光曆時19年,潛心編撰《資治通鑒》共294卷,《資治通鑒》的内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兩代帝師張居正,曾親自注評《資治通鑒》,為萬曆皇帝講解。
謀略過人的康熙大帝,也将這部書視作自己管理、決策的重要參考,一生中反複閱讀揣摩。
後人作家金庸也是受益者說:“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曆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行事。”
大咖們對《資治通鑒》的着迷,讓我們普通讀者也趨之若鹜,躍躍欲試,然而翻開資治通鑒第一句:
“起著(chú)雍攝提格,盡玄黓(yì)困敦”,勸退無數人。
看不懂其實也正常的,“著雍攝提格、玄黓困敦”是古代官方太歲紀年方式,可對應到具體年份。
古代正經讀書人寫皇皇巨作,講究微言大義,尤其是資治通鑒這種由官方修訂的史書更是如此。
從叙事方式來說,司馬光也設計了難度,就如《周紀一》的記叙順序為年份、交代大事件,然後就論述,最後才是詳細叙述事件經過,這種先議後叙的寫作手法,無疑也增加了閱讀難度。
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翻閱了大概300多種資料,本人又文才非常,信手拈來《易經》、《春秋》、《尚書》等先賢之作,旁征博引,增加了《資治通鑒》的文學價值,但也增加了閱讀門檻,現代普通讀者難以企及。
藏書愛好者必有《資治通鑒》“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 ,多次萌生翻閱之意,然門檻之高,無奈再次束之高閣。
得到出品的厚厚一套《資治通鑒熊逸版》,特别之處在于精讀細講,每一處帶有詳盡的科普文學、曆史常識,以當代人的視野和知識儲備逐字逐句細緻解讀,照亮了普通讀者的知識暗角。
熊逸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被稱為“當代思想隐士”。 十幾年前的《春秋大義》被普遍認為是專業功力與通俗筆法的完美結合,一掃網絡寫史通俗有餘而深度不足的一貫弊端。
簡單提煉出《資治通鑒》的現代思想,如管理學、處世之道、權謀之術并非難事,但如熊逸一樣腳踏實地地從司馬光用19年的編撰的字裡行間,延伸出政治、曆史知識體系,真正做到傳授解惑的文化傳遞,是需要一定文化底蘊和查閱取舍功夫的。
《資治通鑒熊逸版》開創性地為這本傳統巨作,提供了全面而細緻的解讀形式,主要展現在幾個特别之處:
其一,經典古書,越讀越厚,知識量等身
現代人追求效率,各大社交網站曬讀過的書照片和視訊,一年下來,讀書等身。
讀書等身是一個美好假象,如果仔細觀察,絕不包涵經典巨作,尤其是字斟句酌,言簡意赅的文言文經典。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過:“誰要能熟讀五六本書,就可成為大學問家了。”當然,福樓拜并非指的是爽文、拼湊類書籍,大概就是指經典書籍。
讀書破萬卷不算難事,關鍵還是書的内容。毛主席讀《資治通鑒》17遍,金庸反複琢磨,帝王請高人講書……好的書籍,是一個知識寶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可以讀出不同的内容,擷取無窮盡的智慧力量。
熊逸在撰寫之前,把司馬光曾查閱的資料全力閱讀一遍,才能了解司馬光的取舍和剪裁,這樣就能更接近資治通鑒的寫作意圖。
熊逸的版本,僅第一輯就高達90萬字,隻僅僅解讀完《周紀一》、《周紀二》,可見其詳盡程度及知識含量。
現代人萬事焦慮的根源是比速度,但競争的本質是比品質、比濃度。通過一本書的精細深讀,打通閱讀與認知的任督二脈,領略經典史學巨著精要,恐怕成就是融會貫通的閱讀最高境界——緻廣大而盡精微。
其二,多元度學習曆史事件承載的意義
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因其正能量的傳播功能,人們更願意簡約而正向的賦能叙事,但其多變的可能性被忽視,錯失接近曆史的真相的機會。
熊逸的著書态度,力求接近司馬光的嚴謹編撰态度。例如晉陽之戰,智瑤欲水漫晉陽,最後反灌,罪有應得。
熊逸對于這樁曆史事件多從重角度解讀了其可行性。
首先對于水灌晉城的水利工程的曆史記載進行考究。
《戰國策》和《史記》對這件事的記載如《資治通鑒》一樣簡短,并未解釋其作戰原理。
參考專業書籍《水經注》中有詳細解釋,第一步要先攔河蓄水,修築堤壩,第二步挖運河引水到晉陽城下,第三步築壩圍城。日本電影《傀儡之城》可做視覺參考。
《資治通鑒》并沒有記載這項巨大的工程所耗費的時間,但《戰國策》中記載光晉陽泡水就三年。
其次,曆史真相的考究追溯
《資治通鑒》說晉陽城裡,百姓鍋竈被水淹沒,但無人叛變。《史記》說晉陽城裡,百姓無糧無竈,到了“易子而食”的人吃人慘絕人寰的慘象。而《戰國策》說晉陽城被困三年,百姓在高處築巢,勉強殘喘生存。
司馬光的版本并非獨自改編,而是根據《國語》改編,之是以選擇這個版本,因《國語》是最早記載晉陽之戰的史料書,并且沒有倫理瑕疵,育人也是司馬光著書之想法。
其三,不盲從司馬光論調,注重思辨思維
《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曆史事件經常會發表論斷,智瑤敗于晉陽之戰,智家一手好牌打到爛尾,家族滅亡,司馬光分析總結隻有三個字“才勝德”。
在開頭司馬光就做鋪墊智瑤是衆人眼中條件樣樣都好,唯獨德行上有失水準,與結尾智瑤傲嬌霸權,成為衆矢之的,還是因其品性不端。
熊逸并未對此做大做文章,增強司馬光的論斷,以示育人。而是以現代人的客觀視角,多元度分析其原因,認為智瑤的失敗具有偶然性。
倘若智瑤的水利工程威力更強,實力到位,一招摧毀晉陽城,戰争主動權在手,肯定沒有給對手機會。
智瑤最關鍵的失敗是戰略上的,拉二打一是表面戰略,但實際上他被迫造成了三打一成為被圍攻的對象。
在全民讀史,關注國學的背景下,《資治通鑒熊逸版》以其專業性、通俗性、細節性,給普通讀者閱讀經典巨作架起很好的閱讀橋梁。
讀得懂,才會思考縱向内容,引發更多的思考,轉化為興趣導向,繼續追書。大咖們從《資治通鑒》洞悉的人性人心,權謀之道,才可以展現出來,化作個體的思考,成為趨利避害的精神更新法寶。
對于老祖宗的智慧精華,我們不必盲目捧吹奉為圭臬,細讀精讀從個體興趣角度吸收精華,就是閱讀與求知最大的收支平衡。
書是知識的載體,熊逸是解讀古書品質的保障。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角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