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一個三歲的小孩在一個黑屋子裡,那小孩喊:阿姨,你和我說話,我害怕。
阿姨說:你又看不見我,我說話有什麼用呢?
小孩說:你和我說話,就有了光。
這就是說,當我在房間裡,我和你說話而你回應我,這時候我就感覺雖然我處在黑暗中,但我感覺房間裡像是有了光。是以,這就是回應和無回應的差别。
當你活在一個有回應的家庭裡,那麼就意味着你活在光裡。而你活在一個沒有回應的家庭裡,你就相當于活在一個絕境裡。

蔡康永,在一個采訪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過于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系的方法。
冷淡不是冷漠,冷淡沒有冷漠那麼無情和殘酷,甚至毫無感情可言。
小說《冷漠的人》寫的是一個家庭因為冷漠而造成的悲劇,當冷漠無情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時,也許還有挽救的餘地,當一個家庭成員之間互關冷漠無視的時候,這才是緻命的的毒藥。
1、冷漠是一種罪
“這才是我的真正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說出這句話的不是别人,正是米凱萊——《冷漠的人》中的主人公。
《冷漠的人》是流傳了近一個世紀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是歐洲首部存在主義小說。
它的作者,是意大利二十世紀著名小說家阿爾貝托·莫拉維亞,他的作品在意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有多部被拍成了電影。
他畢生創作了近十八部長篇小說和十二部短篇小說集,作品剖析了人的絕望和憂慮,探讨了人的社會存在價值,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
米凱萊長久以來, 深受上流社會的精神折磨。沒有激情,缺乏信念,渾渾噩噩過日子,面對家庭中的變故,他表現出淡然處之,熟視無睹,冷漠。在痛苦懷疑之中,他對自己的做出審判: 我犯的是冷漠罪。
2、冷漠是因為沒有責任心
有人說,冷漠是天生的,也有人說,冷漠是後天形成的。不管是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冷漠成了現代人的生活狀态。
對于米凱萊而言,他不是天生冷漠,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愛,變得越來越冷漠無情。
萊奧是一個勺鑽、狡獵、荒淫無恥,生活動力是财富和女色的人,他冷漠的看穿這個家庭的沖突,知道米凱萊母的弱點和軟脅,使用一切手段哄騙她們母女,而米凱萊卻對一切的發生,熟視無睹,冷漠無視。
他的冷漠,來自于自私自利的母親和姐姐,來自一個沒有感情的家庭氛圍;來自一個麻木不仁的世界。
他知道母親與萊奧的情人關系,也知道母親朋友麗莎想要誘惑他,更加知道萊奧垂涎并占有了自己的姐姐,他覺得自己不應該那麼麻木,他們完全可以賣掉豪宅還清萊奧的欠款去過普通人的生活,但已經習慣了上層社會的母親和姐姐隻會覺得他幼稚可笑。
他所做的一切的動力都是因為自己,并非因為對母親和家庭的責任而付出行動。
他想戴上面具裝模作樣,就像他周圍的人那樣虛僞做作,但又發自内心地厭惡這一切。
他勇敢一次居然是内在的私心作祟,于是就越來越冷漠。
3、人性的弱點往往是緻命的
作者自己所說:“我寫這本書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卻沒有意識到那恰恰是整個世紀的問題。”
冷漠的人是因為心中缺乏愛,對于一個家庭和社會而言,沒有溫暖和幸福,隻有自私和貪婪、終究還是會走散的。
冷漠的根源在于自己内心的想法,當金錢正在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标尺,一個人就會變得非常冷漠。
房子,親情、愛情在冷漠面前,變成了最值得擁有的東西,那麼人性的光輝也會一文不值。
冷漠是一個社會現象,也是所有人都應該警醒的事情。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總是喜歡接受讓自己舒服的事情和觀念。
實在不願面對時,就會主動選擇漠視現實,淡化它,讓一切看起來都不再那麼重要,是以你會看見有人見傷不扶,見死不救。
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還有的人幹脆選擇放棄活力,内心沒有活力,讓自己的内心世界變得死寂。
沒有活力,生活就不會再折騰了,就安靜了,就沒有那麼多新傷害來煩擾你的心了。
生而為人,活着就應該熱氣騰騰,拼盡全力,與其冷漠放棄,不如盡情一博。