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曆史世界。
這次要講一個千古聞名的複仇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名叫伍子胥。他出生在楚國一個世代忠良的家族裡,祖父伍舉、父親伍奢都是楚國著名的大臣。伍子胥這麼一位出身高貴的世家公子想向誰複仇呢?他的複仇目标竟然是自己的國家——楚國!伍子胥為了報仇,幾乎以一人之力毀掉了楚國。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在傳統價值觀裡,伍子胥這麼幹不是背叛祖國、大逆不道嗎?但是司馬遷筆下的伍子胥卻是一個勇敢無畏的悲劇英雄,他的複仇故事甚至被改編成戲曲,代代傳頌。為什麼司馬遷會贊揚這個看似叛國的人呢?我們今天就先看看《史記》裡伍子胥的傳奇故事吧,看完故事我再給你講講這其中的深意。#伍子胥傳奇#
咱們的故事要從奸臣争寵講起。世代忠良的伍家被一個奸臣害的家破人亡。這個奸臣叫費無忌。他跟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兩人是同僚,楚平王任命他們倆當太子熊建的老師,伍奢是太傅,費無忌是少傅。可是太子一點也不喜歡費無忌,費無忌擔心将來太子登基,自己沒有好果子吃,于是就盤算出了一條奸計,想方設法地離間太子與他爸楚平王的關系。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檔
楚平王張羅着給太子娶媳婦就派費無忌去秦國下聘禮。迎親的隊伍走到半路上,費無忌騎快馬搶先回來報告楚平王:秦國的公主貌若天仙,世上罕有,小的覺着,不如大王把她納為自己的妃子,再給太子另找一房媳婦吧。這個馊主意荒唐透頂,這可是讓楚平王娶自己的兒媳婦啊。可是楚平王一見着這個新媳婦,真人比費無忌說得還漂亮,居然就真沒羞沒臊地笑納了。從此他對費無忌也是另眼相看,寵信有加。
費無忌又趁勢捏造證據,說太子因為平王娶了自己的媳婦懷恨在心,正秘密聯絡各方諸侯,準備造反。楚平王大怒,派人去殺太子,還把太傅伍奢也當成太子一黨給抓了起來。
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也就是伍子胥,都是傑出的人才。費無忌一心要斬草除根,騙伍奢說:你把兩個兒子從封地叫回來,就放你們全家一條生路。伍奢說:老大伍尚是個仁孝之人,肯定會為我回來;老二伍員一副硬心腸,他是個能成大事的人。肯定不會聽我的話。果然,兄弟倆收到父親的信,伍子胥立刻識破了費無忌的陰謀,勸哥哥不要回去。伍尚說:我明白回去就是一死,可是我不去的話,也沒有本事為父親報仇,反而會落下一個不孝的罵名。報仇雪恨就交給你了,你趕緊逃走吧,兄弟倆從此生離死别。伍尚回去之後,與父親伍奢一起被殺,伍子胥隻身脫逃,去投奔已經流亡到宋國去的太子熊建。伍奢聽說兒子伍子胥逃走的消息感歎道:将來楚國的君臣都要倒黴了。
從此伍子胥就跟着太子建過上了動蕩的流亡生活。很不幸,太子建卷入了晉國針對鄭國的陰謀,最後被鄭國處死了,隻留下了一個兒子。鄭國還要斬草除根,伍子胥隻好帶着這個孩子隐姓埋名、四處逃亡。茫茫大地,哪裡才能為他們提供庇護呢?
這時候,南方的吳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跟楚國發生摩擦。伍子胥就決定去投奔吳國。可是千裡迢迢從中原腹地去往東南的吳國,既要躲過鄭國的追捕、楚國的通緝,還要渡過波濤洶湧的長江,談何容易。伍子胥的逃亡之旅充滿了驚險。伍子胥帶着小主公兩個人徒步翻山,來到了楚國邊境一個叫昭關的地方,想繞過關口,卻還是被人發現了。伍子胥拼着命逃到長江邊,後有追兵,前無進路,命垂一線。還好江上有一個漁夫看見岸邊的伍子胥背着孩子走投無路,趕緊靠岸,接他們上船,伍子胥這才逃出生天。
伍子胥解下身上價值百兩黃金的寶劍送給漁夫。漁夫估計從這名貴的寶劍猜出了伍子胥的身份,他哈哈大笑說:楚國捉拿伍子胥,懸賞五萬石糧食和大夫的官位,我都不要,還貪圖一把寶劍嗎?多虧了這位講義氣的漁夫,伍子胥才擺脫了楚國的追兵。可是,眼看前頭就是吳國的都城了,伍子胥卻在路上病倒了。在奄奄一息之間,全靠報仇血恨的念頭支撐着他,身上的盤纏都花完了,他就乞讨要飯,這才終于來到了吳國的都城,遇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吳國的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阖闾。
當時,吳國和楚國的關系越來越糟糕,吳楚兩國的戰争一觸即發。伍子胥通過公子光得到接近吳王僚的機會,他勸說吳王僚趁着這場戰事,一舉攻破楚國,但是沒想到,卻被公子光阻攔了。伍子胥明白自己如果想借吳國之力攻打楚國,自己必須得到吳國的絕對信任,不可急于一時。他看出公子光有野心,想謀殺吳王僚,自立為王。如果自己能夠幫助公子光上位,這不就是一個好機會嗎?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舉薦了自己在讨飯時認識的壯士專諸,設計在宴會上讓專諸用魚腸寶劍舍身刺死了吳王僚,為公子光登上吳王寶座掃清了障礙。公子光即位成為吳王阖闾,伍子胥終于迎來了出頭之日,成為了吳國的重臣。
可是就當伍子胥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害死他一家的楚平王卻在這一年病死了,繼位的就是楚平王跟秦國公主生的兒子楚昭王。而奸臣費無忌因為一向不得人心,在昭王登基後也被處死了。兩個仇人都死了,那這仇還報不報呢?
還得報!不然怎麼出胸中的一口惡氣呢?
伍子胥又向阖闾推薦了孫武做吳國将軍,這個孫武就是寫《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武聖孫子。在孫武的精心謀劃下,吳王阖闾聯合了幾路諸侯共同讨伐楚國。吳軍連打了五次大勝仗,直搗黃龍,殺進了楚國的首都郢都。
伍子胥的前半生,就為了報仇雪恨這麼一件事。雖然打敗楚國不全是伍子胥的功勞,但如果沒有他輔佐阖闾登上王位,也就不會有這一場戰争。說這是伍子胥的複仇之戰,一點不為過。曾經讓各個諸侯國心驚膽戰的楚國,就因為伍子胥這個人而一敗塗地。
伍子胥足足等待了十七年,終于借助吳國的兵力,攻破了楚國。他現在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殺掉楚昭王,父債子償。可是楚昭王躲進了深山老林,伍子胥怎麼都找不到,他的一腔複仇怒火無處發洩,于是下令扒開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的屍體拖了出來狠狠抽打了三百鞭。
當初伍子胥不遵父命逃走;十七年後又把老主子的屍體從墳墓裡拖出來鞭屍。這種行為,要按照傳統倫理,就叫做“無父無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可司馬遷是怎麼看待伍子胥這個人的呢?司馬遷說,如果當初伍子胥跟着父親哥哥一起死的話,這跟被人碾死的蝼蟻又有什麼差別呢?舍棄父子感情的小義,終于報了家破人亡的大仇,名垂後世,這是多麼悲壯的事啊!
你有沒有覺出司馬遷這段話有什麼問題?為了報殺父之仇,而毀滅了自己的生身祖國,這不是因私廢公麼,這樣做真的可以算是一個悲壯的英雄嗎?
要了解這個事啊,首先咱們不能用現在的國家民族的概念去套古人,在春秋時代, 一個貴族背井離鄉到别的國家重新紮根是常有的事兒,孔子的先祖就是從宋國逃亡到魯國去的,從此就以魯人自居;臣子貴族跟君主一旦恩斷義絕,就沒有效忠到死的義務了。
除此之外,司馬遷會正面評價伍子胥,也是他自己人生抱負的展現。
伍子胥并不是因為怕死才不管親人的死活,他是在衡量這樣的死亡究竟有沒有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在給朋友解釋為什麼自己會忍辱偷生接受宮刑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對司馬遷而言,雖然痛快一死在名聲上好過宮刑受辱,但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死了,跟蝼蟻又有什麼兩樣呢?完成《史記》,讓父親司馬談和自己能以“太史公”的名号名垂青史,司馬遷也是用文字完成了他個人的複仇。
好,這一講講的是伍子胥報仇雪恨的前半生,他的命運與吳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而最終打敗吳國的,就是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為什麼有人說越王勾踐是個陰謀家呢?咱們下次再講吧。好,感謝你的閱讀,下期再見!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