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作者:職場手記

提起戴爾·卡耐基的名字,許多人或許并不熟悉,但提起他的社會學巨著《人性的弱點》,我相信大多人都會有着鮮明的記憶。

如果《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也無法喚起你的回憶,那麼“人類大腦隻開發了10%”這句随着這本書籍變得廣為人知的“金句”,相信你一定聽過。

有時候,一些話語在無意中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即使是這句話最終被證明為錯誤的,我們的思維方式卻不會随之改變。

以如今的視角,亦或者說是以如今人們的知識儲備,大多已經可以意識到《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本身的時代局限性。

但可惜的是,這本書對社會大衆的影響,對社會整個評價體系的作用,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就是這麼一本書,使得外向的人為之歡呼,内向的人,隻能逃遁。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有人說,卡耐基不論是《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不過是一碗雞湯大雜燴,本身便是雞湯文學。

但實際上,卡耐基的書籍,更像是社會學書籍,其通過對溝通、内心富足的敏銳觸達,使得其書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導意義。

但這種指導意義,往往隻出現在外向的性格之中,雖然其書籍并沒有明确地指出内向是一種缺陷性的性格,但在其對外向、對溝通的推崇中,不免使人落下這種想法。

任何一本書、一句話都具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後的時代中,這本書中對溝通的推崇、對自憐的鄙夷、對内心幸福的鞭策,本就符合曾經美國社會的現狀。

對于經曆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民來說,書中的内心富足使他們可以享受苦難,對溝通與成功的聯系締結,更可以使他們在黑暗中找到希望。

但當這本書漂洋過海來到國内時,被翻譯為《人性的弱點》時,人們自然将其所推崇的當做優點、将其所沒有推崇的當做缺點。

外向的人往往善于溝通,當其閱讀到這本書時,無不歡喜雀躍地認為,溝通與成功之間的聯系是那麼強烈,自己的性格才具有在社會中成功的基礎。

其實如果逐字逐句地去閱讀這本書,而不是隻摘抄其中的金句時,不免會意識到這本書本身起到的是激勵作用,而并非是嚴謹的學術性結果。

但受限于當時大衆的閱讀、思考能力,人們不免将外向的性格認定為成功的必要因素,相應的内向性格,則注定是缺陷、失敗的。

永遠不要小瞧大衆的普遍認知,正是這種普遍認知,影響到了一整代的人,并使内向性格,被釘在恥辱柱上。

直至今日,認為性格内向是一種缺陷的人,仍然不在少數。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人性的弱點》,在解決一個特定群體焦慮的同時,又在向另一個特定群體散播着焦慮,書中對溝通的過度推崇、對自憐的鄙夷,毫無疑問的傷害到了内向的群體。

直至今日,一個人的性格内向,也很容易被認為是一種缺陷,甚至于内向的人自己,都認為這是一種“人性的弱點”。

這其實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是相悖的,相較于西方奔放的文化,我們傳統文化要顯得更加含蓄,書籍中那些溝通技巧、那些人人性的捕捉與操縱,其實是有悖于我們文化,可以被認定為“智械機巧”的投機思維。

但正是這有悖于傳統文化的書籍,為何卻在國内得以迅速流行,并被許多企業家、許多管理者奉為圭臬?

每一種觀點的興起,都有着其時代的背景,這本書的興起,正處于國内許多企業家的起步階段。

這個階段中,企業家急需一種可以對員工進行管理,又可以減少員工要求的思想觀點;而員工本身也缺乏對晉升、升職、職場的認知,進而隻能寄希望于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與員工之間均達成了共識,進而對這本書推崇至深,自然會使這本書得以興起。

但在這種推崇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真正讀了這本書、真正讀完這本書,亦或是真正地領會了書中的意思,很難說。

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讀懂了這本書,但許多隻讀了皮毛的人,開始認定内向為一定負面性格,最終這種認定,逐漸延伸到各個領域。

這無疑導緻内向者在求職、職場中處處受阻,畢竟當大衆認為内向是一種負面性格時,當一個人表現出内向的特質,則必然會面臨強制的改正。

即使是在許多企業的背景部門,内向性格也會被認作一種負面的性格,部門的上司,很可能會強制性的要求具有這種性格的人改變自己。

職場在某一段時間中,失去了對多元化的尊重,開始要求員工統統表現出外向的性格,表現出高水準的溝通能力,即使是這所謂的“溝通”能力是對上級的無條件服從與奉承。

内向是否是一種性格缺陷,開始變得不再重要,當所有人認為内向是性格缺陷時,它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缺陷。

但如今,我們大多具有了更為深邃的思考能力,那麼在此時我們重新思考一下,内向真的是一種缺陷嗎?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内向是一種缺陷,對于這種認定、觀點,其實在如今的社會中已經不斷遭受挑戰,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這種觀點的錯誤性。

可從整體角度來看,對内向的缺陷認定,仍然是社會的主流觀點,許多人仍然希望内向的人,可以改正自己的性格特質。

但内向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本質上其實是放棄自身的性格特點,轉而去尋找一種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内向的人相較于外向的人,往往具有更為敏感、細膩的特質,這些特質應用在正确的工作之中,反而可以取得比外向更加長遠的發展。

但對于内向特質來說,其本身具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很難走出人生的第一步,這所謂的第一步,便是從職場的基層晉升到中層。

之是以這麼說,因為在職場基層崗位之中,往往具有高流動性的特點,外向的人可以通過快速的關系建立,來獲得晉升的機會。

而對于内向性格這種“慢熱”特質來說,其在基層工作中無法及時地建立關系,自然很難得以快速的脫穎而出。

但當邁出第一步之後,中層向高層的躍升則需要“可信任”的關系建立,對内向的人來說,也就進入了優勢賽道。

是以,内向并非是一種性格缺陷,内向有着适合自己發揮的崗位,雖然在職場中往往發力較晚,但後勁十足。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戴爾·卡耐基:改變一代中國人,外向者為其歡呼,内向者慘遭污名

受《人性的弱點》一書影響,許多人将内向認定為一種性格缺陷,将外向認作是一種成功的必備特質。

當這種觀點延伸至企業之中時,内向者發揮自身能力的空間自然受到相應的壓縮,進而使許多内向的人,不得不“假裝”外向。

可這種與自身性格特質相悖的“假裝”,不僅會使自身喪失原本的競争力,更是讓自己進入到一個錯誤的賽道之中。

直至今日,仍有無數内向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并試圖傾盡全力地改變自己,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一無所得。

可社會大衆對性格正面、負面的認定,本就是随着時代不斷變化的,與其改變自己,不如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

内向不是缺陷,對内向的缺陷認定,本就是非理性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