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風的傳承

作者:白日夢者,夢想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每當耳邊響起稚童誦讀的《弟子規》,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而《弟子規》正是中華五千年傳統道德教育和經典家風傳承的奠基,它形成了我們的民族性格,也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家風的内涵。

古人雲:家—國—天下。不論是原始的母系社會,還是後來的父系社會,無不以家庭、家族為機關。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周朝禮儀萬古傳,宗法情緣,讓家人間情感相通。一代一代,夫教子學,家訓家風就這樣傳承下來。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社會的穩定依賴于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正是良好家風的傳承。南宋名将嶽飛,其母教子甚嚴為給他培育良好家風,在他臨行前在他寬廣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使他一心報效國家,成為忠孝兩全的典範。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其子嶽雲,使父子在中國曆史上名垂千古。

“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中國近代外交家曾紀澤、著名數學家曾繼紅、翰林院最年輕的進士曾廣鈞等等,這些都是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兒孫。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家風的熏陶,而曾國藩家訓更是衆多著名家訓中的代表,曾家門風以“八本”“三緻詳”為精髓,為今人提供了堪為典範的藍本,曾國藩曾留下了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則儉,永不貧賤。家訓如此,而曾國藩自己的言行更是“苛刻”。家裡不得雇傭仆役,他對祖訓的恪守,不得不讓人們肅然起敬。也正是這樣的家風和這樣的模範作用,讓曾氏家風傳承數代不衰。戊戌變法領袖之一的梁啟超更是用執行個體诠釋了良好家風傳承,他一輩子生了九個孩子,雖然給個人的性格愛好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每一個人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著名的建築學家和教育學家梁思成、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創始者梁思永、曾擔任炮兵上校并立下不少戰功的梁思忠、著名經濟學家梁思達、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思禮、我國古代詩詞的研究專家梁思順、曾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後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的梁思莊、社會活動家梁思懿、從事宣傳工作的老革命梁思甯都是梁啟超良好家風分傳承者,他們的成才與父親的辛勤教育和良好的家風十分不開的,雖然梁啟超工作繁忙,但是他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和悉心教育從未減少,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及良好的家風堪稱典範。

從古至今,顔之推《顔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谕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博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耀眼光芒。但有人講,家風向來是大戶人家事,與一般百姓關系不大。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更是一種借口,“文人重家風”,但家風并不隻是文人事。如我一樣的很多普通人家,雖然沒有專門家訓,但在祖輩、父輩的諄諄教誨下,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也形成自己的家風,并代代相傳。

讓家風成為“一陣風”,徒留下“古風不再”的感慨,我覺得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風。家風的傳承,無關曆史,無關文化,無關貧富,無關德行。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發揮作用。家風這個源頭清澈了,才能更好地涵養好的黨風、政風、社風、民風。(農發行濮陽市分行營業部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