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的紀錄片《打功夫》将于11月16日、11月17日在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英語新聞頻道全球首播,并将于近期在CGTN旗下各語種頻道推出,以及傳播覆寫港澳和東南亞地區的澳門廣播電視播出。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打功夫》海報

詠春、洪拳、鐵線拳、蔡李佛拳……粵港澳大灣區國術傳統根基深厚,在中國傳統國術的傳承和國際傳播起到獨特的作用。大灣區開放、多元、包容的社會和文化氛圍,使得很多瀕臨失傳的國術流派得以在此保留、傳承,成為中國傳統國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化石”。而功夫正是從這裡走向國際,成為世界性的中華文化符号,并引發全世界華人的民族身份認同。

《打功夫》記錄了三位新廣州人,紮根傳統、讓國術回歸中國人的日常,喚起遺失的身體記憶的努力。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國術的過去與未來。

創作團隊走訪了廣州、深圳、佛山、肇慶,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多位傳統國術傳承人,尋找傳統國術技藝和國術精神,叩問傳統國術的當代意義,尋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的背景下,創造性的繼承發展中華傳統國術的方式。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打功夫》劇照

影片監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欣介紹說:“我們并不是要去尋找武功高手,而是尋找讓中國傳統國術真正能夠走進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散發出新的生命力的可能性。我們在中國最傳統,同時又是最現代、最開放的大灣區找到了這樣的人物,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國術在新時代發展傳承的希望。”

翻開粵港澳地區國術發展曆史,湧現諸多英雄豪傑。在他們身上,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傳統中華國術的蘊含的磅礴的身體力量,更讓人感受到習武之人的武魄和愛國精神。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在《打功夫》中的三位主人公——廣州獵德博藝國術中心兒童醒獅隊教練陳慧君、廣州聚英武館教練洪拳傳承人馮亦慧,華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健公書院創始人馬廉祯身上,我們看到對傳統國術精神中對正義、膽量、勇氣的價值觀的堅守和傳承,以及這些對中國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廣州獵德博藝國術中心兒童醒獅隊教練陳慧君是典型的“80後”,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28歲結婚生子,嫁入廣州獵德村。獵德村每逢春節、端午節,醒獅、龍舟的鑼鼓點喚醒了她身體中的國術細胞,她從此走出了一條非典型的人生軌迹。

馮家祖上随洪熙官徒弟譚敏學習洪拳。到馮亦慧,洪拳在馮家已傳承六代人。家族的曆史和榮光成為了他肩上的重擔。雖然他有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洪拳代表傳承人、廣東省國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閃亮的頭銜和榮譽,但在一個和平安年代,讓孩子喜愛洪拳,讓家長學校接受洪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馬氏是當代中國最具代表的武學家族,家族傳統源遠流長。民國時期參與建立中央國術館,推動國術複興運動。抗日戰争時期,馬鳳圖為馮玉祥西北軍部隊整理創編“破風八刀”,成為提升群眾士氣和信心的精神符号。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打功夫》由廣州環球瑞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彙聚廣州及國内紀錄片優秀制作人才,著名音樂制作人、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音樂音響獎獲得者徐鯉擔任音樂總監,入圍多項國際動畫電影節的上海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王韋予擔任片頭動畫設計。

紀錄片《打功夫》:尋找大灣區的“武魂”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