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在我們的生活中司空見慣,它們背後的故事往往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江南文學地名中有多少值得追求,有多少江南精神值得銘記?聆聽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兼圖書管理者胡曉明在上海圖書館講述江南文學地名及其背後的故事。
地名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地名是地球上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歌。它們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民族認同的重要媒介,是以我們要珍惜地名,不要讓它輕易消失在曆史中。
第一,需要修訂地名的概念。我們稱之為人文地理學,西方稱之為人文主義地理學。美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夫在理論上區分了景觀和地點。他認為地方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更重要,地方不一定是風景,比如我們每天靠一條路去上學,"觀衆一定在其中",它是我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它有我們童年的記憶,我們長大後的生活有一點點。景觀被認為是一種"強烈的視覺概念,觀衆置身于景觀之外",是一種視覺觀看。但問題是,認為絕對沒有人的情感,沒有人的生活,沒有人的記憶是錯誤的。其實,風景也有很多人的情感記憶,是民族的文化象征,有時間的積累。是以,地方和風景不能太區分。
讓我們來看看李白的《謝公閣》:"謝公離别了,風景每一輩子都憂心忡忡。客人們散布着藍月亮,群山和藍水流。池花春日,窗竹夜歌秋。這古老的時光在一起,漫長的歌曲懷舊之旅。李白的詩中寫到了江南的一個小亭子謝公亭。南汽詩人謝琦曾向這裡的朋友道别,并寫了一首詩。《謝公離别之地》,對于李白來說,這是一口深厚的情感井,充滿了古人的情感記憶,于是他寫下了《古人,長歌懷舊之旅》,表達了生與生、情感與情感的交流。這個謝公館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我們寫在地球上的詩。
我總結了景觀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一種強烈的視覺體驗,更是一種持久的心理識别;不僅是一種短暫的觀光感覺,更是對曆史的集體記憶;不僅是文學的寫作,更是生動的情感脈動;不僅是曆史的痕迹,更是民族的靈魂。屈原創造了響水,謝淩雲創造了永嘉,陶淵明創造了桃華苑,王偉創造了玉川,杜甫創造了草殿,東坡創造了紅牆,黃公旺創造了富春河......沒有這些人物,沒有這些著名的藝術家和作家,這些地名很可能是一個小村莊,一條小河溝。一方面,詩人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融入到特定的景觀中,使景觀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景觀也将是詩人的生活記憶和不斷儲存,擴散和不斷複制的思想。
著名曆史學家錢牧曾說過,中國文學有特色,他作品中寫的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在地圖上标出。西方詩歌和大量故事都是虛構的,來自傳說。是以,我們的每個文學地名都是有待挖掘的寶庫。

胡曉明教授
"教會的春天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江南的文學地名表明,江南精神十分豐富。
江南精神是什麼?我總結為8個字:幫派健康、深沉、溫馨、精神秀。這似乎很簡單,但我認為整個中國可以把這四種精神放在一起,隻有江南。雖然北方人很健康,"風小頤容易水冷,強壯的男人去再也回不來了",但有點不暖和。中原文化也很深厚,有幾千年的積澱,卻缺少一點精神上的展現。江南這個地方很有特色,隻是健康溫馨,而且又深邃美。
讓我們來看看具有強烈精神的文學地名。
一些地名無疑具有霍奇的悲劇意義。例如,蘇州的無羨寺,"五人墓",無錫的離去,杭州的嶽王廟,于謙的墓,張的水墓等等。
張燦水是明末清初的偉大民族英雄。在清軍進入、清朝統治中國十餘年的背景下,張燦水堅持了近20年與清朝的鬥争。他特别具有中國民族精神。
要離開的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刺客,他很小,為了完成吳旺的委托,他以自殘的形式赢得了敵人的信任,并利用自己毫無準備的完成暗殺任務,堪稱效忠者的模範。
吳子軒更像是一個有霍奇精神的人。吳子玄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弟弟被楚平王殺死。為了複仇,他帶着吳王軒來到武國府,"三年報楚王的複仇",最後打敗了楚國甫。雖然他不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但因為他的忠誠,吳氏人民對他特别尊敬,建造了武巷廟來紀念他。
此外,還有一種民族複仇精神的地名,如蘇州的春之堂。蘇州有許多園林,其中一個袖珍園叫曲園,它是清代大學的民居森林。在清朝末年參加考試時,國中時,考官是曾國軒。當寺廟試探時,詩《春花落下還在》中,曾國軒看着它,大有體會。因為在那個時代,風雨交加,國家正處于動蕩之中,面臨着三千年前所未有的變革。"春花落下",雖然花凋零,但歲月再開,作為中華民族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總有一天會複興。後來,曾國軒手寫的書《教堂裡的春天》,刻在采石場。淳在殿裡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錢牧、錢仲蓮、陳玉珞、馮友蘭、穆宗三等諸多大師都提到過春在殿裡。
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叫西台,富春河上的西台。富春河上有兩個車站,都非常有名。一個叫東台,就是燕子嶺藏身的地方。我今天說的是西台。宋末年,謝義石寫了一篇名為《鄧西台哭泣》的文章,當時元朝已經統治了中國十多年,但江南地區仍有地下反元活動,謝炜就是其中之一。謝薇是溫天祥手下的第一個,溫天祥被殺,他堅持抵抗元朝到底。《鄧希泰哭泣》已經成為千古名言,各代文學選集都将收錄在這篇文章中。
這些地名蘊含着民族記憶、民族精神,我覺得非常值得今天的人去了解。
老龍井是北宋的文化沙龍。
說起江南文藝地名的深度,其實是"南方480座寺廟,煙雨中有多少層",來講太多了。例如,十大佛教山脈中有四座在江南———九華,天目,普陀和天台。江南十大寺中還有四座,分别是杭州的靈隐寺、揚州的大明寺、南京的栖霞寺、台州的國慶寺。每座寺廟、每座名山的背後,都有文學、詩歌、小說、歌劇故事等豐富的資源。
雷峰塔位于杭州湖南西部,第二年(977年)始建于北宋興國太平。雷峰塔的倒塌是一個有趣的事件,這在魯迅先生和晚清詩人陳增壽的著作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表達。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曆史是滿湯不換藥的,都是局部修複,隻有徹底粉碎它,才能從根本上拯救我們的民族。是以他特别高興看到雷霆塔倒塌。他認為,雷峰塔是舊體制和舊文化的象征,我們需要重新創造中國文化。
陳增壽的雷峰塔有三個不同尋常的含義。首先,雷峰塔是一座不容易被拒之門外的紀念碑。其次,它是戴納鎮,曆經數千年的風雨,"柱子",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象征。第三,作為一種貫穿遠古時代、天國時代的金梁,雷峰塔與讀者之間有一個微妙的符号。
這個小小的地名,儲存在文化思想的深層資源中,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思維,使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加廣闊。
杭州還有一個重要的景點叫老龍井。如今的遊客如織布的不是明代龍井,而是宋代龍井,故稱老龍井。老龍井的傳說是什麼?北宋時期,老龍井現在是一個文化沙龍,蘇東坡、秦觀、趙薇等人經常與當時高尚的辯證法家談論聖經。他們關于儒家思想的自由辯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它塑造了文化小鎮老龍井。宋代著名書法家糜偉也雕刻了秦觀的《龍井書》。
"江南腸刑"起源于蘇州恒塘
江南文學地名和暖和聯系在一起,非常多。例如,杭州的三盛石,南京的陶冶土和蘇州的長幹裡,蘇州的恒塘。吳梅村的墓葬位于蘇州的鄧未山,在那裡是觀賞梅的最佳地點,也是詩人最悲傷的墓葬。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命石。三聖石位于杭州西湖的靈隐寺。這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地名,現在很多年輕人特意去那裡參加山盟海誓。其實,三生石一開始并不是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關于兩個男性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傳說唐朝有一位僧人元澤和書生李淵交了好朋友。有一天他們一起去峨眉山路,有兩條路要走,元澤要走一條路,李遠要走另一條路,最後跟着李淵走。中途,他們遇到了一個大肚子的孕婦。元澤和尚臉色變了,說:我堅持不走這條路是原因,這個女人懷孩子就是我,已經3年了,今天見面再也躲不下去了。過了一會兒你看着嬰兒,如果他笑了,那麼我們就有機會了,12年後你會看到錢塘天塘寺外。話雖如此,這個女人生了孩子。李淵回頭一看,寶寶在嘲笑他。
十二年後,李淵如期來到約定的地方,但左右兩邊,都看不到影子。等了半天,隻見一個牧羊人的孩子唱着一首歌要來,他這樣唱道:"三石在老魂上,享受風月不說話。羞愧的情人來訪,盡管異性經常存在。"三個生命來自佛教的因果轉世神學,三個生命代表前世、現在和後世。後來,三石逐漸成為婚姻的象征,命運三生,愛情生活。
還有一個地方讓人們想到一個名為橫塘的工會。北宋詞曲作家何成曾寫過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叫《陽塘路青雨案》,書寫了世人的溫柔溫柔。"一片四川的煙草,充滿風,梅黃的雨。這是江南最美的風景之一。這首歌的背後是一位美麗的蘇女人,詩人愛上了她,但她不幸早逝,留下了永遠的遺憾。是以,何卡斯特在詩中寫道:"淩波不比恒塘路。但是看,塵土飛揚。"這個'陽塘路青嶼案'非常有名,後來在詞典中也創造了一個術語,叫做'江南斷腸句'。
船上的僧人用朱炜寫了30多首歌。
說起靈秀,我們一定會想到這首詩:"姑蘇城外的漢山寺,晚上半鐘到客船。"靈秀江南離不開水,中國水鄉最靠的是江南。古代,江南人靠水生活,形成一個小聚落,進而形成江南古鎮。水鄉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社群,當你走進水鄉時,你會有一種特别安靜的感覺。
李白的《更多女孩的話》寫在紹興的《大溪》中:"鏡湖水如月,葉溪女人如雪。新彩妝新浪潮,現場奇妙。"風景和美麗就在眼前。還有松江市北部的河伯村,古人經常在那裡唱歌吹洞,"用兒歌回答,極端海鷗波的思想"(出自元朝末期作家陶宗義的《記住村莊》)。唐代詩人張志和有一首歌要寫的湖州西賽山的"漁歌兒子",其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西賽山前白鹳飛了,桃花水鲶魚肥。"這些都是中國文學的經典。除了詩歌,還有一些著名的畫家,如于雲林,他們也畫過《魚歌》等畫作。
上海金山有一個地方叫朱炜,在古代是一個水鄉。在唐代,有一位僧人叫船,他是四川人,遊曆了全國很多地方,來到朱炜這個地方,成了江南文化的"粉絲",是以留下來了。他以在朱琦渡為生,寫了30多首歌,吟誦漁夫的生活,生活在佛法禅中。其中,寫得最好的就是這一句:"一千尺的絲綢直下垂,一波就随着百萬波一起移動。晚上還水冷魚不吃,滿載空船傳回月球。"
最後,我想談談日本,它對地名非常謹慎。當你去日本旅行時,你會發現日本會做一個小标志,詩人走過的地方或探險家來的地方,表明有故事,詩歌和回憶。2010年,我參觀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看到一大套書,桌子那麼高,排成一排。每本書都特别厚,按一縣來編纂,叫《日本文學地名詞典》,其中收錄了散文、詩歌、小說合集。隻要詩人在這條街上寫了一首詩,它就會被編造成一個名詞;他們草木的溫暖,對曆史文化的尊重,值得學習。
如今,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用心良苦、珍惜。我們不妨坐下來,停下來,仔細品嘗每座山、每條河流、每條街道、每一條街道、每一位前輩的人民的智慧、故事、情感、記憶、想象。從中國文學地名,記住那些值得追求的人和事,記住那些将永遠活在未來的精神中的人。
專欄編輯:于丹雲 文字編輯:徐偉 标題:新華社 照片編輯 張建英
來源:作者:胡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