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的纪录片《打功夫》将于11月16日、11月17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新闻频道全球首播,并将于近期在CGTN旗下各语种频道推出,以及传播覆盖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澳门广播电视播出。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打功夫》海报

咏春、洪拳、铁线拳、蔡李佛拳……粤港澳大湾区武术传统根基深厚,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国际传播起到独特的作用。大湾区开放、多元、包容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使得很多濒临失传的武术流派得以在此保留、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而功夫正是从这里走向国际,成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并引发全世界华人的民族身份认同。

《打功夫》记录了三位新广州人,扎根传统、让武术回归中国人的日常,唤起遗失的身体记忆的努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武术的过去与未来。

创作团队走访了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多位传统武术传承人,寻找传统武术技艺和武术精神,叩问传统武术的当代意义,寻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武术的方式。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打功夫》剧照

影片监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介绍说:“我们并不是要去寻找武功高手,而是寻找让中国传统武术真正能够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散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可能性。我们在中国最传统,同时又是最现代、最开放的大湾区找到了这样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武术在新时代发展传承的希望。”

翻开粤港澳地区武术发展历史,涌现诸多英雄豪杰。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中华武术的蕴含的磅礴的身体力量,更让人感受到习武之人的武魄和爱国精神。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在《打功夫》中的三位主人公——广州猎德博艺武术中心儿童醒狮队教练陈慧君、广州聚英武馆教练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健公书院创始人马廉祯身上,我们看到对传统武术精神中对正义、胆量、勇气的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以及这些对中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广州猎德博艺武术中心儿童醒狮队教练陈慧君是典型的“80后”,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28岁结婚生子,嫁入广州猎德村。猎德村每逢春节、端午节,醒狮、龙舟的锣鼓点唤醒了她身体中的武术细胞,她从此走出了一条非典型的人生轨迹。

冯家祖上随洪熙官徒弟谭敏学习洪拳。到冯亦慧,洪拳在冯家已传承六代人。家族的历史和荣光成为了他肩上的重担。虽然他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拳代表传承人、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闪亮的头衔和荣誉,但在一个和平安年代,让孩子喜爱洪拳,让家长学校接受洪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马氏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的武学家族,家族传统源远流长。民国时期参与创建中央国术馆,推动国术复兴运动。抗日战争时期,马凤图为冯玉祥西北军部队整理创编“破风八刀”,成为提升民众士气和信心的精神符号。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打功夫》由广州环球瑞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汇聚广州及国内纪录片优秀制作人才,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音乐音响奖获得者徐鲤担任音乐总监,入围多项国际动画电影节的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韦予担任片头动画设计。

纪录片《打功夫》:寻找大湾区的“武魂”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